茀手拈花

展览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8月23日至9月13日,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吴茀之作品展——“茀手拈花”将在浙江美术馆开幕。他的代表作包括《金桂图》、《牡丹水仙》、《篱菊图》、《螃蟹图》等,都对书画界影响深远。
  8月23日至9月13日,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吴茀之作品展——“茀手拈花”将在浙江美术馆开幕。他的代表作包括《金桂图》、《牡丹水仙》、《篱菊图》、《螃蟹图》等,都对书画界影响深远。     这次艺术展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和浦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吴茀之纪念馆鼎力协助,展览上将集中展示近200件吴茀之作品,以花鸟为主,以及一大批珍贵文献资料,包括作品、诗文稿、画稿、笔记、信札、印章等。     25岁时的画作“很吴昌硕”     经亨颐点醒他摆脱“昌气”     吴茀之,初名士绥,字茀之,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和他同年出生的还包括张书旂、沙孟海、林风眠和夏承焘。     他师承吴昌硕、王一亭,是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擅长写意花鸟,也作山水、人物、走兽,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所以在这一次的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他画的花,还可以亲自动手感受一番。     而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是中国画坛名家——程十发、吴冠中、高冠华、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等;而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传承他花鸟艺术的入门弟子,如张岳健、柳村、朱颖人等,都已成为中国花鸟画坛的中流砥柱。     吴茀之出生在书画之乡浦江,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     刘海粟、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傅雷等顶尖大师,都曾教过他,尤其是吴昌硕。那时,吴茀之时常抱着画登门请教,学习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1924年,吴茀之的毕业之作《牡丹水仙》,学“吴派”已几乎乱真。     但留校任教的吴茀之,后来被经亨颐的一句话震动。经亨颐说他“昌气”太重——“做第二个吴昌硕有什么意思?今后不要去看吴昌硕的画,画自己的画,写自己的字,立自家画目。”     从此,吴茀之开始变法自立。1932年,32岁的他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旂、张振铎五位师友创立“白社”画会,研习艺术,举办画展,掀起画坛风浪。     在之后几十年的动荡岁月中,吴茀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挥洒自如。     诗书画三绝     最喜欢画兰花     吴冠中曾经谈到:“吴茀之老师喜欢吃甜年糕,张振铎老师要吃汤年糕,而潘天寿老师则爱吃炒年糕。”这或多或少也代表了3位大师不同的艺术气质。吴茀之的画作就如同甜年糕一样——甜美、通俗,明了而不隐晦,鲜少表现孤寂,凄凉的情感。     浦江曾经孕育了诸多书画家,北宋的于正封,元代的柳贯,明代的宋濂等等。吴茀之也是一位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画家。     他一生作的诗有2000余首。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有300多首,在他的画作上,几乎每张都有他亲笔题的诗词。由于他诗文敏捷,常常即兴题诗。有一次,刘海粟在六尺纸上把笔一挥,一干虬松苍劲横空,吴茀之随后在顶端画了一只雄鹰,竦身回眸。刘海粟请吴茀之题诗,他顷刻间挥就:“满眼百花尽,苍松独向荣。雏鹰初试羽,头角早峥嵘。”     吴茀之说过:“绘画之事,首贵立品,其次立意,又其次为理为法为气为趣。”说的就是画画这件事,品行最重要,人品修养是绘画的灵魂。“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这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从不呵斥学生。”吴茀之的外孙张向丁说,他的父亲张岳健是吴茀之的入门弟子,“如果学生贪玩,他不会责骂,而是和蔼地劝说,让人知道贪玩会使得人心浮躁,而一颗浮躁的心是画不好画的。”     吴茀之提倡有教无类,上至70岁的老者,下至毛头小孩,只要真心想学画,他都倾囊相授。小女儿吴耀先记得,有一个来自浦江的农民,拿着一只鸡来找父亲学画,“他想让爸爸教他画鸡,等画完鸡之后,这个农民悄悄把鸡留在了厨房里,他想把鸡当做报酬。爸爸发现以后很着急,特地写信,把这只鸡的钱寄了过去。”     “父亲常教育我们,不能随便向别人讨画。我们几十年来都恪守他的信条,从来不拿别人的一幅画,哪怕是画家平时的练习稿都不留。”大女儿吴晓香说。     吴茀之喜写“四君子”,尤其喜欢兰花,画兰时常题“坚芳之质”“得气之清”,而老先生的品性也正如山谷中的幽兰一样:远离世俗,节守清高。(郑琳,孟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展览-茀手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