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 精 彩 的 美 术 类 公 众 号 ///
凯绥·珂勒惠支
(1867-1945)
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早年在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受教育时,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一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侧面自画像 石版画 51×36.5cm 1927
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建设大大鼓舞了她 ,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
反抗 铜板蚀刻版画 48×56cm 1921
珂勒惠支对于中国现代版画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决定性的。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把珂勒惠支的绘画带入中国。当时的青年艺术家尤其是版画家们以珂勒惠支为榜样,掀起了一场新兴木刻运动,成为中国现代版画的新发端。
断头台边的舞蹈 铜板蚀刻版画
58.5×41.2cm 1901
珂勒惠支如鲁迅一样致力于为一切悲惨生活中的底层人民呐喊。她的创作直面人间的苦痛,充满人文关怀。她的版画多为“生与死”、“骨肉亲情”、“压迫与反抗”等沉重的现实题材,以此展露世间的饥饿 、疾病、压迫、战争、死亡……体现她对妇女儿童及一切受苦受难人命运的悲悯。
沉思的女人 石版画 60×44cm 1932
珂勒惠支在艺术上的巨大影响力并非只因创作题材的震撼力,更是因为她极高的艺术造诣。她的版画在构图形式、刀法、以及黑白的排布都有高度的把控能力。正是这种技法能力和艺术敏感度,才使她单靠黑白,就能把人物的悲哀 、愤怒、绝望、反抗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力量。珂勒惠支精湛的技法仍为今天的版画家们受益。
暴动 铜板蚀刻版画 29.9×31.8cm 1910
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德裔商人家庭,她很小就有绘画才能,父亲发现她的这种专长后,将14岁的她送到哥尼斯堡一位画家、版画家那里学习。
童年时期的珂勒惠支
1884年7月,17岁的珂勒惠支与她一生的伴侣卡尔订婚。卡尔是一位医生,当时还在柏林学医,这成为珂勒惠支前往柏林学习艺术的契机。同年珂勒惠支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开启了她专业学习艺术的道路。她的老师引导她把兴趣带入象征主义艺术家斯特发·克林伯格的版画作品中,从此,她走上了艺术之路。
7年后,珂勒惠支与卡尔正式结婚。这对年轻的夫妇在工人住宅区里开了一间小诊所,丈夫每天给穷苦的工人看病,妻子则会在空闲时刻,充当他的助手。
珂勒惠支作品《医院探望》
在这里,珂勒惠支开始直面病痛、死亡、饥饿、失业、悲惨的妇女与儿童,并开始对无产阶级抱有极大的同情。这一时期是她创作的早期,主要描绘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和绝望中的反抗。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艺术界中建立自己风格的过程中,珂勒惠支开拓了以女性和工人阶级为重点的创作视野。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转型期,新兴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资本家无情地剥削没有相应法律保护的工人,而工人的反抗、罢工却被普鲁士专制政府血腥镇压。珂勒惠支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了《织工的反抗》组画,并被冠以“社会主义艺术家”的头衔。“织工起义”(Ein Weberaufstand)和“农民战争”(Bauernkrieg)是她探索社会不公现象的两大系列,呈现了一种时刻存在的死亡意识,尤其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哀痛。
珂勒惠支作品《农民组画:犁地》
珂勒惠支与自画像
珂勒惠支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充满感情。她作品中透露出的母爱如同巨大的火焰,经久不熄。她作品中的母爱不仅仅是给予她在战争中死去的孩子,更是给全世界曾饱受苦痛的人。
珂勒惠支忍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加给她的痛苦,在战争爆发后不到3个月,珂勒惠支的18岁小儿子彼得,在未经任何正式训练的情况下,无谓地牺牲前线。珂勒惠支用木版制作了《父母》。在画中,两个人抱头痛哭,得知孩子在战争中牺牲后悲痛欲绝的父母形象跃然纸上。
珂勒惠支作品《父母》
简单的线条,黑白的色彩,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失去亲生骨肉的切肤之痛,这就是珂勒惠支的力量。
此后,「母亲」成为珂勒惠支作品里的主要形象,她们绝望、瘦弱甚至枯槁,力图用身体保护还没有被弹片伤害到的孩子,她的雕塑作品似乎是含着泪叠出,母亲枯骨又似山般沉重。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死亡与物资的缺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政府为了解决种种问题大量的印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丈夫的妻儿们,却得不到这个国家起码的温饱保证,这悲惨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在她的作品中。
珂勒惠支雕塑作品《爱》
珂勒惠支作品《饥饿中的德国儿童》
后来,随着希特勒的上台,鉴于珂勒惠支的作品和她的影响力,官方开始打压她。他们撤掉了珂勒惠支的院士荣誉和她在柏林女子艺术大学的一切待遇。甚至在德国的艺术学院当中,有着这样的口号:“不要更多战争主题,不要当更多的珂勒惠支!”
在她 66 岁高龄的时候,纳粹还逼迫她离开艺术学院,并撤销了她“大师画室”版画部主任的职位。
53岁自画像 石版画 32.4×24.3cm 1920
尽管如此,珂勒惠支却从没有一天屈服过。随着二战爆发,珂勒惠支再一次失去了她的孙子,而她的丈夫卡尔也于 1940 年去世。“战争一直伴随我到生命的最后,如果全世界的战争都结束,那该多好。”
这一时期,珂勒惠支完成了《死亡》组画,并为亡夫卡尔创作了雕塑《告别》,以此来献给那千千万万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妻子。1945年,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珂勒惠支却再也看不到和平的盛世了。走过78个春秋的她,于德国去世。珂勒惠支开始被安葬在莫里茨堡,后来被转葬到弗里德里希斯菲尔德中央公墓。
珂勒惠支作品《不准碾碎为播种用的种子》
珂勒惠支作品《婴儿死亡》
珂勒惠支雕塑作品《告别》
上世纪30 年代的民国,救亡图存成为民族的头等大事,艺术当然不能独身事外。在遍布战争、饥荒、死亡的华夏大地上,艺术就是指引人们的光束。
1929 年,当鲁迅第一次看到珂勒惠支的作品,即认定这就是他一直寻找最宜输入中国的版画、最为合适的艺术宣传工具。文直事核,峥嵘圭角,珂氏绘画,一如鲁迅文字。此后的十几年间,经由鲁迅的推介,无数的中国人从珂勒惠支那风格鲜明的黑白版画,表现细腻的铜版画和线条流畅的石版画上认识了她。
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创刊号上,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就是珂勒惠支的作品。
珂勒惠支作品《牺牲》
珂勒惠支的作品,表达的正是在那个时代全世界受难的、悲剧的集体,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鲁迅先生对具有独特力量的珂勒惠支作品别有一种情感,他说:“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鲁迅自费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更多作品欣赏
双手叠交的女人 铜板蚀刻版画
28.6×22.8cm 1898
女工的左侧面像 石版画
26.5×31.5cm 1903
摇篮边的母亲 铜板蚀刻版画
27.4×14.6cm 1897
俘虏 蚀刻版画
33×42.7cm 1927
碾死 铜板蚀刻版画
25x31.8cm 191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