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宝藏纪录片《熊猫列传》
在豆瓣上拥有9.5的高分
征服了一群群爱熊猫、爱自然的人
被评为“非专业人士拍出的最纯粹的纪录片”
它没有剧本、没有导演
记载着30年的野外科考
和一个熊猫家庭19年的生存境况
攀山越岭、带伤拍摄
有位以天为庐地为席的科研人员
将大熊猫的真相
通过《熊猫列传》展现给世人
他是著名的生物学家、“熊猫之父”
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
潘文石教授
今天我们从他和熊猫的故事
重走那段他献给自然的岁月
感受他的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
体味他对万物生灵的虔诚与热爱
↓↓打开哔哩哔哩小程序↓↓
可以观看纪录片《熊猫列传》
1
年少笃学,结缘自然
早在少年时期
潘文石便感受到
万物生灵的神奇魅力
70年前,年幼的潘文石
在海里嬉戏,不慎落水
两头白海豚救起了他
与动物一生的奇缘就此展开
2013年,两只中华白海豚把头探出水面来观察潘文石
《鲁宾逊漂流记》和《荒野的呼唤》
曾唤醒这个少年的自然之灵
从此以后
荒野、冒险、探索
成了他梦寐以求的事
事隔经年
潘教授仍怀揣着
初读这两本书时的那份感动
高中毕业
潘文石只在志愿表上填了两个学校
北京大学生物系和内蒙古农牧学院
“如果考不上北大,我就去内蒙放牧”
意志坚定、热爱自然
潘文石自小如此
2
一生热爱,献予自然
1996年
荷兰王室把“诺亚方舟奖”
授予一位远在大陆彼端的花甲老人
潘文石客气地回复:
我太忙了,没法去荷兰领奖…
当时的潘文石正为保护大熊猫
忙于观察、记录和研究
连好好吃顿饭、睡个觉都顾不上
这些内容
被《熊猫列传》
真实地记录下来
1980年,四川竹子大面积开花
竹子开花意味着即将死去
人们担心大熊猫因缺少食物
而难以在野外生存
圈养熊猫的计划鼓噪一时
这让潘教授产生了疑惑
他来到了卧龙
先是调查卧龙的竹子蕴含量
再是观察熊猫怎么吃竹子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
潘教授花了整整两年
收集了599团粪便
最终得出结论:
大熊猫吃掉和毁掉的竹子
只占当地竹子总量的2%
而竹子开花的程度
远不至让熊猫断粮灭绝
潘教授两年的研究报告
最终挽回了野生熊猫将被圈养的命运
当然,潘教授对大熊猫的研究
远远不止研究熊猫粪便
从1980年到1997年
潘教授带着研究生们到秦岭
在海拔1000米到海拔3071米的山间
进行长达数十年的野外跟踪记录
为大熊猫保留下最后一片自然庇护区
1990年3月,秦岭山区,潘文石与熊猫虎子
他们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经费不够、设备不足
……
潘教授带领着北大的同学们
顶着严寒酷暑和各种危险
把许多珍贵的画面记录下来
曾经一次
潘教授从高处摔下来
手臂被竹子插伤
依然不顾受伤流血
举着相机把画面抢拍下来
他的努力
是为了告诉人们
“熊猫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演化,
并不是为了在动物园取悦人类。
熊猫要在野地里生,野地里长,
经风雨见世面,在那里追求爱情,
在那里生,在那里死,
这才是真正的一个生命。”
因为这部珍贵的纪录片
人们得以矫正对大熊猫的误解
比如大熊猫数量下降
绝不是因为大熊猫对繁殖没兴趣
潘教授观察到
母熊猫会为了吸引公熊猫
四处留下求偶信息
公熊猫会为了赢得母熊猫“芳心”
和其他公熊猫大打出手
再例如母熊猫不会带孩子
把熊猫宝宝压死的谣言
也因为潘教授的观察不攻自破
他的观察结果发现
熊猫妈妈带孩子
需要全神贯注
心无旁骛
人工饲养的环境里
人为的监测和喂食
有时反而是一种干扰
幸得潘教授的观察反馈
各地动物园才得以改进
规避悲剧的发生
甚至人们对大熊猫
“娇憨、慵懒、笨拙”的印象
也被潘教授的观察反驳了
野外的大熊猫机敏灵活
“你们在动物园看到的熊猫,
就像待在养老院的老人,
野外的大熊猫,
就像我们的战士、农民工兄弟,
充满了活力。”
关于大熊猫的研究
潘文石创下许多世界第一
他被称为“熊猫之父”
也成为第一个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以人物专访的形式采访的中国科学家
但他的步履并未因此停留
3
探索野外,寒暑易节
结束对熊猫的野外保护观察后
潘文石来到广西崇左
成立“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并重点保护白头叶猴
潘文石在崇左的居所:君子之居,何陋之
他从北京请来医生
医治村里因卫生条件差而肆虐的疾病
他向各方筹集资金兴办学校
建设教学楼、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他拿出自己的奖金投入沼气池的建设
他的每一份努力
不仅仅是在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
更从精神上改变整个地区的现状与未来,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百姓的生活提升后
不再砍伐树木
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得以保存下来
潘文石与白头叶猴
2003年,潘文石将目光投向了中华白海豚
至今,80多岁高龄的他仍然坚守在北部湾
这里的白海豚,因他而快乐地嬉戏着
在北部湾海面,为拯救珍奇的白海豚
潘文石与团队依然不断地进行海上追踪
北部湾海面,为拯救珍奇的白海豚潘文石与团队依然不断地进行海上追踪
几十年来
潘文石与大熊猫、白头叶猴、白海豚朝夕相伴
2015年开始
潘文石在钦州筹建了钦州市文实中学
在这里
潘文石将自己数十年的生命感悟
分享给每一个同学
青春的火炬、冒险精神的火炬
在这里传递着
今年已经84岁的潘教授
仍奔波于壮美河山间
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从寒风凌冽的冰山雪岭
到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中
再到灼热的北部湾海面
他的每一步
都是生物保护的一大步
他无畏地探索着生命的真谛
“一个人活着,
不仅仅要为自己,还要为其他人;
不仅仅要为这一代人,还要为下一代人;
不仅仅要为自己的国家,还要为全世界。”
他既是科学家,又是战士
他带领团队
探索出一条人与动物、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他说:
“我才研究了一丁点儿皮毛。
人类来自荒野,
要想探寻生命的意义、
了解人与自然的秘密,
就要到荒野中去。”
人物介绍
潘文石,1937年出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野生动物,尤其是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来源:乌鸦电影、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编辑:慕鲁、黄时恩、吕成敏
排版:白雨琪、李芮迪
责编:王嗖嗖
北大,永远的热爱!
开学在即,北大最新通知来了!
当生死“零距离”,你将如何选择?
在北大,找到毕生所爱!
陪你走遍北大四季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