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 我校五位博士生荣获“首都医科大学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首都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学子风采 | 我校五位博士生荣获“首都医科大学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首都医科大学

面对科研上遇到的重重困难,面对枯燥和寂寞,他们也曾感到迷茫,想过退缩,但看到曙光的那一刻终于明白:科研之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2021年,我校共有5名神经外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脱颖而出,荣获“首都医科大学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该奖学金由国内神经外科创始人王忠诚院士倡议,于2008年设立,旨在激励神经外科领域临床实践及科研中品德高尚、成绩优秀、勇于创新的神经外科专业研究生,进一步加强首都医科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五位博士生,一起听听他们心之所向、梦之所系、身之所往的成长故事。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21届博士毕业生

任健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

任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导师张鸿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英文文章7篇,以参与作者发表英文文章15篇。在硕士及博士期间均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曾在英国威尔士中心医院交流学习。擅长医学插画,作品曾在《Brain》、《Acta Neurochirurgica》等杂志封面发表。

首都医科大学

研学心语:扎实的积累、深入的钻研、开拓性的创新

作为首医2010级长学制临床医学学生,我已在学校度过了11年时光。期间,我系统学习了临床医学及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体系,首医精神与首医情结也早已牢牢印刻在心里。2015年至今,我有幸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跟随导师张鸿祺教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6年中,我收获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手术技巧以及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对神经外科、对临床医学的理解与感悟。这些经历注定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记忆,是我追求神经外科事业的动力和决心。

研究生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做研究需要扎实的积累、深入的钻研及开拓性的创新。自己深知之前的工作同上述的特质仍具有很大差距,但希望能与同学们共勉,见贤思齐。

首都医科大学

师恩难忘,导师张鸿祺教授不断学习、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为我树立了榜样,感谢他将我领进神经外科的大门,给予我不断学习的机会以及孜孜不倦的指导。此外,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也对我的脊髓血管畸形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教导与指点。神经外科老师们敏锐的科研思维和积极的工作态度都深刻影响着我,是我学习的楷模。感谢所有老师和师兄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给予的鼓励、关心和帮助。我唯有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学习、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才能表达内心的感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这一代青年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更应倍感珍惜,砥砺奋进,拒绝躺平,在时代的大潮中,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首都医科大学

《Brain》封面,脊髓动静脉畸形自然病史

首都医科大学

《Acta Neurochirurgica》封面,颅内动脉瘤孤立及搭桥手术示意图

主要学术成果:在导师及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国际上首次揭示MAP3K3和PIK3CA体细胞突变是散发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核心遗传机制,突变检出率高达90%以上,并发现PIK3CA突变型出血风险显著升高,为建立海绵状血管畸形分子分型、预测出血风险及治疗靶点提供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021届博士毕业生

葛培聪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

葛培聪,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导师赵继宗院士,研究方向为烟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10年考入首医临床医学专业, 2018年通过基地班选拔继续跟随赵继宗院士攻读博士学位。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英文论文21篇,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编参译书籍4本。荣获国家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校级优秀毕业生等称号,荣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优秀论文奖。

首都医科大学

研学心语:长路漫漫,脚踏实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在医学的道路上走过了11个年头。博士毕业之际,能够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荣幸之至。博士学习生涯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而又难忘的历程,艰苦但充实,虽有困难却倍感快乐,因为我身旁有许许多多关心和支持我的人,在此我想对在我求学路上给予极大支持、帮助和关怀的师长、家人及朋友表达诚挚的感谢。

6年的科研生活时刻提醒我“勿以文小而不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性质上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科研也一样,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到达一定量,才会实现质的飞越。

神外风云四十载,满目青山夕照明。我的导师赵继宗院士不仅仅是我的学术的导师,也是人生的导师。他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医德医风使我在学习生涯中受益匪浅。6年来,是他教会我如何做一名称职的临床医生和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也是他不断坚定我积极进取的人生理念。我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跟导师的指导、支持分不开。神经外科的各位老师在临床工作上给予我大力支持,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使我临床思路清晰,能够独立诊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熟练进行手术。感谢老师、同学和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神经外科求学路上砥砺前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长路漫漫,脚踏实地,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首都医科大学

主要学术成果:在课题组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烟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究基因型与烟雾病影像学分型、术后新生血管、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基本明确了烟雾病的基因分型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troke》《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等杂志上。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021届博士毕业生

陈玉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

陈玉,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导师赵元立教授,主攻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与血流动力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论文12篇,核心期刊2篇,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学术会议并发言。曾获得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学业奖学金,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生,现担任《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杂志审稿人。

首都医科大学

研学心语:在临床实践中思考总结

首都医科大学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是对神经外科专业研究生最好的褒奖,也是对博士3年努力学习奋斗的认可。博士生涯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中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就需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根据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对于科研,我认为对于专业型博士,应当从我们熟悉的临床问题入手,多读文献,多在临床实践中思考总结,并尝试用自己的数据和研究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此外,尝试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是博士研究生应努力的方向,使用新型技术或者学科交叉手段结合到常规的研究方法中,往往可以开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诚然,在探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领路人,我的恩师赵元立教授和我的师兄陈晓霖副教授、马力老师一直在引导、鼓励我坚持创新,他们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品德修养和科研态度。

博士研究生期间遭遇疫情,在这场大考验中我跟随前辈们的步伐,以无数英雄为榜样,听从国家号召,认真做好医院的每项安排。这种磨练促使我们努力成长为更有担当、更有能力的医者。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让我们在前辈的指引下为发展祖国的神经外科事业而继续努力奋斗。

首都医科大学

主要学术成果:针对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动脉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以及随机对照研究,并定量分析其相应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索相关脑血管病的生物学行为,为未来通过改变其血流动力学状态而遏制疾病进展打下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Journal of Neurosurgery》《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等杂志上。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2021届博士毕业生

袁滔洋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

袁滔洋,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2021届博士毕业生,导师张亚卓教授,研究方向为脑肿瘤多模态影像研究。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论文6篇。

首都医科大学

研学心语:踏实努力,方得始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20多年来孜孜不倦求学生涯的结业年。在毕业之际,能获得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我倍感荣幸与感激。感激始终无条件支持我的家人,感激对我严格要求、言传身教的恩师张亚卓教授,感激助我成长的同门师友们。这份荣誉激励我在医学研究路上奋勇前行。

出生南方小镇的我,于2016年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后继续考取博士研究生。这里,有亲切的良师益友,有顶尖的专业团队,我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识架构及自主的思维方式,开阔眼界的同时又丰富了神外专业知识。回望日日夜夜火热辩论的小组研讨,手术台上的一丝不苟,实验室里的日夜同星,大家各抒己见,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在研讨中不断成长。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踏实努力,方得始终。执着于未知的学术研究,坚定的信念鞭策我不断前行,用科学技术不断攻克医疗难题。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执着和信念继续我的科研和医务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

主要学术成果:在导师和课题组老师指导下利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了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腺瘤患者大脑宏观结构和髓鞘、轴突等微观结构变化;以及胶质瘤患者脑结构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Aging (Albany NY)》《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等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2021届博士毕业生

李冠璋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

李冠璋,中共党员,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2021届博士毕业生,导师江涛教授,主要从事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英文论文18篇,中文核心1篇,参编专著2部。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交流发言。曾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首都医科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与奖励。

首都医科大学

研学心语:常怀敬畏之心

2015年,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踏入神外殿堂,从未想过6年的时光竟是如此短暂,短到即使夙兴夜寐,尚有无数的难题未能攻克,无穷的未知亟待探索;我也从未想过6年间的故事如此之多,实验得到结果的欣喜、面对挫折的不甘、老师和家人的关心与鼓励,仍历历在目。

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江涛教授和张伟教授的指导下,我参与整理了中国人群脑胶质瘤临床样本库。起初,样本数量之庞大、数据种类之繁多、管理工作之艰巨曾一度让我退缩。但想到这一工作能为成千上万的脑胶质瘤患者带来希望,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我咬紧牙关,历经3年,终于完成了样本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改良工作,现在看到数据库高效而有序的运转,我不由得庆幸当初的坚持。

博士研究生期间,大量的临床工作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无数脑胶质瘤患者所面临的残酷现实。这一疾病复发率高,预后极差,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少,出于对职责的敬畏,我下定决心潜心钻研,力求为神经外科医生们的“武器库”中再添利器。3年里,我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投身研究工作,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和师兄师弟们的帮助下,以大量文献学习为基础,我选择将脑胶质瘤干细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肿瘤免疫微环境及代谢重编程入手,通过大量临床数据分析和基础实验,剖析了脑胶质瘤的免疫微环境特征以及新型免疫检查点的重要作用,发现了脑胶质瘤代谢重编程过程中关键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期间,我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推动脑胶质瘤新型代谢与免疫疗法的开发并向临床应用转化。我也曾在日日夜夜的实验中迷茫,在各种困难面前彷徨,在枯燥的研究探索中抱怨,但在看到曙光的那一刻终于明白: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明的顶点。正是这份对科学的敬畏之心,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勇气。

回首过往,我深刻认识到做人做事要常葆敬畏之心。敬畏生命,对生命与健康的守护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敬畏科学,对科学与未知的质疑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敬畏职责,对职责与使命的坚守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前提。“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以此与君共勉。

首都医科大学

主要学术成果:在导师和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围绕脑胶质瘤代谢与免疫功能开展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脑胶质瘤干细胞代谢重编程的新机制,研发出适用于脑胶质瘤的Tris-CAR-T细胞疗法,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4项,部分研究成果已进入临床试验备案与审批阶段,有望近期开展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Death & Disease》《Oncoimmunology》《Journal of Pathology》等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

素材来源:研究生院

图文编辑:党委宣传部

首都医科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学校精彩内容。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首都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首都医科大学-学子风采 | 我校五位博士生荣获“首都医科大学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