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编课本《科学》(六年级下册),在第25页《张衡地动仪》部分,介绍了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瑰宝之一——人类第一台测震仪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科学》课本
新编教科书于2019年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课件的图文正在被各地博物馆采用。介绍和推介新的地动仪科学复原模型的相应专著等也已经出版,并以电视和展览的形式做了介绍。
介绍地动仪科学复原模型的书籍
张衡地动仪在汉末的战火中失传,流传于今的有地动仪文字记载的史料共8部,文字量总计254字。由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研究于2002年起步,研究目标明确,要发挥启迪思想、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整个研究持续10年,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培波参加了课题组,在外部造型的艺术设计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冯锐和主要成员武玉霞回忆了这段工作。现予以摘编转载,缅怀王培波教授。
岁月如歌 培波如诗
作者/ 冯锐 武玉霞
王培波教授
王培波教授对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的艺术设计
就课题组而言,尽管地动仪复原模型的原理结构、模拟实验已经在2004年通过了国家验收,但初步提出的外部造型还处于概念阶段,尚未达到定型水平。困难的实质在于:这属于一个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问题。科学的骨架需要恰当的文化载体,艺术的表达需要科学的灵魂,这种水乳交融的深层结合很难一蹴而就。更何况,我们是面临一个两千年前失传的发明。
我们深入讨论了写实主义作品的感染力,以及实用主义的科技成果的生命力问题,一致认为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关键是:艺术和科学都必须进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造性劳动,双方都必须站在抽象思维的高度才能够融为一体,才可能碰撞出漫天的灵感的火花所向无敌。我们,地震科学的研究者,之所以在苦苦地“众里寻他千百度”——寻找艺术的追梦人,所期待和看重的,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们跟王培波教授首次见面的话题。那是2007年迎春花开的时节,我们三个人围在建国门外的一处茶室的小桌子旁边,聊得那么投机和开怀,陶醉在一种久违的超脱凡世的境界里。
王培波和冯锐教授在办公室讨论地动仪(2007年,武玉霞摄)
王培波教授的谦逊态度、倾听而深思的作风很让我们喜欢。
他凝视了我们的结构图纸许久,一言不发:地动仪要测到600公里外陇西地震,樽体至少要有2米至2.2米高的悬挂点,悬挂的重锤大约400公斤。顶盖的曲度与厚度要能支撑住这么大的负荷,并能克服青铜材料的金属疲劳和应力应变。龙嘴要含住能轻松滚动的铜丸,在周期0.05秒和加速度1~5伽的地震动中让它落入蟾蜍嘴里……注意,其他7个龙嘴还要纹丝不动。在这个铁笼子里搞“艺术创作”,经费少,时间紧,设计好了还得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满意!
还好,王培波教授不怕“难”。他非常认真地研读了史料,剖析了汉代酒樽的结构单元,归纳出了几何要素,理解了古文的文化内涵,明白了地震学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就同专家组的几位考古、文物、地震、冶金学家们有了共同语言,对彼此的想法心领神会。当然,他也帮助了我们,让大家懵懵懂懂地明白了那些绘画是什么意思?雕塑该如何欣赏……
有一天,王培波教授发现了汉代“金银错铜车图案”,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一般不停地给我们介绍,分析了云气纹、花草鸟兽的的特点,随后便吸纳到古文“其盖穹隆,饰以山龟鸟兽之形“的设计当中:在圆形的顶盖的底部用浅浮雕的方式辅以凤鸟、苍龙、白虎和玄武,用时隐时现的云气让四灵呈反时针状翱翔于苍空。既增强了青铜顶盖的力学强度,又美仑美奂地重现了四方、四季的古代理念。我们课题组曾经汇集过国内大量的汉代四灵的引用实例,惟培波的这一笔绝妙之至,出类拔萃。
汉代金银错铜车图案
王培波教授设计的地动仪四神稿
地动仪-青龙设计
地动仪-细纹设计
地动仪模型中的蟾蜍、龙首和凤鸟是艺术设计当中的三个要点,不是那么好处理的。来自河南、上海和北京的专家们为培波的设计提供了无私的援助,对于可予借鉴的汉代艺术原型也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至于怎样变形和组合则由他自己确定。
蟾蜍本身的造型并不难,难点在于处理它在地动仪的空间位置。按照史书记载和地震学实验结果,蟾蜍具有承载樽体、接受落丸、振声激扬和人员内外调整仪器的作用,王培波教授花了很大力气始终解决不了,是河南文物考古所提供的资料给大家以启发。张衡有个“大地浮于水“的观念,于是我们决定放弃早期设计,由王培波教授改成“九泉之水滚滚流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造型,一举解决了所有问题。这里还有个重要收获,底座质量的加大让整个仪器的质量分布完全变了样,重心降到底边长度的1/4,即使在强地震的袭击之下地动仪仍然能保持优良的稳定性,也符合古代观测仪器的共同特点。
王培波教授对龙首的设计反映出他的历史知识和艺术造诣都很坚实。现代人的苍龙概念常常会受到明清时代苍龙造型的影响。考古表明,汉代的龙是非常平民化的,儿童可以骑着它遨游太空,农民可以牵着它耕地播种,既能用作灶台的烟筒,也能成为天子的宝座。王培波教授在设计上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反复设计、推翻、再修改、再重塑…… 从他疲倦的眼神里就会明白其中的辛苦。我们看到最后一稿时,也是有些困惑的:“这条龙是汉代的吗?龙嘴能衔得住铜丸吗?”
王培波教授拿出手中的资料,我们一看,还真是个汉代龙的样子,只不过书中的龙儿在飞天,地动仪上的龙儿在守地。
王培波教授对凤鸟的设计也堪称“经典创作“。他把我们原来考虑的一只凤鸟大胆地改为三只凤鸟,把汉代酒樽上三只凤钮移位到中心,面朝外呈放射状。王培波教授针对结构力学问题想出了解决办法:采取凤鸟翘尾羽、展翅膀、舒羽毛、站托盘的艺术形式,以中国人不显山不露水的绝妙方式组成了完整的框架结构。4层10个焊接点,力学强度非常大。技术上本来只要求能悬挂400公斤载荷,而实测的强度居然达到了1500公斤!三只楚楚动人的轻盈鸟儿,大大地降低了压抑感,与古代的“马踏飞燕”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文似其人、笔似其神,凤鸟柔中寓刚,正如同王培波教授给大家的印象:含蓄、内秀、执着与坚定。
地动仪上的凤鸟设计
2008年1月,专家组就地动仪初稿进行研讨
2008年4月,地动仪复原模型的初稿
2011年,王培波教授用电脑设计的原大地动仪效果图
2015年2月,地动仪工作过程
2012年6月,第一个原大张衡地动仪落成
防灾科技学院学生与张衡地动仪原大模型合影
艺术造型于2008年通过专家审定之后,还有一系列的机械结构和工艺技术的调整完善。2012年,2.2吨重的原大青铜铸造模型制作出来,又在地震动力学国家专业实验室完成了2200余次的测试,获评优秀。地动仪科学复原的研究到此结束,整个工作历时10年。
地动仪原大模型在地震动力学国家专业实验室进行检验(2012年)
张衡地动仪纪念邮票在法国发行 2011年
张衡地动仪纪念邮票在香港发行 2015年
今天展现于世的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模型,不仅是件光彩夺目的艺术佳品,本质上又是测震学科学仪器,它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代的神话、美学、哲学和愿景期望,被广大群众深深地喜爱和赞美!
我们的好伙伴、好战友培波,已经化作一片白云远远地投入蓝天,他若知道孩子们正在学习地动仪的知识肯定会高兴的。我们永远怀念他,纪念他。
王培波教授和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纪念版
2008年,张衡地动仪项目专家组合影(右一为王培波教授)
纪念文章
(向下滑动查看)
母校育英才 培波且慢行
常沙娜 卢新华
转眼王培波离开我们五年。看着他留下的这些作品,似乎感到他又转身谈笑风生地来到了我们面前。
王培波祖籍山东省威海人,1954年11月5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大自然的美和北方海滨城市的文化根脉赋予了他的艺术天赋,孕育了他的美术才华,同时也孕育了他宽厚大度、热情友善、乐于助人、探索向上的品性。文革”结束,全国恢复高考,王培波以扎实的美术和设计实践基础,于1978年考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与同期入学的同学们一起有幸成为一代雕塑艺术大家、中国金工艺术专业的开拓者,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郑可先生的学生。
当时,这个班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招生后,学校唯一有意识采用专家工作室方式教学的示范探索班级。郑可先生既是班主任,又承担了这个班的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和创作的全部教学任务和整个培养过程。郑可先生把一生探索艺术设计和雕塑、金工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都倾注在这个班的人才培养方向上。更有幸的是王培波所具有的品格魅力,以及他所具有的专业实践和工作协调的能力,使他一入学就被推选成为这个班的首任班长。在郑可先生的精心培育下,这个班的所有同学,经过四年的学习,个个学有所成,不仅传承了郑可先生的工匠精神和艺术思想,而且都达到郑可先生和学院所期望的,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优秀艺术设计创作人才的标准。王培波也以优异的成绩于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承担起装饰雕塑和金工专业承前启后的重任,。
王培波留校后在圆满完成学院各项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忘教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他先后设计创作的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受到中外好评并被收藏,特别是1992年,他为中国钱币博物馆创作完成的大型锻铜壁画《铸》崭露头角,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
我们难以忘怀1997年香港回归,学院承担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创作情景。王培波作为工艺制作和安装的主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无私投入圆满地完成了中央政府交给学院的创作设计任务;1999年世纪之交,他以饱满的热情和使命感,参与中华世纪坛的日晷指针的设计以及壁画的创作设计,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赞扬;王培波用了五年时间,以他精湛的艺术与博学完成张衡地动仪的外形和内部造型复原,受到国内国际的高度评价,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二十年前,王培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金工、首饰、漆艺、玻璃、纤维等工作室制、实验性教学理念,己成为今天工艺美术院校的教育模式;中国纤维艺术的崛起与发展和“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息息相关,并与王培波举工艺美术系之力鼎力支持紧密相联!从一个意蕴深远的纤维艺术主题,到一个有学术影响力的纤维艺术品牌,持续发展二十年,己成为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项目。人们都会记住“从洛桑到北京”首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策展人——王培波!
1999年开始,王培波走上教学科研和行政双肩挑的岗位,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随后又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2009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环境雕塑研究室主任。这期间,他不辞劳苦,不仅努力提升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创作水平,同时关注学院专业学科发展对社会相关专业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他曾先后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首任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币章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金银纪念币设计图稿及样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普通纪念币设计图稿评审委员、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图稿及样币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等社会学术团体的职务。在这些社会专业团体中,王培波以专业的开阔视野,以及学术的影响力和社会文化责任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水平。
特别是在我国的印钞造币和金银纪念币的设计制作行业和领域,王培波接脉他的恩师郑可先生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思想和实践经验,以其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设计创新意识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评价。十几年来,王培波参与指导、评审的有:奥运币、贺岁币、世博币、建党币、抗战胜利70周年币、航天币、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等纪念币品种多达数百种。他设计完成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28个运动项目纪念银币,获得国内外大众的喜爱和业内的高度赞扬。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时,王培波设计的铜章最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纪念铜章LOGO,并与设计师们一同完成铜章设计与制作,同时被各成员国博物馆收藏。
他还针对印钞造币和纪念币领域专业设计队伍的实际状况和综合素养,积极创造条件,在学院举办学历和非学历的“金属工艺设计雕刻研修班”,提携新人,加快设计师队伍的成长。王培波为推动我国硬币设计水平和普通纪念币设计开发项目的立项的科学决策,以及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培波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英才。他继承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文脉,发扬了学院先辈们开创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多元创新”的精神。他一生为人直率坦诚,做事认真执着,具有敏锐的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表现力。
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使他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作为金属工艺的知名专家学者,他的金属锻铜浮雕作品风格厚朴高雅,富有表现力、雅俗共赏,在金属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作为知名雕塑艺术家,无论是他创作的公共空间的大型雕塑,还是架上雕塑,他都有自己独到的探索,不人云亦云,基本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以及独开一派的走势。特别是他的不锈钢雕塑,阴阳双关的空间形态的虚实互补,“道法自然”的抽象意味,呈现出圆融、共生的形式美感,他在具象和抽象的互动意味中,创建了自己心灵意向的语言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觉审美世界。
母校育英才,培波且慢行。
王培波教授部分代表作品
城市雕塑
(向下滑动查看)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主创之一 1997年
澳门回归雕塑《永远的圣洁》创作手稿 1998年
《中华世纪坛.日晷》 1999年
《七运会点火台》1993年
北京奥林匹克国家体育中心《韵律》2008年
《向往》首都机场1985年
中国科学院赠送第三世界科学院纪念《生命之环》 2003年
青海原子城《聚》 2009年
辽宁营口《海之韵》2010年
湖南株洲《千帆竞葜》2005年
内蒙古赤峰政府广场《飞龙在天》(王培波 李鹤) 2004年
青岛体育中心《更高、更快、更强》2009年
山东青岛滨海雕塑群《世纪廊柱》1999年
《希望之路》2008年
《长歌吟》中国国家大剧院2010年
吉林国际雕塑园《周而复始》2012年
《空间无限》2007年
《风影》河南郑州“人与自然”国际雕塑园2009年
《元》辽宁营口 2010年
《畅通重庆》 重庆 2012年
《未来之光》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2012年
大型城市雕塑 2016年
安徽芜湖《空间无限》 2011年
《四季》中国邮电出版社2013年
《地平线》清华生命科技园 2011年
《风采》清华雕塑园2008年
《海韵》大连君悦国际大酒店2014年
《漫游的瞬间》2002年
《华北烈士陵园烈士雕像群》1999年
《科学家黄昆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006年
《梅贻琦像》厦门中华教育园2007年
《壮歌》2009年
《贺兰山岩羊》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2008年
《牛》2013年
南京青奥村夜景俯瞰设计效果图 2012年
南京青奥村城市标志物及过江步行桥侧面设计图 2012年
架上雕塑
(向下滑动查看)
《起舞》2008年
《无题》2008年
《朝飞暮卷》2005年
《随风飘洒》 2008年
《无题》2010年
《无题》2012年
《无题》2008年
《鱼鸟悦》2015年
《云霞翠轩》2010年
《风采》2008年
《无题》2008年
《无题》2005年
《无题》2005年
《花期荼迷》2006年
《月光飘洒》 2012年
《无题》2005年
《无题》2008年
《香气浓郁》 2005年
《浮云》2003年
《漫步云端 》2006年
《幻彩》 2009年
《舞者》2008年
《四季歌》2013年
《无题》2009年
《月下听弦》2008年
浮雕
(向下滑动查看)
《铸》大型铜浮雕 中国钱币博物馆 1992年
《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2006年
《回归》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1997年
海南金海岸酒店大型浮雕 1994年
海南金海岸酒店大型浮雕 1994年
纪念币设计
(向下滑动查看)
奥林匹克在中国28枚体育运动项目纪念银币2008年
奥林匹克在中国28枚体育运动项目纪念银币正面2008年
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纪念铜章 2015年
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纪念铜章 2015年
图文资料提供 | 吴桐
《岁月如歌 培波如诗》撰文| 冯锐 武玉霞
介绍张衡地动仪的教材及著作图文资料提供| 冯锐
纪念文章| 摘编自常沙娜主编《王培波》画集
吴桐主编《王培波纪念文集》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汪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