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南京一中校门口,众多高一高二的学生家长围堵起了校门。
他们冒着大雨,举着“一中不行”、“校长下课”的标语,激烈喊话。
2020年,南京一中公布的喜报中,一本升学率达95.34%,按说这个成绩也不算差。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家长不满?
据说是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当初孩子高分进校,今年高考成绩分数低,没有达到预期。
也有人质疑,是南京一中一贯推行的素质教育,比其他中学的“应试教育“给比了下来。
南京一中究竟行不行,似乎成了关乎素质教育能否在国内行通的验证。
空白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家长们和媒体们一拥而上,各路说法纷纷涌上。
南京一中,到底考得好不好?
南京一中作为南京市第一所公办中学,被称为“南京四大名校之一”,也江苏省最早的重点中学之一,在南京中学届拥有绝对的地位。
作为南京人心目中的“老四所”,南京一中的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本科上线率87.82%;
2013年,本科上线率89.65%;
2014年,本科上线率94.2%;
2015年,除了出国、提前录取外,本科达线率100%;
2016年,本科上线率98.24%!
2017年,一本上线率84.7%,二本达线率近100%
2018年,本二接近100%达线,两个崇文班达线率均为100%;
2019年,一本上线率破90%。
那么,今年南京一中到底考得如何?
我们从2020年南京一中的高考喜报上,可以看到:本届高三559人参加高考,一本硬达线人数533人,一本达线率95.34%。400分以上人数创历史新高。陶乐颜、刘政国两位同学,录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新试点班”。
按理来说,这样的成绩也不算差呀!
那么,究竟是什么引起家长们的不满?
对比去年来看,今年南京一中达到95.34%,超过去年的突破90%大关,单从这个数据来看,成绩是越来越好的。
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本市同层次几所中学比较:南京一中的成绩确实瞬间暗淡了许多,高分人数更是排到后面。
当年,南京一中的中考录取线为631,二十九中的录取线为589。
如今,一本率落后,400分以上分数段的学生南京一中更是低了二十九中48人,可谓“高分进低分出”。
所以,才有了一些家长认为这一届高考不理想,高分层人数太少,不仅没有北大、清华,甚至连复旦、交大也没有。
进不了名校,孩子的前途就耽误了。
一中作为金陵名校,只招收南京市高分初中毕业生,这样的“高分进校,低分出校”,让家长觉得学校浪费了好生源,耽误了他们孩子的前途。
说得直白些,一中大搞素质教育,轻视高考。学校失职,学生买单。
其实早在去年,南京就因为“素质教育试点”,上过几次热搜。
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严查教材。不让排名,不公布分数,不许按照成绩分班;
突击检查学校,翻学生书包,不许有卷子,不许有课外辅导书。
改课表,减课时。45分钟一节课改成40分钟,一天少掉一节课。
……
如此减负,最后培养出来一批“学渣”。
南京一中不是个例,鼓吹素质教育的人也不少,他们鄙视国内“毫无人性”的填鸭式教学,吹捧解放天性,快乐教育。
但小编想说的是:
只要高考选拔机制不改变,盲目推行素质教育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1
安徽卫视曾开设过一档节目,叫《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其中一期,节目组请来一位从事企业招聘服务多年的HR,揭露了职场里的招聘“潜规则”。
招聘会时间紧,但收到的简历却很多。于是企业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会把985大学生的简历和非985的简历分开放。
离场时,把“985大学”的这部分带走,而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就丢在桌子上,被保洁阿姨清理掉。
HR还强调了一句:“其他的大型企业,肯定也会这么操作的。”
有人表示不服气,说同样都是大学毕业,都没有工作经验,凭什么只录取985不录取普通大学?
HR拿毕业生简历上都有的3大块举例。
先说英语水平。
当普通大学的学生在简历上写上“英语四级”的时候,985的学生绝对不会用英语四六级来评判他们的英语水平,他们会说雅思、托福的分数。
再说计算机水平。
当普通大学的学生计算机国二刚过,仅达到编程入门水准的时候,985的学生已经非常精通计算机语言了。入职给他一个项目,他组织3、4个人就能做出一个APP。
最后再说专业,以金融、投资专业为例。
普通大学的学生按部就班,毕业前大多不会想到要去外面接触具体的实践操作,而985的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大型金融集团的实习,而且最少是六个月。
一个是各项指标都超标的高学历人才,一个是资历平平的毕业小白,任谁挑选,都不会选择后者吧。
残酷吗?
这就是现实:企业不会迁就能力不足的员工。
一个篮子里的鸡蛋都有大小之分,何况是选拔人才。
如果做父母的真的认同“素质教育”,中学阶段就放任自己的孩子不去补课,不上晚自习,舒舒服服地过三年,那最后一定是在高考中被刷下来,读的是专科技校,然后打工。
另外不甘浪费三年时间的父母,逼孩子晚上熬夜看书,周末结伴补课,一年做的试卷堆起来有一米多高。辛辛苦苦熬过这三年,换来的结果是考上211、985。
然后多年之后,后者的孩子长大了,雇佣前者的孩子给自己赚钱。
笑话好笑,但前提是,被取笑的那个人不是你。
2
桐华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会逐渐形成两种人,一种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种因懒散而失败。
盲目鼓吹素质教育的人,只不过是把“能力大于学历”、“阉割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鬼话挂在嘴边当遮羞布。
耳朵觉得,素质教育也是分时段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时段就是小学和学前阶段。
自小为孩子培养一两项可以陪伴终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成年人,有人不开心时,只会喝闷酒、打麻将,而有人心情不好时,可以吹拉弹唱,或者去游泳,去打打球,这就是从小学了特长和不学的差别。
但到了中学,兴趣就该给学习让路。
升学考试不会因为你减负了而削减难度,重点大学也不会因为你荒废了几年时间而降低门槛。
暂时告别一项兴趣,和永远踏不进高等学府的门槛。孰轻孰重,稍微想下就能理解。
再换个角度思考,难道学习和快乐真的不能并存吗?
当然不是。
你不懂优等生的快乐。
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题目,考出别人赶超不了的成绩,学会别人学不会的知识。
当学习不是压在身上的一座山,变成一种主观愿意的兴趣,压力瞬间转化成动力,攻克一一关又一关的成就感会驱使着你不断前进。
尤其是在自己付出一段时间的努力,从年级前30,一下子蹿升到年级前3的时候。
这种因获得而感到的满足,因进步而感到的自信,被人欣赏而感到的愉悦,是任何快乐都比不了的。
应试教育的可取之处,就是要求孩子保持学习能力,这才是一个人要终身保持的素质。
放在学生时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出高分。
可仍旧有很多孩子抱着“条条大路通罗马,分数决定不了前程”的态度,盲目自信,觉得自己到了社会上,不会比那些考上大学的“书呆子”差。
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所有人走上社会的第一步,都是在“好工作”和“差工作”之间做出选择。
可想而知,许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开杠”:
工作没有高下之分,劳动者是平等而光荣的。
但现实就是,那些信息技术、金融、科技领域的工作,附加值、技术含量、工作环境、福利待遇都更高、更好。
而那些流水线工人、服务员,不仅工作强度更大,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反而更差。
高二就举着“应试教育贻害万年”大旗退学的韩寒,在有了孩子之后一改之前批判的态度,开口承认“退学是我的不对,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毫不夸张的说,99%的人都只有在学校里拼命努力,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及格线,过上一份相对舒适的人生。
在高考作为最重要和最普及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时代,谁一味提倡素质教育,谁就是自愿退出竞争。
不考试,不读书,不持续学习,你连选择的权力都没有。
3
《超级演说家》里有一期节目,几位嘉宾聊的是对“教育”的理解。
储殷教授开场,讲了这么一番话:
“快乐教育,好像只能快乐那么几年,你爽了你的童年,你就要在你的中年,在你的老年付出代价。”
他说,当自己还处于学生时代,也曾非常支持快乐教育,哪个孩子不希望上学能够轻松一点呢?
可当他成为孩子的家长时,成为一名父亲时,他才看清事实:
“我当然不希望我的孩子受苦,我那么努力不就是为了他不受苦?可我又害怕他今天不吃苦,以后吃苦的时候我帮不上他。”
一味鼓吹不重成绩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当下最不负责任的谎言。
中国有四所被称为“高考工厂”的应试教育学校: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黄冈中学和郸城一高。
这些学校里的孩子,每天学习18个小时,除了吃饭和休息,就是在不停地上课、刷题、考试。
三年如一日地拼命,却被外界嘲笑是“高分低能”、“考试机器”、“磨灭人性”。
作为同是从高考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在我看来,说这话的人没有心。
你知道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吗?
以毛坦厂举例,白岩松说:
“来毛坦厂读书的,大多都是打工者的孩子。把院墙外的柳树当神树祭拜,都不是富裕的父母。
他们的背后,是非常卑微的家庭。父亲在外打工,几家母亲轮流给孩子接班做饭。
高考的那一天,上万人守着大客车。这样一个人浪当中,寄托着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卑微的家庭梦想。”
北京有无数条道路通往五道口,毛坦厂只有这一条路才能走出大别山。
而这条路,是素质教育给不了的。
4
2017年,河南一位高三考生的家长,几句话就捅破了素质教育的窗户纸。
“以前我也认为素质教育很重要,打小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爱好广泛。
但当孩子进入考场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素质教育都是骗人的,只有高考分数高才是硬道理。”
不说一张考卷定终身,对于你我一样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高考,就是最好的那条出路。
而至于那些在“素质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孩子,其实身上都是人民币的味道。
数学考17分,从不补课,却精通四国语言,还分别被牛津和剑桥录取的19岁美女姐妹花的背后是:
小学读“贵族学校”温州实验小学,初中读一年八万的“贵族中学”绿城育华学校,高中是每年单学费就50万人民币的美国私立高中白山中学……
别人寒暑假是上课,她们寒暑假和妈妈一起环游并探索世界……
漠视社会阶层大唱素质教育赞歌,则寒门学子再无翻身可能。
所以,真的不要再一味鼓吹素质教育了。
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在运转,那么应试教育就是普通人家孩子改变命运和阶层最有效的途径。
它是很痛苦,很难坚持,不够完美,但它不去考究学生家庭背景、不在乎父母资产,不追溯家族社会地位。
于你我而言,它就是名副其实的好制度。
请记住:
任何时代,都有抬头看星星的人。但脚下的路,仍然要低头走。
在应试教育机制下,我们如何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中国的教育是老师们每天都向学生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枯燥乏味的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书本上的知识且不管学生消化与否?但我们是否想过,作为一个老师,我们真正、最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01-
学会认知——着重在逻辑思维
(1)“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
(2)“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4)学会认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02-
学会做事——着重在操作思维
(1)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
(2)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
(3)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03-
学会共同生活——着重在情感思维
(1)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2)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3)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4)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04-
学会生存——着重在交往思维
(1)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2)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我们都教给了学生什么?
我们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为数不少的教师会觉得很尴尬。我们只教给了学生知识,枯燥乏味的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也都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之所以教育目的窄化为教学死的知识,我们的教育机制恐怕难脱干系。
在应试教育机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追求考试的分数,为了分数,为了“重点”,教学重知识而轻能力,片面注重学生眼前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长远发展为代价,把考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过于看重教育的标准化,一个标准、一套教材、一份试卷、一种答案、一个评分标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我们可能只记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不知道培根还有另外一句名言:“知识在书本之中,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之外。”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教学决不能急功近利,只考虑学生的现在和学校的眼前利益,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适应、立足、服务、贡献社会的能力,我们需要教给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
曾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采访了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影响他们成功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多数获奖者都说到是小时候老师和爸爸妈妈告诉自己不乱吃零食,饭前要洗手,手帕要叠整齐,做事要有条理,有始有终,对人要诚信……这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主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得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做人的品质
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无论赋予教育怎样的意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为什么,我们首先是要他们“成人”,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要义。
生存的本领
哈佛大学成功智慧,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先学会生存,才能学会生活。”对于哈佛大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远排在教授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前,只有拥有杰出的生存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
一直陪伴你的 美术名师联盟
美术名师联盟
一直陪伴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