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已经不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生进行品行的塑造。自2014年上海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并进行改革试点,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把建立“课程思政”的工作推广到全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理论内容的掌握与实验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在思想政治的渗透教育。因此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确立育德目标,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反映我们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方向性、主体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原则,完善我们的“课程思政”方案。
01
根据课程特点,确立德育目标
本课程属于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属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范畴。除了要求学生求学期间积极训练提升,还要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加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实现更大价值,才能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在这方面,作为专业核心骨干课,有责任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确立育德目标。因此,我们将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育德目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思想的双丰收。
02
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融入点,会让学生认为他们既上了微生物课,又上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没有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生硬,所以建立融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1 | 第一章引言,在课程大背景介绍中,融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中国梦等思政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建立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使命感,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
2 | 第二章微生物学基础2.1节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明确病毒、噬菌体的寄生性,引导学生不做“啃老”族、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友善”、“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 | 第二章微生物学基础2.2原核微生物,在讲解“荚膜、黏液层、菌胶团和衣鞘等细菌的特殊细胞器”时,明确“荚膜、黏液层、菌胶团和衣鞘的本质,引导学生结合“形式与内容的唯物辩证关系”进行理解与分析。 |
4 | 第二章微生物学基础2.3真核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明确“轮虫是污水净化程度高的指示生物;而猪吻轮虫的出现,会造成污水处理瘫痪”。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毛泽东思想哲学观点。 |
5 |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将细菌生长曲线的4个阶段形象地比喻成人类成长的4个时期,引导学生利用自己青年时期多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6 | 第四章微生物生态,在介绍土壤/空气/水体等微生物生态时,明确环境净化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树立起积极心态和进取精神。 |
7 | 第四章微生物生态,在介绍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时,引导学生思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①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②联系客观性原理。 |
8 | 第四章微生物生态,明确水体自净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体污染以及水体自净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起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 |
9 | 第五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在讲解曝气池净化原理时,用污水的净化来引导学生加强“自省”加强学习和实践,向好的方向发展。 |
10 | 第七章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艺中的微生物处理原理,在本章背景介绍中,提及土壤修复方面的最新法律法规,引导学生遵守标准导则,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
11 | 第八章实践专题“典型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要求同学们大量阅读环境工程微生物方面的论文,引导学生认识到将“微生物学原理”应用到“污染治理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
12 | 第九到十一部分为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微观状态下的微生物形态,指出静心观察在环境学科特别是微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拓展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弘扬“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03
本团队实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成果与问题反思
上述设计方案已在2018与2019两届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进行实施。以下两张图片为我校2018级(图1)与2019级(图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图。第一题为:你所在的班级?第二题为:你的性别?第三题为:该专业课,是否提升了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第四题为:该专业课,是否提升了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感和自觉性?第五题为:该专业课,是否提升了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第六题为:该专业课,是否改善了你“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和进取精神?第七题为:该专业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你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解?比如“辩证否定观”(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比如任何事情都是一对矛盾体的“矛盾观”,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联系观”。第八题为:该专业课,是否促进了你对社会上生态文明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第九题为:是否启动了你的思维、引导你理解、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第十题为:该专业课,对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或思考?第十一题为:你觉得专业课思政化授课是否影响授课质量?第十二题为:你觉得老师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政化内容刻意还是不刻意?
92.7)。从课程思政点的切入状态(是否自然,第12题)来说,认可度非常高(环18=98.75%;环19=100%)。从是否影响主课内容(第11题)来看,认可度也比较高(环18=86.25%;环19=93.9%)。因此,总体实施效果较好。但是,以后切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时候,再努力,力争自然,不影响主课,这方面还需要加强。
由图一、图二对比可知,两届学生的实施效果略有差别,首先是正常概率波动的原因。其次,还应该加强分析,力争稳定提高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生并未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师生沟通不够;还有可能是因为两届学生男女比例不同,2018级的男女比例,为1:1,而2019级的男女比例为1.67:1,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以教学实践结果证明了女性能力表达、短时记忆方面优于男生。而在上课时,在短时记忆方面较差的男生无法记住并领会老师的思政教育,从而导致拥有较多男生的2019级的教学实践结果略逊于女生。
04
总结
总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类课程的改革是必须的。改革的唯一途径是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学思想,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使命感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们意识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掌握专业技能才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石,好高骛远是没有用处的。培养学生以可以良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能够熟练运用检验设备、仪器等,立志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内容来自:教务处
版面编辑:钟帅
责任编辑:王鑫 审核:李绪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原网页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