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北京城,
没有红墙绿瓦,
没有伟岸壮阔的城墙。
有的只是七拐八拐的破胡同儿,
和破旧的四合院儿。
日子虽过得清苦,
但生活滋味儿却浓。
那时,没有汽车的胡同儿,
就是孩子们的乐园。
到了三伏天儿,
孩子们最爱逮蝈蝈儿,
透着阴凉,听着虫鸣,
外面再怎么骄阳似火,
孩子们也照样儿乐呵。
那时的胡同儿——清静又热闹!
大人们在门口干活儿、聊天儿,
孩子们却在胡同里撒欢儿,
街坊四邻透着股子亲近。
到了吃饭点儿,
喊一声儿“XX回家吃饭”
从家门儿传到胡同口儿,
这家儿炒蒜苗,那家儿焖扁豆,
四处飘散的香味儿,
足以勾起肚子里的馋虫。
马车拉着新下来的蔬菜瓜果进了城,
家门口儿就能买到挂着泥土香的吃食。
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可不在这儿,
他们关注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大牲口。
“酒腻子”常会泡在胡同口的小酒铺,
一推门儿,扑鼻而来的
酒味儿、肉味儿……
总能馋得人哈喇子往外流。
空闲的时候,
去鲜鱼口、去大栅栏,
一水儿的招牌幌子,没有霓虹。
那些街头巷尾,等着拉车的,
现在,也只能从画片中窥见一二。
胡同的一砖一瓦、街巷门墩儿,
永远那么熟悉,
总能勾起北京孩子记忆。
听说,北京人爱怀旧。
不管是90岁,还是90后。
就因为记忆里,
那清澈的蓝天白塔,
还有那清脆悦耳的鸽子哨……
下雪,
是蚕吃桑叶的沙沙声,
下着下着就覆盖了整个街道。
冬日暖阳,推开院门儿,
最惊喜的,
就是看到厚厚的积雪。
开春儿的护城河边,
风吹着杨柳,
宁静而美好。
为了一盘棋,
大爷们能坐在树下叫板叫一天。
每天清晨伴着第一缕晨曦,
开始大杂院一天的生活。
秋雨滴滴答答地落下,
弄得整个胡同湿湿嗒嗒。
“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
——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
只求昌茂多花”
——老舍
“除了为小猫上房,
金鱼甩子等事着急之外,
谁也不急叱白脸的。”
——老舍
“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
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
足够打开太极拳的。”
——老舍
"打扫院子,收拾花木,给鱼换水,
给帼帼一两块绿黄瓜或几个毛豆"
——老舍
这水墨老北京,
就是老舍笔下《我的理想家庭》。
充满耀眼的阳光和生活的朝气。
这跟每个北京人想的北京一样,
清澈耀眼……
看得见,摸得着的北京,
在小说里、在话剧里、在图画中,
也在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