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简介

关键词:学校简介

学校概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一所央属(在京)高校,归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彭真、胡耀邦、尉健行、王兆国、孙春兰、李建国、王东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或接见学校代表。2018年五一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极大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弘扬特色创一流”的决心。

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65人,其中研究生215人,本科生5208人,专科生642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学校多年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发展成为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劳动教育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1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劳动教育管理五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为目标,培育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截至2021年5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70人,其中专任教师368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53人,在聘副教授109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82%。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

在70年办学实践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还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 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6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18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了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并通过编辑动态简报、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学校现办有三家学术刊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致力于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努力反映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已形成鲜明的刊物特色和高品质的学术质量。《劳动教育评论》为国内**劳动教育研究专门刊物,致力于繁荣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国教工》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性学术期刊,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为宗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有益工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学校是全国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年均培训工会干部6000余人次,同时举办高水平的继续教育,自1992年以来,学校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为大批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我校13名劳模学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学校重视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和联系,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为引领、为动力,以“立德守正,崇劳创新”为使命,努力把学校建成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研究的高端智库,朝着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实现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关键,是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核心内容。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为引领,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倡导德育为先,并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等方措,主要包括: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十四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引入学生学习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强化实践实验教学, 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不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和门类,丰富校级公选课资源;改进校级讲座教学,开设讲座公选课,促进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的常态化利用,有力提升了公选课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改项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选拔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拓展交流与访学渠道,为学生成长提供短期访学与联合培养等多种路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专业建设

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自2013 年起实施“本科专业综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专业特色建设与改革”,并配合专业建设开展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线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等课程建设,开展工会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特色人才与法学通识教学”教学团队、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等十二个教学团队建设,开展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等系列配套建设,为我校的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框架结构

课程体系框架分为两部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一课堂由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包括素质教育专项课程和与学生素质发展相关的各类活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注重实验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学校建成了法学与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劳动关系、文化传播、安全工程、酒店管理等6 个实验区及实训场所(含67 个专业实验室)。我校理化分析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目前,学校有文化传播、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两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得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称号。

学校目前有115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与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与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人社局合作共建的“雏鸥计划”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水平。

强化学业与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积极建设校、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与预警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开设辅修第二专业(学位);学校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

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覆盖所有教室,教学管理、考试管理、教室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部分教室配置了智慧教学系统,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教学画面进行实时采编录像和网络直播、点播,满足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线交流学习、在线观摩考评等功能,大量的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学堂等方式丰富了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条件逐步提高。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一向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国际化人才。目前为止,与我校签署合作协议的海外院校、机构数已增至30个,覆盖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的17 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内容包括校际互访、合作举办或互邀学者参加研讨会、学生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学校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海外交流资源网络。目前,学校每年积极选派本专科、研究生各专业学生近200 人次赴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校进行长短期专业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海外社会实践、语言能力提升及学生国际研讨会和暑期夏令营等活动;每年接待国(境)外高校专家学者、学生及工会干部来访交流300 余人次。我校学生在国(境)外高校获得的课程学分及成绩可依据学校标准进行认定转换。

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分别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密苏里大学、法国IPAG 商学院签署了学生“3.5+1.5”、“3+2”、“4+2”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其中已于2019 年春季学期开始输送优秀学生赴宾汉姆顿大学进行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推进学科竞赛与第二课堂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全国高校集体模拟谈判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工会集体协商大赛、万礼豪程未来职业挑战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首都大学生记者基本功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书法大赛等竞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学校团委积极打造“匠匠”“新新”新青年虚拟偶像,让青年学生在思想引领、团的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中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推出新青年学堂、新青年社会实践高峰论坛、新青年志愿服务大赛、新青年劳动实践、新青年艺术大师课等品牌活动。打造金秋文化艺术节、春煦学术科技节、五月合唱节、社团文化节、读书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民族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邀请北京爱乐男生合唱团、北京人艺等高水平艺术团进校演出。“挑战杯”、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十字会等多项活动取得省部级表彰,并在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先后在首届电视合唱大奖赛、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上摘得金、银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及河北涿州市,占地总面积630 亩,建筑面积30 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大学生公寓、电教中心以及与专业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各类办学设施。校园计算机网络设施先进,接入便捷,资源丰富,覆盖北京和涿州两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及学生宿舍。

微信编辑:王希妍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本专科招生办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招生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