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248字,阅读约需14分钟
关键词:未名新语
# 编者按 #
伏暑的热浪尚未散去,空空的行囊还未整装,又一群新燕已经满怀期待与向往,畅想起一塔湖图的金秋风貌。回首来路,父母的陪伴点亮伏案夜读的课桌,师友的鼓励温暖风雨兼程的旅途;展望未来,希望与梦想的彼岸已近在咫尺,新的青春之歌即将唱响在九月燕园。聆听未名新语,书写你的北大故事,记录你的圆梦之旅!
/ 个人简介/
学生姓名:吴晗菲
毕业中学:重庆市第八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
一
高考结束后,我们用了两个小时抹去教学楼里几乎所有的痕迹。
与此同时,新一届高三紧锣密鼓地搬入。
仓促间,只好把所有物件一股脑地倒进一个个蛇皮口袋,稀里糊涂地拖下楼扔上车。陪伴我六年的牛津英语词典就是在这样野蛮的运输中被生生折断脊梁骨的。暮色铺展,暑气蒸腾,汗水让眼镜将落未落,眼镜上还起了一片茫茫白雾,我保持着从脸颊到下巴到脖颈的僵硬姿势,狼狈得像在出逃。
再次穿过每日迎头可见的倒计时屏幕,数字很迅速地从零天又变成了三百多天。我匆匆折回楼里将储物柜的钥匙插回锁孔,发现那柜子已经换上新的姓名标签,而窗户里的教室,即使一切陈设如故,也因为坐上了满堂新鲜面孔而显得陌生。
三角梅依旧,排行榜依旧,文印室浮荡的油墨味依旧——高三依旧,只是我们这群人在两个小时内被弹出了这段程序。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毕业典礼,在重复轮替的多少年里,我们的一段青春无从落脚,竟像从未存在过。
有些恍惚,有些荒唐。我曾为高三设想过很多种结束方式,意气风发或落寞彷徨,总归是刻骨铭心的。从未想过这一切会这样降临,像初夏的蛙与蝉一样安静,像堆叠在走廊里的资料一样凌乱,像漫天飞落的试卷一样潦草。很多记忆以极快的速度消弭,只留下些迷蒙的吉光片羽。日子原来可以这样远去——没有结局,戛然而止,却又变成一团缭绕的雾气,千丝万缕地牵扯神经。
像梦,像副本,像外星球,像平行世界——在我的全部人生中,或许真的不会再有这样一年,把悲哀与欢愉、懈怠与奋进、疲惫与昂扬、焦虑与从容、感性与理性、体力与心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在博物馆拍下的李叔同手泽“世间如梦非实”
二
单从成绩上看,我的高三可以算是稳定而平淡的,然而这份稳定和平淡的维持却格外艰难。我想无论分数波动与否,高三又哪能波澜不惊。起初我鞭策自己加快节奏加重任务,尚觉得勤奋努力是一件可以形成习惯的事,只要度过适应和过渡的阶段,一切便能水到渠成。事实并非如此。在高考公认“根本复习不完”的体量下,勤奋的程度没有终点,只能不停上升。一天的光景显得越来越短促——我不断试验着早起和晚睡的可能性,试图找到懒惰和致困之间的平衡点;我不断盘算着每一段零碎的时间,在计划里贪婪地插入一项又一项;我不断压抑着疲累的本能和休息的欲望,以至于风油精成为快速消耗品。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积极明朗,反而更像一趟长征。可能是此前一贯散漫的缘故,于我而言,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是没有惯性可言的,每份坚持都需要愈积愈重的心力,去与所有下落的力量对抗。
此外,还有情绪的消磨。紧张、失望、惶惑、惭愧、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在许许多多不如人意的瞬间袭来,蚕食我的身体。回想起来,我也惊异自己原来能处理所有这些痛苦的情绪,并为此逐渐研习出一套兵法:有时与三两好友咋咋呼呼地自我调侃,有时与父母老师促膝长谈甚至痛哭流涕,有时干脆在晚自习出逃到操场飞奔,有时找个无人的角落背书做题,企图麻痹神经以抵御突如其来的内心风暴。即便如此,高考前最后一月我仍然在焦虑的海洋里挣扎,到了不敢看倒计时一眼的地步。千方百计克制和持守内心防线的过程,便如同王阳明“破心中贼”的苦修,我分毫不敢懈怠,与自己缠斗不休。
在以上剖白中,我自认没有夸大,但也不曾淡化高三一年的苦楚。于我而言它是一场行走在悬崖绝壁上的旅途。我似乎随时会被自己的种种缺陷推落悬崖粉身碎骨,但终于还是安然无恙地抵达。
幸存者大倒苦水似是一种无必要的夸耀,但我还是想真诚表达对这段经历的感激。在高三我甚少用什么言语或物件来激励,支撑我的力量根源上是一种对自我的控制欲——我希望掌控、锻打自己。
加缪说过:“如果有灵魂,不要误以为我们得到的是成品,灵魂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成型。而活着无非就是为了此一漫长而又痛苦的分娩过程。”这一年把我和自己变成宿敌,又最终和解,在一番纠葛中击碎又重塑了我的骨血。我看到自己体内的清醒、理智、坚韧和沉静被唤起,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知过自己能量的强大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眷恋这样的生活。
用老年机拍下的倒计时100天
高三碎片
三
过去的一年里,在高考的重压下,我们似乎都更懂得体察生活中微小的欢愉。
时间的经络被扯得很长,感官也变得格外敏感,流云的影迹,飞鸟的行踪,一时都在心里投下倒影。一件幸事:租住的房子楼层正好,窗外树冠森森如华盖。我用两年时间仔细记录了它枯荣的不同样貌,在冬季感其凋残,在夏日叹其葳蕤,在春天因那真正称得上是“鲜翠欲滴”的新绿而狂喜。身处学校常行色匆忙,却不妨碍我与自然同交欢。我记得教学楼下与簇簇桂花香气的缱绻,记得操场上踩着黄桷树烂熟果子的舒服,也记得某个周末的自习室里,云影落在书页上,我观看其中一朵信步掠过科技楼的檐角,想到陶渊明“无心出岫”辞中之境,回过神来竟已过了二十分钟之久,还嘲笑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样不合时宜的罗曼蒂克。
林语堂说:“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即便是短暂瞬息,自然亦的确给了我莫大的慰藉——一种清净的境界,一种仿佛置身母胎的深邃安宁。
我实在是个不太会为自己找乐子的人。高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时间每周仅有一晚,钦羡其他同学酣畅淋漓的放松方式的同时,我做到的却只是寻求那份安宁。日记本里的一个个周六,我任由自己陷入一种懒散的节奏里:做些不太费脑筋的工作,喝杯奶茶,慢跑几圈,听听音乐,洗头洗澡,蒙头大睡。我大言不惭地将周六生活的愉悦归纳为梅贻琦先生所言“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因为在那些悠游虚度的光阴里,我似在触摸生活本身的纹理。有时坐在教室里,外头羽毛球场的喧闹声遥遥在耳,里头零星自习的同学无人言语,只有些窸窸窣窣的声响,细碎声响如简媜笔下“像两座大洋跋涉万里后在耳鬓厮磨”,我钟爱至极。
“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为“偷”字叫绝。毕竟在狂歌猛进的生活样态里,闲适是头一样被轻易抛弃的东西。我希望许多年后,自己仍能听见大洋厮磨。
租住两年的房子外观
四
真的会有人带着使命降生吗?真的会有人不断追寻最终觅得理想吗?
若这样的话,我便是懦夫一类,只把使命的求得看作命运的偶然与恩赐,看作人与这世界产生的玄妙默契。
我亦为自己迟迟的无所适从慌乱过,为旁人规划未来的侃侃而谈艳羡过,为受环境裹挟、在尚早的年纪做出选择愤懑过,但渐渐地都归于平静。
疫情期间的所见所知极大地改变了我——我透过网络无力地眼看种种天灾叠加人祸,眼看一条又一条生命带着绝望被摧毁,第一次对人类的脆弱不堪有了切肤的痛觉——我第一次真正知道活着本身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并从单纯的自命不凡和浪漫的天花乱坠中走出。
命运的旅途何其厚重,我决定感知万事万物,等待与命运的一场错桨,以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地抉择。
这也是我走入北京大学、走入元培学院的初心:我想要一个暂停、一场相对的静止,开阔我胸怀中的世界,睁开我的眼睛。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更多地由于我耽于现状的惰性,我长时间地将自己的视野锢囚于小小几张高考试卷,几乎已经失去和广阔天地的联结,自然不能足够冷静地决定去向。尽管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生根长叶的答案,我不急于在此将它宣之于口,也不吝惜再耗费时间与它共生磨合。
不过,北京大学本身不算是我这套崇尚等待的宿命论的结果,而是一条早已认定、神往久时的路。我向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情怀,向往“如云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的联大风骨,向往“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浩瀚广袤的大学气质。十年惴惴不安的向往,是行路之光,亦是忐忑之源。即便“北京大学”四字在所有老师的鼓励、家长的规训、同学的交谈中是那样频繁地出现,我太忧虑挫折,又惧怕闪失,从未在心里认定它能为我所拥。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答案,不知不觉已经牵着那个懵懂识浅又心比天高的小孩走出了那么长的路。好在我如今真的站在它的门口,万里蹀躞,也可以此为归。
计划本上的兰波诗句
五岁时与北京大学合影
北大暑期学堂运动会
五
我在高三一年没有屈从于惯性,做出了许多改变。这是最让我满足的事。
比如刷题,我不刷题这件事本来已经成了谁也劝不动的死结,到了高三却因为同桌的一句话死灰复燃产生了“再试试”的想法,刷题就这样慢慢步入正轨。再比如我根深蒂固的畏难情绪,一度让我在初中时对平面几何敬而远之,也让我千方百计绕过化学资料上的水解一章。它也终于变成一只纸老虎,我终于能平心静气与导数题大战三百回合。另外,我不再相信程式化的学习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左奔右突地试验,把习以为常的方法都粉碎又重组。有人警戒我:在高三突破常态是很冒险的选择,我却把突破变成新的常态。现在看来,我做赌徒诚然勇气可嘉,不过也应该感谢高考以万钧之力顺水推舟。因其高悬于我颅顶,使我如同头悬梁锥刺股,披荆斩棘愈发有力。
更应该感谢的是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用爱和善意尽数填补了我的怯懦。我的亲人、老师和亲爱的朋友们,承受我的怨怒,收纳我的眼泪,保护我的虚荣,荫蔽我的脆弱,分担我的疼痛,包容我的无知,让我足够轻盈、足够勇敢地试羽振翅。命运待我如此不薄,我遇到的很多人都在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力量。如果没有这样柔和而坚定的力量,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应付山重水复的迢迢长途。
千言万语难以道尽。
高中是一段很长的旅途。单调的落点和日程循环往复,跌宕起伏。这里面还发生了好多故事,好多故事本值得我一讲,可是旅途太长了,长到很难回望,回望尽是虚空的记忆和弥散的情绪。事件在蒸发,人物在远去,一时间,没有什么处于那个时空的东西能被我抓住。高中的日子,就这样作别了。
留下来的只有我自己——被高考熔炼塑造出的一个自己,存在于这三年时空里的一个自己。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写下:“有时候我是那么清楚地感觉到我身上有什么,就是说,我身上并非全都是我。好像有一种很难被摧毁的、十分崇高的东西在。”一段无法开坛痛饮的时间,在我体内彻夜燃烧,把很多心事烧成瓷器。
无需再回头了,向前走吧,天高海阔已在眼前开启。
新的征程
文字| 吴晗菲,内容有修改
美编| 杨圆
审校 |黄翘楚、黄选平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丨郭思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 傅启玥: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 徐培尧:梦想在这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