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遇考古,到深耕学术
他脚下的道路一日比一日坚定
从初识北大,到难舍燕园
他在这里找到了心之所向
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北大毕业
他选择继续坚守
在古今穿梭之中守望初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考古文博学院
2021届博士毕业生高宪平的故事
高宪平在野外工作
触摸历史的温度
高宪平与考古结缘于高中时经常收看的《探索·发现》节目,透过一方电视荧幕,他仿佛身临法门寺地宫的发掘现场——
沉睡千年的地宫被缓缓打开,佛骨舍利覆着一层神秘而威严的气息,七重宝函流转着潋滟的金光,秘色瓷典雅而温婉,还有内容翔实、归属清晰的物帐碑,极尽精巧、玲珑剔透的金银器……
这些出土文物所承载的美感和历史感冲击着高宪平的内心,还未成年的他坐在电视机前,体会到如电击般的震颤和兴奋。
高宪平在野外工作
在高宪平看来,考古工作者是值得羡慕的职业,因为他们可以用手触碰历史的温度,坐观沧桑的洪流在身边滚滚经过。
就探索未知的使命而言,天文学是与考古学十分相似的,区别在于,一个仰望星空,一个俯首大地,高宪平则对后者情有独钟。
但直到大三,高宪平才终于确定,这种钟情足以支撑自己将考古作为毕生的事业。那年的实践课上,他与同学们遍踏山西、湖北、河南的博物馆与历史古迹,也亲身考察了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建阳的瓷窑遗址。这些遗迹与文物早已蒙上了时光的尘埃,但在他眼里,却像一位位迫不及待与他分享前世今生的友人,鲜活又饱满。
高宪平在伊朗考察
面对他们,他总是兴奋的,记忆力和好奇心被最大程度地激活之余,自己未来的方向与规划也随之渐渐明晰——他决心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考古人”:
“
以手铲、以毛刷、以耐心、以热忱,去探问那些缄默千年的“朋友”,让他们在自己的手中重见天光、重新发声。
从硕士到博士,他为着更专业的知识、更精巧的手艺,投入到学习和学术训练中;从书斋到田野,他冷冷清清又风风火火,未曾有半刻止歇。
摸索出考古的门路
在北大读博这些年里,他一步步在学术的阶梯上前行:主编专业重要图书《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发表专业性学术文章12篇,还成为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出土中国古代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课题组成员。
在伊朗调研阿德比尔**的中国瓷器收藏
不过,他勇攀高峰的路上并非没有阻碍。今日的“高主编”,昔日也曾为自己的文章忧愁,总觉得自己写的文章不如人意。将自己的作品与师长们的好文章进行对比时,高宪平更是感到惭愧。“我真的适合学术吗?”高宪平不禁质问自己。挫败感一点点累积,高宪平一度到了不敢提笔的地步。
好在高宪平没有因为害怕选择停留,而是尝试一点点摸索,
“
我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每天写一点,哪怕几百字也好,写什么都好。
笔耕不辍的同时,高宪平还投身到更多的学术活动中。在自己的坚持下、老师的鼓励中,高宪平最终柳暗花明,走出困境。如今的他,写文章日渐得心应手。
走过至暗时刻,高宪平越发清楚地意识到,执着、顽强是考古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往后在《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一书的编写过程中,他也正是和老师同学一起,以考古的专业视角和严肃的态度,对内容进行一次次修改与调整,才最终写成了这部自出版至今倍受好评的佳作。
浸润在北大考古的学术殿堂里,高宪平跟随着他的老师们,“一脚在田野,一脚在书斋”,躬耕于考古田野,深挖北大古籍文献,挥洒笔墨书写己见。
2014年,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发掘出土了明代嘉靖时期的重要祭器,引起了高宪平的兴趣和关注。通过梳理考古出土物、传世收藏品和文献资料,他开始质疑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批长期被定为弘治朝的瓷质祭器的年代。但苦于缺乏有力的证据,高宪平认为目前还难以反驳这一“经典”观点,所写的文章初稿也还不满意,这个猜想也被他搁置。自此,这个待完成的问题便时常萦绕在他的脑中。
2019年,北大历史系博士生李小波发表了《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康熙钞本<嘉靖祀典考>》一文,介绍了北大馆藏的这一部现知仅存的十七卷全本钞本。这一新发现令高宪平如获至宝。
通过细致研读原著并结合实物,他确认了象征天、地、日、月的青、黄、红、白四色祭器,其烧造时间不早于嘉靖九年,从而厘清了此类祭器的实际生产年代,并撰写《明嘉靖时期祭祀用瓷新探》一文,最终发表在《文物》2020年11期。
论文《明嘉靖时期祭祀用瓷新探》当中的部分内容
随着完成《明嘉靖时期祭祀用瓷新探》、《落马桥窑址明清遗存发掘的收获及相关问题》、《明代早期景德镇民窑生产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等学术文章,高宪平的学术从青涩走向成熟,他也逐渐摸索出自己在考古科研上的门路。
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
除却成绩斐然的科研,高宪平还参与编辑了图书《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在担任图书主编期间,高宪平与团队一起克服了图书体量大、修改次数多、任务繁多琐碎等诸多困难,集合最专业的力量,秉持着考古学的专业视角和宁缺毋滥的态度,完成了该书的编写。
这套图书一函三册,上卷为学者文章集萃,收录邓小南、扬之水、秦大树等多位著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文章;中、下册展示了280件(套)珍品,以瓷器为主,重点突出宋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四般闲事”。书中每一件器物都有多角度的精美彩图及严谨的考古线图,文字部分包括了器物描述及从文献、考古、美术等角度对器物的论述。在一张张的精美插图与一段段质朴的文字中,我们看到考古人的严谨与守正。也正是如此,该书自出版至今倍受好评,目前已被国内近50家、国外30余家著名文博机构和高校所购藏。
潜心研究之余,高宪平也积极参加各类调研活动和社会工作。他在越南调研平顺沉船出水瓷器,在伊朗调研阿德比尔**的中国瓷器收藏,在日本冲绳调研琉球出土中国瓷器……
在越南调研平顺沉船出水瓷器
在日本冲绳调研琉球出土中国瓷器
高宪平在伊朗波斯波利斯遗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
此外,他还参与策划、筹备了一系列重要展览与学术论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宣讲导览等方式普及大众。如2016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闲事与雅器——宋人的生活与器用”展览及学术论坛、2016年河南博物院“前世今生——五大名窑古代精品及当代创新展”等。
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为同学们做展览讲解
高宪平笑谈,刚开始参加这些工作时,自己还是一个“小白”。正是在每次展览漫长繁复的筹备工作里,高宪平不断磨练自己的耐心与细心,提升自己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将知识与乐趣带给观众,自己则收获了认可与满足。
回首在北大读博的时光,高宪平如是评价——
“
宁静美丽的校园,自由充实的学习,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使命的地方,我们撒过汗水,留下了足迹,可叹一句青春无悔。我不是在最好的年纪走向你,而是走向你,让我拥有了最好的时光。
高宪平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合影
高宪平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合影
如今毕业已至,成为了北大博雅博士后的高宪平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希望出站后继续留在高校从事科研教育工作”。
带着北大考古人的身份,他投身考古事业的热情,还将燃烧很久。
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图片:受访者提供
采写:吕可欣、方文、莫筱璇
编辑:杨婉婷、莫筱璇、韩美林、白雨琪
排版:孙萌、白雨琪
责编:王嗖嗖
北大,塞罕坝,零的突破!
460 块木头、2944 刀,打开北大的时空之门
北大厉以宁教授关于“第三次分配”的思考与论述
北大,永远的热爱!
北大登顶!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