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沛民书记讲授开学第一课

中国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姜沛民书记讲授开学第一课

中国农业大学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一代新人

——在2021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 姜沛民

亲爱的2021级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线上线下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本科生、研究生开学典礼。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热烈欢迎2021级全体新生同学们。孙其信校长和其他三位校领导,因参加中央党校专题培训不能参加今天开学典礼,特委托我代为表达,谨向新生同学们表示最诚挚的祝贺!热烈欢迎你们走进中国农业大学,成为新时代“农大人”中的一员!祝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跨进这所拥有百年历史、饱含红色基因、走在高校前列的大学殿堂,加入我们这支爱国奉献、强农报国的队伍行列!也向每一位入学的新同学表示最美好的祝愿,祝愿你们从今天开始,在中国农大这个美丽校园里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2021年,是我们党百年盛典,在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同样,2021级全体同学也是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的一届新生。国家正在开启新的百年征程,你们此时加入中国农业大学正逢其时。

开学在即,同学们对新的大学生活、新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与想往。同学们走进中国农大,首先要了解农大办学的光辉历史和所承担的初心使命,了解我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和“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这将成为同学们开学的第一课。

首先,同学们走进中国农大,就要充分了解农大的办学初心。

我们农大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在山河破碎的清末民初建校办学,正因其历尽艰难屈辱才激发了农大人强农救国的志气。大家知道,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是,西方列强频频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强迫中国割地、赔款,烧杀抢掠,为所欲为。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戊戌维新运动曾试图变法图强,最终也以失败告终,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惨遭杀害,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为救国救民而抱恨终天。京师大学堂成为百日维新的硕果仅存。在一批有识人士的推动下,1905年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终于获批创建。然而直至1910年上半年才招收最早一批新生17人,1913年9月再度招收新生41名。1914年2月,农科大学独立出来建立了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在困境中顽强生存,但因北洋军阀连年混战,北京农专几度宣布关门、停课。1923年3月,定名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继续坚持“以改进农业及农民生活”“培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抗战期间,学校辗转西北,历经艰难,一部分老师奔赴延安,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后来改为农学系)。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决定,将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从解放区走来的华北大学农学院调整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开启了中国农大新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里,学校走过了颠沛流离、困难重重的艰难路程,但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共奋进,始终没有放弃“教民稼穑”的理想。

我们农大成长于国家和民族觉醒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探求真理,正因其经受生死历练才坚定了农大人许党报国的志向。中国农业大学拥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在长期办学的历程中,深深打上了革命的烙印。早在1919年,学校就作为参加“五四”运动的13所学校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大潮中率先举起“促农民之觉悟”“谋农业之改进”的“醒农”旗帜,始终站在“五四”运动前列。1924年,学校就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先后有15位农大英烈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到20世纪40年代,曾任学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乐天宇同志,辗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成为解放区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和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开端,也成为今天中国农业大学的重要源头之一。1940年6月,为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急中央之所急,乐天宇同志在筹建生物系之初,就组织和主持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翻山越岭15个县,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率先提出了开垦南泥湾的建议,引起了党中央重视。生物系师生“三下南泥湾”,为中央决策开发南泥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把昔日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望革命征程,农大师生始终保持着共赴国难、民族救亡的一腔热血,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书写了光荣骄傲的历史,树立了许党报国的志向。

我们农大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在新中国“三农”事业中念兹在兹,正因其扎根中国大地才孕育了农大人爱国奋斗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农大”真正迎来了学校的新生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老专家连年征战西藏、西北、东北、海南等祖国边疆农林牧业科技攻关,在全国各地推广小麦、玉米、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其中,蔡旭先生引领的北京“小麦会战”、 李连捷院士徒步进藏开展土壤考察、曾德超院士开创的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黄瑞纶教授领导农药创制等,带动广大师生奋力向科学进军。自1973年起,几代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河北曲周农村,在盐碱最严重的“老碱窝”开展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研究,使千年盐碱滩变为大美米粮川,接续奋战48年,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改土治碱 造福曲周”的历史丰碑。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摆脱贫困之梦,广大师生念兹在兹、尽锐出战,扎根大地、爱国奋斗,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我校农学院倡导成立“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带动全国农科院校累计组建小队1200余支,奔赴全国1010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共组织1290余名指导教师、13000余名农科学子参与联合实践行动,深入扶贫第一线,助力精准扶贫。2017年以来,学校累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6项全国奖励。这每一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都凝结着农大人深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心。

我们农大奋进于国家和民族崛起之际,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落实立德树人,正因其牢记“国之大者”才始终保持农大人矢志一流的追求。自1995年由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中国农业大学以来,始终聚焦建设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推动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经过二十多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科学支撑基地,成为促进城乡人民幸福安康特别是农民富裕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国际农业教育科技交流的重要桥梁,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有1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在农业科学领域排名世界第二,正在开启新时代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作为涉农高校排头兵,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牢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是我们加快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始终高举旗帜,勇担使命,彰显中国特色这个底色,强化农业特色这个关键,瞄准世界一流这个目标,奋力谱写学校发展新的篇章。

其次,同学们踏进大学殿堂,就要深刻领悟科学强国的担当。

一是要牢固树立“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的志气,坚持不懈学习钻研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未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农业产业形态、重构现代农科知识体系,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工程技术使得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环境资源、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在“十四五”期间,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关键就要靠农业的科技创新。这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一辈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科学为民的不懈追求。我们作为高水平研究性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担负着重大使命。其中,年轻有为的科技人才正在成为担负重任、勇挑大梁、科学攻关的关键力量。未来,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建设,都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科学家的成长。希望同学们要像老一代农大人一样,继承光荣传统,发扬奋斗精神,立大志向、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担负起新时代科学报国的重任。

二是要牢固树立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独树一帜的骨气,给小麦、玉米等装上“中国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校农学系李竞雄教授就说过:“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一定要让我们自己的优良杂交玉米种子,撒遍祖国的大地。”学校一大批专家学者几十年如一日,穷根究底、睿思敏行、抛家舍业、无私奉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通过源源不断的农业科研创新,促进国家农产品产量增加,给小麦、玉米等“装芯片”,书写金色希望,服务国计民生。长期以来,我校广大师生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做在农村生产生活第一线,一代又一代农大人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力量,诠释了爱国、奉献、科学、为民的农大优良传统。无论任何时候,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方向和职能丝毫不能动摇。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传承农大红色基因,勇担科学报国使命,是你们当之无愧的责任。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也都是全球性的。我们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同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融通中外,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前沿,推动一批重点学科、一些研究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全球农业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创造影响世界、造福人类的一流创新成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的底气,激发和保持创新创造的劲头,在创新引领方面走在前列。自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之初,学校就与“一流大学”的目标和使命紧密相连。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视察时要求学校“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强调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殷殷嘱托道:“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今天,同学们走进中国农业最高学府,已经踏进科学殿堂,可以在自己有兴趣的学科专业领域,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然而,要能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敢为天下先,就要甘于奉献、孜孜以求,聚焦农业发展新领域,立足国家人民新需求,以创新的勇气、创业的毅力、创造的能力,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要以敢于试错和不怕归零的勇气、不惧艰险和勇挑重任的担当,努力在科学研究的浪尖弄潮搏击,成长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学校也将为同学们提供科技创新的广阔舞台。

最后,同学们开启新的征程,就要始终牢记开创未来的使命。

我们眼前新的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恰是同学们学习成才、干事创业的人生最好年华,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此,对各位新同学们具体提出五点希望: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善于从理论学习中认清大势,从时代发展中感悟使命,从历史比较中坚定理想,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理想信念在奋斗中升华。

二是要真挚爱国爱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同学们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民,是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深植根于人民当中,从中获取不竭的前进动力。

三是要增强使命担当。新时代,中国的广袤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扎根大地、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要牢固树立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奋斗之志,以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为力量源泉,牢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切实担负起强农兴农的时代责任。

四是要练就过硬本领。大学是学术的圣地,求知的殿堂。同学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五是要矢志艰苦奋斗。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育吃苦耐劳的务实品质,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是成就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要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生动的报国行,努力成长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一代新人。

2021级新生同学们,中国农业大学经过百年的风雨和积淀,聚集了一大批的大家名师和一流学科,形成卓越的教育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拥有美丽的校园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广大青年学子追梦圆梦的地方,成才立志的摇篮。真心祝愿2021级全体新生同学们,在农大这个大家庭里,生活愉快、学习进步、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谢谢大家!

来源:党政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小丫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cauweixin@163.com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农业大学-姜沛民书记讲授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