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青年学者沙龙”系列报道⑧人文学院:文舞何以相融?

北京舞蹈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306青年学者沙龙”系列报道⑧人文学院:文舞何以相融?

306青年学者沙龙是2016年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推出的培养青年学术骨干、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16-2019年,306青年学者沙龙已举办五期。前期,为推进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征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已就中国舞蹈实践理论研究开展了相关学术探讨。2021年,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邀我院各二级院系围绕“中国舞蹈实践理论谈”共同推出306青年学者系列沙龙。

往期推送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盘”旧词新说

②教育学院: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③创意学院:看见·36年

④国际标准舞系:国标舞视角下的双人舞

⑤附中:一切从“蹲·plié”开始

⑥中国古典舞系:“顺应”还是“引领”?

⑦音乐剧系:音乐剧导演想用什么样的演员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2021年6月8日,由我院科研处、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主办,人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三期306青年学者沙龙——“文舞何以相融?”顺利举行。本次沙龙分“听我说:文以载道”“听他说:舞以传情”“听我们说:文舞何以相融”三个板块,特邀学院各专业教师代表与人文学院教师展开对话,以期在交流与研讨中为我院的未来发展提供合理建议。我院党委书记巴图,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副院长邓佑玲,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教务处处长胡淮北,人文与教育党总支书记金浩,人文学院院长温柔,科研处处长白靖毅等领导出席沙龙。

北京舞蹈学院

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主持沙龙。她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文舞相融”是校训精神的一部分,以此作为沙龙议题,一方面围绕我院“高水平特色型”的发展定位,基于我院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舞蹈文化人才”的总目标,力求在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之时共商对策;另一方面立足于我国的文化建设需要与民族振兴的时代诉求,作为中国舞蹈的最高学府,我院理应自觉承担起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社会担当舞蹈人才的重要使命。

一、听我说:文以载道

第一板块的五位发言嘉宾均来自人文学院,他们分别是音乐教研室的李莘教授、舞蹈学系主任武艳副教授、英语教研室主任马岩副教授、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黄昭文副教授与艺术理论教研室的任文惠副教授。他们深度阐释了文舞的内涵及其关系,就舞蹈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布局等议题展开分享,充分展现着人文学院教师的理性深度。

北京舞蹈学院

李莘老师探讨了“文舞相融”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趋势及课程结构设置。她指出,当下社会需要综合的人文素养与精深的专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全面型人才。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与核心知识外,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判断力、思辨力与创新力。其次,多学科互渗是当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因为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其知识和技能背后都是文化和精神的互联与互通。其三,我院的课程结构在学年学分制改革后有很大增长与改进,若追求进一步提升,可以在搭建学科协调性层面继续深耕,从而使课程有分有合、各尽其能、各为所用、有的放矢。她强调,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汲取新养分反馈于教学,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北京舞蹈学院

武艳老师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强调了“文”与“舞”的相辅相成关系:舞若没有文的滋养便会浮于表面,仅剩华丽的外表与空壳;文若未能很好结合舞便会沦为空谈,在舞蹈学院没有价值和意义,文舞相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她认为,舞蹈理论研究者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如此鲜活、生动的舞蹈,而读书又会让我们形成清晰的理性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拥有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与独到眼光。作为舞蹈学系主任、舞蹈史论教研室主任,她对舞蹈学系“3:3:3”的课程布局进行了细致解读,指出舞蹈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直以“文舞相融”为基点,只有将文舞进行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乃至未来最需要的舞蹈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

马岩老师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谈及了舞蹈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他指出,在我院建设高水平特色型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基础越来越好,学习也越发多样化,我们务必对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在“十四五”规划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出台的背景下,英语教研室计划对2021级本科生进行分级教学,课程模式也由全部面授转换为课堂面授与线上自学相结合,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务处排课的负担。他强调,英语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舞蹈、中国文化发声。

北京舞蹈学院

黄昭文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及的“要用好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为引入,从新文科教育理念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两个层面展开发言。她认为,教师一方面应注重课堂内的融合教学,做好自身的学科融合,开掘综合化、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衔接起课堂内外,尝试专业交叉融合的思维与理念。从学生层面来讲,融合、交叉更容易出新,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研究对象,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北京舞蹈学院

任文惠老师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科研三个方面分享了艺术理论部在“文舞相融”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思路。她指出,艺术理论部的课程建设依托于教师的多学科的背景,逐步形成了以艺术理论课程为基础,同时涵盖舞蹈学、美学、文化研究相关课程的人文授课平台。在实践教学层面,艺术理论部承办系列人文社会课程竞赛活动,开展文学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讲座,深入艺术文化现场,逐渐形成了培养综合人才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科研方面,艺术理论部注重数据库建设,关注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与我校其他院系积极合作,形成了集体研究和个人研究相结合,以比较艺术学和门类艺术理论为特色的科研模式。

二、听他说:舞以传情

第二板块的六位发言嘉宾分别为创意学院副院长张云峰副教授、音乐剧系主任黄凯副教授、国标舞系副教授陈淑民、中国古典舞系副教授夏维家、中国民族民间舞系青年教师朱律、芭蕾舞系青年教师张乐雁与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陈汐。作为我院各专业教师代表,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为我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出谋划策,给予了沙龙多元的视野与眼光。

北京舞蹈学院

张云峰老师以双人舞编创课程中的“拥抱”为例,阐释了“文”对“舞”的激发作用以及舞蹈情感表现的独特性。他指出,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文本阐述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寻找舞蹈的情感来源。从创作角度来讲,舞蹈抽象、特殊而别致,它无时无刻、每分每秒都在发生革命与改变,一个空间的转换、一个力量的发生、一个落地方式的不同,均会让舞情产生巨大变化,带来多维的解读性,这也是舞蹈的魅力所在。

北京舞蹈学院

黄凯老师充分肯定了人文素养在艺术创作、舞台表演中的重要价值,并就音乐剧表演专业的人文课程设置提出展望。首先,他认为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生特别需要学习文学知识,因为学生对文学理解的深浅会直接影响课堂表演的深入程度,因此他希望可以在文学类课程中加入戏剧文学鉴赏的内容。其次,他希望人文课程中可以开设更加广泛的哲学课程,尤其是现当代哲学部分,这是音乐剧演员更好了解剧本内涵的必要通道。最后,他建议开设更丰富的美学课程来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有真正懂得美,才能创造出更永恒、更深邃的美。

北京舞蹈学院

陈淑民老师的发言情感真挚,生动有趣。作为我院国标舞系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以个人视角回顾了国标舞系30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国标舞系文与舞深度融合。他特别谈到《国标舞的运动原理》《国标舞的人物塑造、情感、情景与设计》两本书对国标舞系教学、表演的重要意义,指出国标舞已经从模仿走向挖掘中国故事的崭新阶段。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始阶段,国标舞系希望紧随学院发展脚步,在保持高水平的同时向特色型发展,用国标舞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北京舞蹈学院

夏维家老师指出,我们的学生并非不喜欢理论课程,而是对于文化的感知度较为慢热。因此,他建议舞蹈理论课程加强趣味性以及与专业衔接性,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他认为,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包括善良的本性、包容的气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否拥有自己的主张与思辨性,是否敢于挑战质疑传统远比跳好舞、学完一本书、写一篇舞评更重要。他强调,我们每一代人都可以以全新的方式解读“文舞相融”,这是舞蹈人应有的自信,也是中国舞蹈生生不息发展的力量源泉。

北京舞蹈学院

朱律老师分享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后的对策及现存问题。她指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年至2016年间从有过两次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从高精尖人才转换为文舞全面发展型人才。基于最新的人才定位,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在课程安排上作出了较大调整,加大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内容,已有成效卓越。但就目前来看,学生依旧存在学习理论课比较被动等问题。作为教师,应注重原理类课程的教授,同时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舞蹈学院

张乐雁老师结合芭蕾舞系人才培养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加强芭蕾运动学原理研究,开设人体科学与教学法相结合的芭蕾理论课程。第二,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探索具备趣味性的多种教学方法。第三,加强哲学层面的引领,以中外多种哲学思想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理性思辨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多种语言技能,开设德语、法语等选修课程。第五,引领学生增强对中外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理解,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舞蹈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

陈汐老师指出,教育学院培养的是双师型中小学舞蹈教师。作为未来的舞蹈教师,应具备精益求精的专业高度、渊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行为师范的育人态度,聚焦说来就是良好的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综合素养。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三维立体的知识结构:第一个维度,掌握舞蹈史和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横向结构即四史一论,纵向结构即各舞种的舞蹈文化知识;第二个维度,掌握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提取、知识牵引和知识重组能力;第三个维度,具备唤醒学生智慧和潜能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三、听我们说:文舞何以相融

两组嘉宾在专题发言过程中有着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张云峰老师关注文与舞的相互转化,就“古代的舞蹈如何传递‘文舞相融’”提问。任文惠老师回应到,艺术理论会带领学生认识整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与艺术风尚,给予学生艺术思维上的启迪。武艳老师继续谈到,人文学科并非一个立马见成效的学科,但不能因为它不能马上有用而放弃它,人文教育对艺术家的滋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黄凯老师对英语分班教学制给予了反馈,希望在分班基础上有流动的空间,并提出开设适合各专业英语选修课的意见。朱律、夏维家、武艳三位老师就学生文化课犯困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反省了我们当下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与评价机制。嘉宾们各抒己见,发言充满了浓郁的激辩色彩,现场气氛极为热烈活跃。

北京舞蹈学院

我院教务处处长胡淮北颇有感触,针对沙龙议题和嘉宾发言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指出,“舞”若没有“文”的深厚底蕴就并非是艺术,舞蹈需要文化的指导、支撑,舞蹈因为拥抱哲学而变得伟大。对于舞蹈之情,他认为有情绪与情感之分,我们的表演如果只能到达情绪层面必然是苍白、无聊的,真正好的舞蹈一定是要通达情感的。他强调,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而沙龙为我院教育观念的交汇、交融与交锋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希望306青年学者沙龙越办越好,教务处和人事处会积极配合,为我院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定位共同努力。

北京舞蹈学院

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对沙龙质量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沙龙在我院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期开展恰逢其时。他认同老师们对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认为不论是理论课老师的理性思辨,还是专业课老师身体与思想的并行不悖,都是我们舞蹈人的进步。他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但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文素养不仅是舞蹈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也影响着学生运用创新思维从事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作为一所顶尖艺术大学,夯实人文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文舞相融”体现着我院的办学特色与初心。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见证了“文”与“舞”的对话,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共融,是一次有深度、有高度、有热度的思想交流与争锋。

北京舞蹈学院

预告

2021年6月17日15:00,由芭蕾舞系承办的第十四期沙龙——“舞蹈音乐的中国气派”将于综合楼6F举行,届时欢迎校内师生参与。

来源:科研处

文字:苏心

图片:晁金辉、李瑞峰、李阳

排版:李海明

责编:刘菲

总第793期

2021 第87期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舞蹈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舞蹈学院-“306青年学者沙龙”系列报道⑧人文学院:文舞何以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