毕加索大展沪上大热,本报记者奉上观展攻略
展览现场。 记者 吴煌 摄
昨天是毕加索诞辰130周年纪念日,1881年的10月25日,一个日后被载入史册的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在西班牙呱呱坠地。130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巴黎的毕加索美术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昨日,记者踏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对话”这位号称史上“最高身价”的艺术家,以及他价值6.78亿欧元(约60亿人民币)的62幅真迹。
62幅真迹,从14岁读到90岁
本次“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共有7个作品展示区和8个记录毕加索生活的摄影展区。大师的作品与生活照相互穿插,为观众了解毕加索的艺术和人生提供了更多生动的线索。
展厅内全部62件大师真迹囊括了毕加索从14岁到90岁,8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参观者可一睹其在不同绘画阶段,包括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以及田园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多幅传世名作诸如《赤足女孩》、《雕塑家》、《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朵拉·玛尔肖像》、《玛莉·泰瑞莎肖像》等,都是稀世珍品,也是欣赏、研究毕加索创作无法绕开的经典。
《赤足女孩》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14岁的毕加索已经对技巧的运用驾轻就熟。难能可贵的是,这幅画并不纯粹以技法取胜,而在于毕加索在那样一个年龄之下,就能捕捉到同龄模特儿的内在气质和生命。毕加索本人对《赤足女孩》也相当满意,一直将它保留在身边。
《朵拉·玛尔肖像》这幅作品创作于蜕变时期。台湾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曾将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概括为“四肢异位、手脚交错、五官互调,画丑为美。毕加索并不是在乱画,他是一个老顽童,他在跟我们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