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校园」出品
东京奥运会期间
一条“田径比赛摄影师将同时操作8台摄像机”
的话题悄然出现在微博
它正是新华社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王丽莉
在赛期的真实写照
新华社记者 贾宇辰 摄
身披摄影记者马甲、肩扛“长枪短炮”,敏捷捕捉、专注记录,王丽莉是I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的一员,是新华社在田径内场唯二的摄影记者之一。同时,她也是我们的校友,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方向。
卢星吉校友201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同样就职于新华社的他也作为文字记者,在东京奥运的赛场上记录着竞赛的精彩时刻。
这些人大人的身影
为关心赛事的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亲近的角度
描绘出竞技体育的迷人风采
7月21日,位于东京湾的奥运五环标志被点亮
(王丽莉 摄)
缘起:“我以为我就是去当分母”
“我们不会以性别要求自己,而是以职业来要求自身。”
对于王丽莉来说,成为体育摄影记者是在计划之外的选择。2003年的那个冬天即是“无心插柳”的开始,二十岁出头的王丽莉在机缘巧合中踏出了第一步。彼时,新华社向人民大学的毕业生抛出了橄榄枝,原计划留学深造的她收到了好朋友发来的通知,王丽莉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就这样,笔试、面试,新闻学院四年的培养和打磨助她一路过关斩将。大年初八,清冷的北京还洋溢着未散去的年味儿,王丽莉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新华社,开始了工作和申请两手抓的日子。在那个计算机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王丽莉存放申请资料的电脑不巧罢了工。当“懂行”的同学终于结束假期回到北京,帮她修好倔强罢工的电脑时,王丽莉已然收到新华社正式的录用通知。
就这样,时光倏忽而逝。十七年间,王丽莉以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身份,参与了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赛事和足球世界杯、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花滑等单项赛事以及温网、澳网和法网等网球大满贯赛的多项摄影报道工作。在东京奥运期间,王丽莉与一位田径选手的暖心互动被媒体镜头捕捉,成为了一次偶然而又特别的经历。
“这是我非常值得纪念的奥运瞬间”,从拍摄者转变为被拍摄者,镜头下的选手与王丽莉就这样“破次元壁”般又“毫无违和感”地共享着喜悦与激动。丽莉的同行们感叹:“这才是奥运会,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有趣瞬间,多棒啊”。
共情与判断:发挥在赛场,积累于生活
赛场上的运动员们传递的情绪,往往是激烈与蓬勃的。而最直接、快速见证这些能量的,便数场边摄影记者手中的镜头。“摄影记者太容易与运动员共情了”,王丽莉在手记中写道。每一位摄影记者与运动员的距离是那么近,赛场上那些无以言表的兴奋、激动甚至失落、痛苦,第一时间沿着镜头传递到每一位摄影记者的眼中和心中。而当快门按下,瞬间定格,这些画面便成为体育精神、奥运精神最鲜活的凝练与呈现,传递到每个人屏幕前,成为人类经典的记录。
对于王丽莉来说,与运动员共情、与现场产生共情,便是好照片诞生的时刻。“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我肯定无法体会运动员所付出的辛苦,但我能大致了解他们的状态,他们那股狠劲从何而来,他们的决心是多么大。”王丽莉对于体育摄影的热爱,也正来源于这份与运动员的共情,这段与运动员们共同成长的经历。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田径女子铅球决赛中
中国选手巩立姣夺得冠军(王丽莉 摄)
这一次田径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突破,不论对于选手本人还是有着多年田径赛事摄影经历的王丽莉来说,都是难得而值得纪念的。一路走来,王丽莉用镜头陪伴与见证着,从苏炳添肌肉线条的变化,到巩立姣站上最高领奖台——“巩立姣出道一直到现在十多年,我就一直在拍她,终于拿到金牌了。这个感觉就是跟他们一起成长。”这样陪伴式的观察与记录,让她感悟到每一位运动员的坚强与不易,也让她越来越能与运动员产生共情。这也让她的作品得以具备强大的感染力,似乎传递着运动员每一次尽全力的呼吸与脉搏。“其实很多人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泪’的故事,当你知道的时候再去拍它,就会觉得不只是拼抢那么简单。他怎么走到这一步、走到赛场上的,都会是非常值得记录的事情”。
8月1日,苏炳添在比赛后庆祝
当日,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
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举行(王丽莉 摄)
而除了共情,王丽莉认为优质体育摄影作品的产生还来源于判断。王丽莉习惯在拍摄前做个预判,结合运动员的状态、现场的状况,判断竞赛中运动员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甚至会怎么样去庆祝。“拍照是一个用脑的过程,要去思考我要出什么样的画面,大概是什么样子。”有预判往往让王丽莉的拍摄更为从容高效。
然而想要达到理想的画面,有时也要看运气。拍摄时固然可以按照以往的赛事经验做一些准备,但体育赛场瞬息万变,运动员和现场的状况也并非按剧本进行。这次奥运会的男子跳高赛场上,就发生了一件让在场记者都“懵”了的事——在两人高度同时到达2米37而无法逾越2米39后,卡塔尔选手巴尔希姆与意大利选手坦贝里选择分享了金牌。回想起当时的拍摄场景,“这个是我没有预想的,两个人同时都在庆祝,奔向不同的方向,是跳脱出事先的预想的。这时拍摄靠的其实就是现场的一个判断”。
8月2日,同获男子跳高金牌的意大利选手坦贝里(左)
和卡塔尔选手巴希姆在颁奖仪式上(王丽莉 摄)
摄影是一个不断做判断、做选择的过程,田径摄影记者更需要敏捷的判断能力,“你要快速地完成你最基本的任务,然后不停做判断”。对于丽莉来说,相比于扛着好几个长枪短炮在诺大的田径场来回奔波的体力消耗,随着一声声枪响、一次次秒表跳动,大脑的飞速运转——思考用什么镜头、出什么画面、哪个比赛轮次等等——似乎更考验着拍摄者的判断功力。“你就是一个多任务处理器,而且还是一个不能停工、不能停摆的任务处理器。”
回溯与展望:人大血脉,期待成长
十七年深耕体育新闻摄影领域,从人大校园到东京奥运会田径赛场,从年轻的校园摄影师到行业领头军,也许入行的机遇是偶然,但在如今回望,这一路的成长似乎又都在情理之中。
如优质摄影作品的诞生,在于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又不止于那一瞬间。“这跟你过往的人生经历,你经历的喜怒哀乐,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包括电影、书本都有关系。”四年在人大的学习的和十余年来专业领域的深耕,都是那些“瞬间”背后的积累与沉淀。
作为新闻摄影班的学生,除学习专业摄影知识外,王丽莉同时学习了新闻史、新闻理论等课程,接受了采写编评的训练。于她而言,自己的头脑从来不会被“学习无用”的观念占据,不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业务技能的训练,对于一名新闻从业者而言缺一不可。同样,人大生涯的所有经历都是人生的宝贵阅历。不论是作为网络新闻社的“元老级”师姐,与校内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搭建起最初的人大新闻网,参与新闻稿件的撰写和新闻图片拍摄,还是摄影班集体出动,前往五棵松购置器材,来到西单合作完成摄影作品的拍摄,那些动人的瞬间时至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这段不曾沾染浮躁与功利的求学生涯为她开拓了认识世界的视角,看到了人生的无数种可能;这些琐碎的人生经历则犹如前行路上铺就的卵石,丽莉一步一个脚印,走的可能不够快,但每一步都掷地有声。“你现在做的每一个事情都会成就你的将来”,王丽莉也鼓励每一位后辈坚持朝自己喜欢的目标去做。即便不是一份事业,或许也会为自己的未来浇筑一些信念、播种一些可能。
而对于星吉而言,从网新社到新华社,从校园摄影师到奥运赛场的文字记者,仿佛两段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蒙太奇的拼贴,但从前这段在人大校园里不计功利的尝试,其实悄然埋下了他走向新闻从业者的种子,并最终生根发芽。
国际奥委会官方通讯社的专属文字记者看台
(卢星吉 摄)
媒体看台视角的攀岩赛场(卢星吉 摄)
能坚持所爱,来源于不断的学习与收获,因而也更热爱。每种可能性的探索,绝非纸上谈兵而畏于尝试,也非徒有冲劲而失了方向。“摆正好心态,不要觉得学习无用,但也不要过多计较。你有没有收获,真正获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拥抱这样的态度,王丽莉和卢星吉最终将自己的爱好升华成了一生的职业追求。书斋里习得的新闻专业知识与赛场上不断磨砺的职业技能汇成生动而富有张力的图片和文字,它们充盈了个人的生活,同样铭刻了历史。
王丽莉与摄影团队(新华社记者 曾瑶 摄)
卢星吉每天通勤路途上的景色(卢星吉 摄)
奥运赛场是人类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之一,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职业等各个方面其实也都是自己的赛场。
“幸福”“成功”并没有量化的评判标准
每个人大人心中都伫立着自己的“实事求是”石
59号院虽然精致
却也足够包容许多的可能性
在各自潜心耕耘的领域熠熠闪光
正是人民大学培养出的
“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们
最美的姿态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在心中盖一座花园”
这句来自丽莉校友朋友圈的签名
分享给每一个可爱的你
丨相关阅读丨
是人大人,更是奥运乒乓球赛场上的“神仙解说”!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新闻学院 明德书院
采编:浩爽 顾小白 网络新闻社童祎航 阮欣雨
设计:顾小白
图片和部分内容来源于新华社等,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