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十年,锐意进取;扎根教育,勇担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大十年,锐意进取;扎根教育,勇担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成长」出品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

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平均学分绩3.90,位列年级第一

曾获2017年度吴玉章奖学金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已发表学术论文21篇,报刊文章4篇

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

主任主持校级科研课题1项

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

……

人大十年,锐意进取

扎根教育,勇担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

他就是2020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教育学院2017级博士生吴秋翔

中国人民大学

No.1结缘教育人生转折

RUC 2021

从2010年到2020年,在人大的十年间,吴秋翔的身份经历了三重转变。从朝气懵懂的商学院本科生到在云南兰坪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再到如今成长为一名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研究者,这是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也是追寻并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的过程。

在人大的前半段时间里,作为一名锐意进取的学生骨干,吴秋翔活跃在各类学生工作中,也因此与教育初次结缘。“红船领航”“求是思源”“毕业银行”“三走”,这些人大学子耳熟能详的活动,他都曾是主创团队成员或是相应届次的学生负责人。在首期“求是思源”的支教项目中,他负责设计了一套沿用至今的“SMILE”微笑成长课程体系,并与同学们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开展支教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

支教时与当地教师共同发起建立

第一个学生心理俱乐部——“心语社”

中国人民大学

给学生们做团队熔炼

鼓励学生说出心声

2014年本科毕业后,他成为了人大研究生支教团首批赴云南兰坪支教的志愿者,并全心投入于当地的教学工作和公益事业中。学生的经历和基础各不相同,教学也需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吴秋翔坦言,学生们虽然会有上课调皮、不愿做作业等问题,但是“他们眼眸纯净、待人真诚、愿意在你的陪伴与鼓励下试着一点点改变”。也正是站在老师的视角,吴秋翔才明白,除了教学之余还要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身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回到人大开始研究生学业后,吴秋翔全心投入到教育研究中,他的研究主题也与支教经历密不可分。例如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的关注就来源于协助兰坪高中生备考时的发现,而他后来之所以选择在弱势阶层学生的教育选择与成长发展问题上深耕,也是因实践中的所见所感。在研究中,他敏锐地发现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政策实施的最初几年里,报名的学生数量偏少,部分中学的老师和学生甚至不了解这项特殊类型招生政策,或对政策持怀疑态度。不仅如此,公众大多也只通过网络、中学及教师口述等渠道了解政策信息,农村学生去外地参与高校复试亦存在困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吴秋翔在导师的带领下通过内参、学术论文、报刊文章、会议报告等形式积极呼吁相关政策的完善,而当后来政策文本中明确要求“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加强考生帮扶和服务”,并出台更人性化的举措时,吴秋翔心中的收获感与成就感难以言喻。他表示,当研究工作能够推动政策的完善,甚至有实践性成果的转化时,就是“对得起自己这一份教育的良心与热忱。”

支教经历是启迪吴秋翔对教育事业好奇与付诸热情的钥匙,他先记录自己的实践发现,再从理论与知识中寻求分析、阐明甚至解决之法,有了新的感悟后便再次进入到实践的场域中,最终将成果转化成为公益行动,乃至对政策的完善有所帮助。理论学习与公益实践就像是车轮,推动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开拓、不断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

No.2修行学问 “痛”并快乐

RUC 2021

吴秋翔认为,做学问是一项持久战,是坐冷板凳和修行的过程,当中的“痛苦”源于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不足,也来自在不断攀登求真求知之峰时遇到的艰难与挫折。这种“痛”是孕育和分娩自己研究时的必经之路,没有准确的期限,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在一步步走下这段路的过程中,只要踩稳了、熬得住,就能体会这场修行的快乐。快乐是第一次灵感迸发、找到线索时的欣喜,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畅快,是迫不及待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的欲望,是初次品读自己论文时的回味与反思,也是多年后回顾自己学术历程点点滴滴的彻悟,这都是做学问带来的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

纽约大学访学期间

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秉持这样的理念,吴秋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并以此作为持续做学问的动力源泉。他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档,存放着大量临时起意的想法,可能是一个标题,也可能是一段思考。“这些我都会不断更新、不断存储,在完成手头工作后拿出来看看哪一个想法更深得我心,同时又具有可行性,我便会挑出来实施。”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他常常翻看主流媒体的新闻和期刊的最新文章,把握所在领域的研究趋势,也逐步升自己对研究问题的敏感程度。而在面对困难时,吴秋翔认为“主动性”能够帮助自己从容应对。主动性是对自己负责,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并持续付出努力,也表现为对自身关注问题的执着与坚持。在与导师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他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主动性,将对研究领域的爱和信念转化为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

在努力之外,学会“厚脸皮”也是吴秋翔找到自己比较优势的方式。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去听多方面的观点、建议与批评,而好的学术批评通常非常尖锐。他认为把研究投递给一些学术会议,并且争取汇报,对于博士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检验自己研究的机会。在公开学术场合中,也能认识学术领军人物、优秀青年学者、期刊编辑以及优秀博士生,并借此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改造自己,于思想碰撞中认识更多卓越的师长和优秀的朋友。“大家彼此可能没见过面,但一提到姓名和研究就好像老朋友一样,这才是学术圈带来的真正乐趣。”

做学问是一场修行,这场修行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快乐。事实上,很少有人天生就适合做学问,但选择做学问就得面对其带来的‘痛苦’与折磨,这就是在智慧中经历‘痛苦’,‘痛苦’过后就能发现探究问题的本身会带给人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中国人民大学

No.3潜心公益 与爱同行

RUC 2021

公益的种子,在吴秋翔与山区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就已经种下。他的支教地云南兰坪属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地区,10月的气温已降至零下。当时,吴秋翔跟着年级组长走进学生宿舍时,发现有的孩子只垫了一层薄薄的草席。经过积极联系,他争取到商学院师生和人大深圳校友们的支持,为当地的孩子们募集到了120床过冬床垫、3000套围巾手套。发放物资的那天,他给孩子们亲手戴上了围巾,一个女孩兴奋地告诉他:“老师,我太高兴了,除了阿爸阿妈你是第一个给我戴围巾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为同学们募集围巾手套物资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为学生一一铺上过冬床垫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协助发起

“兰坪未来领袖计划·人大班”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募集资金组织游学活动

带领贫困山区儿童到深圳游学

随着支教工作的推进,公益的萌芽也在茁壮成长。作为一名人大学子,吴秋翔坚信“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有责任让他人过得更好、更幸福。支教时他就策划组织了“人大·情暖”系列公益活动、“滇西未来领袖计划”,并协助组织成立“人大班”、“兰坪一中心语俱乐部”,累计募集公益资金近20万元;2015及2016年暑期,他先后带领两批共41名优秀的兰坪县高中学子前往深圳、昆明两地游学,带孩子们走出滇西的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时至今日,这些孩子仍跟他保持密切的互动,与他分享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找到工作的喜悦。

就读博士期间,吴秋翔继续从事相关公益活动,多次返回云南兰坪,续公益缘,走教育路,公益足迹遍布怒江州的四个县。他为学生们送去图书、文具,发起“手拉手·心连心”远程公益课,将3000多公里的距离变成面对面的守望;除了云南,他还多次前往贵州等地开展调研与公益实践,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高校与地方的教育合作。2019年,吴秋翔还促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与贵州省黔西县人民政府开展院地合作、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协助学院在当地举办“不忘使命、牢记初心”党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助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在贵州毕节入校开展相关调研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在贵州调研的感悟

“每一次参与公益项目都是一种双向受教的过程。”吴秋翔感叹道。在最近一次与贵州黔西合作举办的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公益课程中,师生党员齐心协力为当地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有关生涯发展、学习经历以及专业选择方面的公益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好人生选择的第一步。第一堂课邀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晓京主讲,5000多名黔西学生在线听课。在此过程中,吴秋翔也持续地跟踪学生的反馈意见和选择行为,而当看到同学们有更多的需求、对活动有所评价时,他和同伴们都感到莫大的鼓舞。他说:“这种从实践来、到实践去的做法,让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加接地气,让理论、实践与公益行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能够更加坚定自己探索的方向以及从事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是正确的。”

中国人民大学

No.4笃志前行 行稳致远

RUC 2021

谈及获得吴玉章奖学金的感想,吴秋翔表示,吴玉章老校长的精神一直在鼓舞、指引着他前行。毛主席称赞吴老“一辈子做好事”,正是“做好事”的精神在勉励着他投身于学术研究和公益实践。他认为自己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不能以一时的成果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要把吴玉章奖学金作为对自己的鞭策,把“立学为民,治学报国”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才能对得起前辈师长们的嘱托。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在学校分享研究生支教团的公益案例

“未来,我会坚定地从事教育研究与公益实践。”目前吴秋翔持续展开与贵州、云南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他希望依托学术平台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未来5-10年的时间里,推动合作县的教育生态与教育改革迈向一个新台阶,特别是通过教育实验转变而来的教育政策实践能够落地实施,让学生及其家长对当地教育的评价有所提升,从教育中能够有获得感,让山区的娃娃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

在滇西大山中点燃知识的火把

于学术殿堂中把握时代的脉搏

由实践发现切实问题

将成果融入教育发展

挥洒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

沉淀成让希望发芽的精神沃土

“站在高处时,记住回来的路;

身处低谷时,不丢向上的心”

这是吴秋翔镌刻进心里的座右铭

也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应有的人生态度

编辑:胡暄悦 黄嘉芊

设计:刘颐欣 顾小白

部分内容来源于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支持: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十年,锐意进取;扎根教育,勇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