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引导留学生读懂中国促进交流的人大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时代引导留学生读懂中国促进交流的人大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他们一个个既是‘中国通’也是‘世界通’,他们从世界而来,在苏州读懂中国,他们向世界而去,必将为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做出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丝路学院院长杜鹏如是说。

“得天下英才,育丝路精英”。秉承这样的愿景,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于2018年4月在苏州成立,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和苏州校区等单位合作共建,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以一流的师资、完整的培养体系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热爱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发展经验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未来精英领袖。

近年来,丝路学院依托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优势,立足自身国际化的办学特色,把握留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中介作用及独特优势,充分挖掘留学生在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促进国际理解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友好使者,在引导留学生读懂中国、促进交流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从读懂中国共产党开始读懂中国

丝路学院坐落在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城市苏州。学院充分把握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先后组织留学生参访嘉兴南湖一大会址、“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地,积极向留学生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所取得的成绩。丝路学子通过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经验的认识、理解与感悟,从读懂中国共产党开始读懂中国。

2019级新加坡籍学生林音如来到丝路学院求学是一场“寻根之旅”。林音如的曾祖父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他深爱自己的祖国,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怕牺牲,敢于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离妻别子回到中国参加反侵略战争,最终不幸牺牲。通过在丝路学院的学习,林音如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彻底改变近代中华民族苦难命运的一百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百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2021届优秀毕业生,林音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她表示,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得越多,越能体会到曾祖父舍小家顾大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越能体会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近代以来的生死存亡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

在丝路学院举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精神座谈会上,2020级孟加拉国学生阿里夫表示,他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重点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不是为某个政党,某个特定的群体,这一点与部分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关心人民、服务人民,举全国之力脱贫攻坚,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从学习中国之治借鉴中国经验

丝路学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优势,重点打造了中国国情与发展研学课、“一带一路”专题课、中国问题研究专题课三大支柱课程,先后开设了23门课程、38场讲座,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经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课程,认识到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为回国后借鉴中国经验、服务所在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在浙江安吉,丝路学子参观了大山坞白茶厂,聆听了茶厂老板讲述两代人40年带领当地村民选育茶种,开创品牌,用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创业历史;在德清莫干山,留学生们看到那里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当地农户把自家民宅变成特色民宿,在家门口就业,整个乡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研学参访,留学生们逐步了解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

2018级巴基斯坦学生孟龙在丝路学院的两年间,他努力学习课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请来商务部、地方政府官员出席的讲座,并且游历了中国30多个城市,认真了解中国人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观察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思考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尤其是学习了中国政府的运作模式及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

从2012年起,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组成部分,巴基斯坦政府在本国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孟龙认为苏州的园区经验非常有借鉴价值。毕业后,孟龙回到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投资委员会的工作岗位上,参与巴国经济开发区建设,负责为祖国招商引资。他运用所学,促进巴基斯坦政府和中国方面的理解,帮助中国企业走进巴基斯坦,参与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助两国企业合作互利,双赢共进。他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促进中巴两国的经济合作,用在苏州学到的中国经验推动祖国的经济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从研究中国经验到解决世界问题

丝路学院的青年学子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启迪了他们以世界眼光研究中国的创新思维。他们把握历史与当下,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思考当今世界变局中出现的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涵盖个案与全局的研究成果,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丝路学院2018级阿根廷学生武琪从丝路学院毕业后,就职于阿根廷土库曼省政府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近几年,武琪在《环球时报》上发表了数篇阐述拉美近况、探索中国和拉美关系的文章。她认为,尽管全球体系固有的不平等阻碍了科技创新能力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更好分配,中国仍然是难得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工作上,武琪致力于帮助阿根廷政府与中国建立更多、更成功的合作。近期,阿根廷土库曼省政府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成立了阿根廷-中国创新和技术政策研究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可以分享两国创新经验,共同探索创新合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武琪还积极和苏州政府接触,希望能够推动一系列贸易、投资、文化和学术上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

来自喀麦隆的Ndounfon通过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在喀麦隆的具体实践及其对当地的影响。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喀麦隆自由贸易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来自塞尔维亚的Milic重点研究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东欧基础设施发展的实践意义,用中国实践有效升华中国理论,他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广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方面的经验,也有助于推动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

中国人民大学

供稿:丝路学院

设计:顾小白 天舒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引导留学生读懂中国促进交流的人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