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汪苗心念绘画数十载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近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原金华市、义乌市美协主席汪苗出版了一本《汪苗花鸟画集》。整本集子汇集了他近年来的73幅作品,但为何会选“73”这个数字,旁人或许不知。昨日,汪苗在义乌的家中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特殊寓意:7加3等于10,代表着
  近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原金华市、义乌市美协主席汪苗出版了一本《汪苗花鸟画集》。整本集子汇集了他近年来的73幅作品,但为何会选“73”这个数字,旁人或许不知。昨日,汪苗在义乌的家中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特殊寓意:7加3等于10,代表着自己患癌10年的一个小结。

  自从1969年于中国美院版画系科班毕业后,汪苗一直扎根基层,勤勤恳恳地用画笔描绘这个社会。2001年被查出患有胃癌后,他一度退居幕后,渐渐地,他被人误以为已经远离绘画圈了。

  实际上,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画笔,即使在化疗最痛苦的时候,他的床头都放有一本稿纸和一支画笔。

  学画要扎扎实实   

  读小学时的汪苗就喜欢画画。那时条件艰苦,他就照着家里的《西游记》、《三国演义》连环画,在墙上、地上、书上乱涂乱画。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附中招生,爱画画的汪苗顺利被录取。

  在美院附中的4年,是汪苗最辛苦、也是打下绘画基础的4年。为了能使自己的作品有特点、有新意,日常他除了画画还是画画,并四处请教,希望自己的绘画技术能提高。在附中读了4年后,可报考浙江美术学院,这时,汪苗的专业能力凸显,他成了那年班级里为数不多考上美院的人之一。

  进入美院后,他成了版画系的学生,师从赵宗藻、赵延年、曹剑峰等教授,画艺、学养大有长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在潘天寿等人的主持下,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重视对传统的全面继承,可说是独树一帜。汪苗虽然就读于版画系,但那时中国画创作在浙江美术学院是当做基础课来看待的,人人可得而习之,况且学院的学生人数不足百人,系科之间也没有像今日有如此之大的樊篱,汪苗时常“串门”到别的系去听课。听着肖峰、全山石、李振坚、方增先、周昌国等老师的课,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写意绘画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独到见解。

  1969年5月,汪苗被分配到金华。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汪苗被送到汤溪镇塔石乡劳动。劳动了两个月后,他被抽到《浙江日报》负责版面插图等绘画工作,几乎每天都会有他的插图出现在报纸上。

  几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金华县文化馆,但好在还是跟绘画有关。找到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汪苗别提有多兴奋了。

  1979年,因妻子在义乌婺剧团工作,汪苗就转到义乌文化馆工作。当时,早已出名的汪苗有好多个工作可供选择,但他还是选择了文化馆。他说:“我还是待到我最熟悉的地方去吧。”这一说,汪苗在义乌文化界就整整待了32年。

  画作表现基层百姓生活

  汪苗的作品,多反映基层老百姓的生活,这也跟他平时一直在基层工作有关。他的学生说,看老师的作品,就如同在看一幅幅社会历史画卷,独树一帜。

  在金华县文化馆,汪苗主要从事的是指导群众美术创作,曾先后到金华的各个田头巷尾指导,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其为“汪指导”。

  1973年,他创作了《孩子在成长》,入选全国中国画画展,并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上刊登,浙江美术出版社也进行了单张发行;汪苗创作的版画《带队干部》和《我跟爸爸共战斗》,更为同行所赞许,同时于1976年在全国展出。

  1979年来到义乌后,汪苗的作品就与义乌这片即将高速发展的沃土联系起来。1981年后,汪苗的主要兴趣转向了年画创作。他的首幅年画作品《长寿爷爷》,在全国发行了70万张。之后创作的《我家买了大金牛》,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新气象,获得省年画比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年画展三等奖。

  1984年,汪苗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花香千里》再次引起轰动,获得了全国年画赛二等奖,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百里糖乡岁岁甜》、《火种》等年画作品,都获得了业内好评。

  《花香千里》主要描绘的是义乌种植、养殖专业户金序龙一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义乌经济的发展而全家致富的生活片段。该作品在省里获奖后,被推荐到第三届全国年画展,后被评为二等奖,并在同年的全国六届美展上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汪苗说,每次获奖,都给他很大的精神动力,因为这是对他作品的肯定。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汪苗的《春暖》再获银奖。

  这些年,汪苗的妻子一直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她说,丈夫有一股犟劲,凡事认准了就是不肯回头,早些年,就有不少朋友劝他转行“下海”,但丈夫一听转身就走。

  汪苗对记者说,只要自己的身体吃得消,他还是会继续画画,为后代多留下一些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作品。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金华:汪苗心念绘画数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