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香港视觉艺术家黄慧妍具实验精神,敢于以概念主导创作,作品涉及多样媒介,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录像、社区艺术计划等。在她即将举办的首次个展中,使用的媒介则是绘画。这场名为《要当一个别人并不简单》的绘画展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由2007年起至今所创作的四个绘画系列。黄慧妍的创作具有高度批判性,作品表面形式上的美,并非她最在意的部分,相反她会更注重不同形式的画作的内在生命力。她说,虽然做过很多不同媒介的创作,但她最爱的还是绘画。为何爱,又为何要在个展中“当一个别人”?就让我们走近这四个系列一探究竟。
“画廊观众或许会和我以往的观众有所不同,而在我所使用的不同媒介中,最易令人产生熟悉感的也正是绘画。”四个系列的作品实际上也是对黄慧妍近几年来绘画创作的梳理。其中的《2008年香港艺术馆海报》及《波特兰艺术宣传品》两个系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她有违主流创作的思考方式。我们在其中见到她手绘了先后收集到的香港艺术馆的展览海报,以及她2008年去波特兰时收集的多个Art space的宣传卡片。以绘画形式将原始印刷品进行原样复制,是一种突破艺术品定义的创作方法。
《香港艺术家艺术馆》系列则体现了黄慧妍作为一位香港艺术家对香港的期盼。一百幅描绘艺术馆的画作中,既有她对本地艺术家的尊重,也有她对香港艺术史的建构所提出的批评。凝视绘画对象时,她一贯带着强烈的主见。而她的最新系列《为了重新认识绘画而作的一百张绘画》,每幅画都藏着一个对她的绘画认知有所影响的故事。她勇于摆脱自己所使用的同一套艺术寓言,而以第叁身观点作画,并在关于别人的作品中,完整保留下了自我特色。其中的一张《沉船》,便表达了她在欣赏本地艺术家曾翠薇作品时曾感受到的悲伤。她说:“我会去设想,当时的她是怎样创作了这幅画。”
要当一个别人并不简单
如果你曾读过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便一定不会忘记这句话:“要当一个别人并不简单。不过要取一个别的名字却很简单。”黄慧妍说:“整场画展对我而言,其实除去画作,我的心境也很有实验性。”她曾说过,回首过去几年,除了能更了解自己在绘画方法、心态上的转变和实验,也更能令自己意识到,绘画的那个纯粹平面,依然趣味盎然。“蓦然回首,我几乎以为那是别人的作品,又错觉以为自己是个画家。”而事实上,“我不是一个画家,却在这样的展览中,令行内人以为我是个画家。”
尝试成为这作画的“别人”并不容易,却是黄慧妍所热衷的形式。“因为绘画很纯粹,只要处理画中的部分就已足够”,而不像录像、装置等其他媒介那样需要协调场地、展览内容、观众反应等等。这份纯粹那样迷人,哪怕是早时她绘製的大量宣传单张复製品,都有贯彻自我的哲思在内:“那段时间我不那么相信艺术家可以完全创新,因为在这时代,其实可以称得上塬创的作品已经太少。”与此同时,她又像是在潜意识中被本雅明口中的“灵光”所感召,那些复製品,有它们自身的创作意图在其中。复製品与艺术品的界限被模煳、被记取,被她以绘画的形式予以珍藏。
当复制品离开了塬来所归属描摹的那些艺术馆与展廊中的语境时,便被赋予了全新意义。正如成为了一个“别人”的黄慧妍,打破常规、打破自我,引领我们开展一段崭新的视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