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读懂世界
读懂时代、读懂自己
——在北京大学2021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1年9月10日
北京大学校长 郝平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共同见证大家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同学们克服疫情影响,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新北大人。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
今天还是第37个教师节,同学们一路走来,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这里,让我们向全校教师员工、向曾经帮助指导你们成长的老师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北大红楼
今年,我们庆祝了党的百年华诞。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参观北大红楼时,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北大师生都深受鼓舞和教育。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同学们,你们从踏入燕园开始,就将分享这骄傲与光荣,也必将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
在新的时期学习历史,坚定信念。
北京大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民族救亡图存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有这样一个片断:在漫天大雪中,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先生看到无数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百姓,深感痛心,怆然泪下,立下了相约建党的誓言。相信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都会被深深触动。
举目回望,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传递着历史的接力棒,书写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物理学院校友钱绍钧院士在罗布泊基地工作时,住的是临时帐篷和地窝子,生活与工作环境极其恶劣。钱老回忆说,寒冬时外面常常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在戈壁沙漠工作了长达25年。他说,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数据都精准无误,让祖国和人民放心。
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荣获了第16届全球华人慈善领域最大的公益奖项“爱心奖”。30余年来,她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开展野外研究工作,足迹遍及祖国的深山密林,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说,“爱国无须借助华丽的词藻。中国的保护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9月1日,在新生报到现场,我看到一名刚刚报到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正在做志愿者,为同学服务。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武汉疫情期间,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们在一线抗疫的青春风采。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日夜坚守在重症病房,为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前蔡元培老校长所强调的“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一直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使命,大学必须要放眼民族的未来,孕育新的希望。
同学们,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希望你们像一代代北大前辈那样,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把学习和科研融入到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和实践中去。
培养国际视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和相互依存,成为这一大变局的重要特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和疫情蔓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单边主义、地区动荡等带来的挑战共存,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受到了巨大影响,许多留学生只能在线上参加开学典礼。但现实的阻碍越大,大学越应该秉承开放的理念,承担起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当今世界,没有一处孤岛,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文明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同舟共济。
关注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建设事业,一直是北大的时代担当。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创立五年来,为50多个国家培养了许多高层管理人才。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亲自致贺信,赞扬了学院为推进南南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交流也是北大的特色和优势。
这学期,全校将开设6500多门课程,其中就有来自25个国家的一百多位外国专家的积极参与。许多外国专家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北大,其中包括图灵奖得主、算法及数据结构设计和分析领域的奠基人、82岁的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先生,这学期他将继续为“图灵班”同学授课;还有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安乐哲先生,也将继续为本科生讲授“东西方哲学比较”课程。他们的心愿,就是要推动世界优秀青年的合作与交流。
希望同学们开拓国际视野,读懂和而不同、复杂纷呈的世界,在学习研究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展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思想资源,解答中国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实践课题,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以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科学技术飞速进步。
这种巨变也影响着我们的校园: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历史转折,教育与研究范式发生了新的改变,线上线下课程融合、部分教育走上云端,打破了校园边界,打破了区域与时空界限,极大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同学们来到北大前,通过云端向学校报送健康监测情况,研究生则参加了线上面试,大家到校后又办理了数字校园卡、NFC校园卡,一部手机走遍智慧校园。
同学们,后疫情时代的科技变化还会加速。这对你们知识的复合性、思维的创新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体系,探索自己的学习道路,这是摆在同学们面前新的挑战。
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在描述北大的学术生态时说:不论是老一辈的学者,还是年轻的学子,都有一种强烈的学术热情与追求。这包含着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把学术研究看作是自己精神的依托,把做学问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所在。
信科学院教授彭练矛院士回到北大后,一直从事纳米新材料相关技术研究,取得了国际突破性成果。他认为,“学科划分是人为规定的,但自然规律却不受学科的约束。我们的思维不应该受到学科划分的限制!”
同学们,专业并不是知识壁垒,而是能够让你们登高望远的、坚实的学术平台。既要始终保有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又要注意专与博的统一。北大为大家提供了开放多元、交叉融合的广阔学术天地,任由大家去探索前沿、激活思想。
在新的环境中脚踏实地、健康成长。
刚才,向同学们致欢迎词的教师代表、数学学院刘若川教授,去年荣获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刘教授曾告诉他的学生说:人生从来不是线性的,它就像一条抛物线,有高潮、有低谷。只要有能力、肯坚持,并努力完善自己,就一定会遇到机遇。
读懂自己,就是要努力完善自己。
长期以来,化学学院教授刘忠范院士一直专注石墨烯研发,在国际上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一直有这样的理念,“永远不要给自己设置天花板”,“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不要轻易说自己不行,只要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读懂自己,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家都是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结缘北大,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唯有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
读懂自己,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德才均备,体魄健全”是北大的育人理念。9月6日晚上,近4000名本科新生在这里参加了开学第一跑,拉开了体育锻炼的序幕。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健康的身心,将是大家在燕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学们在北大要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健康的身体,以及踏实求真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缜密辩证的思维、乐观豁达的心态,这些品格将决定人生的格局与发展的潜力。
读懂自己,就必须把自己和国家、和民族、和世界、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成物”中“成己”。
今年夏天,河南等地遭受暴雨灾害,学校第一时间给当地的同学提供帮助,还有很多同学积极投身救援工作,都体现了北大的情怀与责任。希望大家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的时代新人,从而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同学们,中文系的谢冕先生曾说:“从你们踏上了这个校园的第一天开始,你们的未来就与这个校园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在接下来的北大生活中,你们将聆听老师们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沉浸于百年图书馆的浓郁书香,度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北大时光,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新时代的北大青年。
最后,祝大家学业顺利、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图片: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王天天
排版:王嗖嗖、李霁、刘涵烨
责编:王嗖嗖、浦海蕊
送书!北大教师节的礼物
现场!北大青年这样追星
开学第一天,你好,北大萌新!
高校第一家,北大新学期见面礼来啦!
北大教授“点沙成金”!
他是北大优秀毕业生!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