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拟立项项目名单。本年度共有221个项目获得拟立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杜异教授的《中国宗教建筑历史光环境的文化形态研究》和黄艳副教授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空间景观体系构建研究》两个项目成功入选拟立项项目的公示名单。
杜异教授的项目为《中国宗教建筑历史光环境的文化形态研究》。中国历史光环境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是无形的,但却能影响和改变有形物质的视觉感知,进而形成全新的文化认知。挖掘中国历史光环境的营造法式,梳理中国历史光环境的文化形态与美学思想,修正中国历史光环境的认知偏差,避免片段式、碎片化地传承中国文化精粹,重新构建历史建筑与环境在夜间的文化形态与审美认知,在历史光环境中体现具有中国审美价值,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本课题以电光源技术出现之前,自然采光和火烛为主要照明手段的历史阶段与照明形式为历史断代,以中国宗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历史光环境的技术手段、光环境形态的形成,到影响人的心理与认知,系统呈现中国宗教建筑历史光环境的文化形态。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杜异教授
黄艳副教授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空间景观体系构建研究》项目中国家文化公园由国家公园引申而来,它既是国家公园新的发展形式和理论延续,也是《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黄艳副教授(中)
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将文化信息与景观形式、层级、更新、服务、管理等进行对应分析,并将其设置为基本参变量,建立适应未来挑战的景观模型;大尺度与小尺度的结合,研究各种景观文化信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交织的景观系统和框架;以及将大运河公园文化景观营造视为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运用多学科交叉挖掘文化资源和信息、识别空间形态特征、总结布局模式。不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蕴涵着新的设计方法论。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要充分发挥艺术的作用和价值,并特别强调了公共艺术对提升城市文化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的此番讲话不仅指明了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而且也为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设计及艺术创作研究工作,相关项目斩获多项业界精品设计和优胜设计等奖项。杜异教授和黄艳副教授的研究团队将依托清华美院研究平台,聚合国内相关专业力量,结合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创意设计实践研究,并借助清华大学的综合学术科研资源和学科优势,立足于跨学科研究的方向,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创新探索的精神,努力进取、不负众望,圆满完成该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图文提供|黄艳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冯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