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回信、新闻联播头条!北大这个团队值得点赞!

北京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总书记回信、新闻联播头条!北大这个团队值得点赞!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其中,就有以张远航院士为团队负责人的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他们长期致力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实践支撑,探索出了“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区域实践”的全链条创新研究模式,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典型案例。2018年,团队成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今年教师节收到总书记回信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对张远航团队进行了报道。

点击视频,了解北大里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因病不幸去世,年仅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以张远航院士为团队负责人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首批入选。

以学生的成长,启科研的生机

1978年,张远航考入北大,成为我国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届环境分析化学专业本科生。

1990年,张远航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毕业,获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大气污染的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研究。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在学生们的印象里,张远航最常告诫大家的一句话是:“你不认真对付事情,最终就会变成‘对付’自个儿。”

“对付事情”始终严谨刻苦的张远航,在团队带头人的位置上更是以身作则。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甚至是大年初二、初三,人们都能在办公室或实验室里看见张远航埋头于教学科研一线的身影。

师从张远航已有9年的博士后谭照峰说,“哪怕是最小的一个细节,一个项目报告中的一个标点符号,张老师也要特别认真地去亲自去修改。”这些细微的问题或许并不引人注意,但恰恰是对细节的苛求,方能成就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张远航在科学上的全身心投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对于团队而言,他是领路人,更是最好的榜样。

贯穿张远航团队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团队成员朱彤教授开创了多个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拓展本科生的国际视野;胡敏教授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积极投身中小学生的环境素质培育。

北京大学

本科生在塞罕坝进行生态环境综合实习

北京大学

本科生参与暑期国际交流项目

我国大气环境化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张远航团队的奠基人——唐孝炎院士,在其八十多岁高龄时,依然坚持站在课堂一线。师从唐孝炎院士的张远航,更是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续写了这一师风传统。

北京大学

在讲授“大气环境化学”课程的20多年里,他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学体系,特别是将课堂教学、科技创新和区域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被动知识传授”转向“自主知识创新”。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唐孝炎院士前排右五,张远航院士第二排右三)

博士生李洋是今年“大气环境化学”课程的助教,她介绍说:

张老师会根据国内外最前沿的成果、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安排进行不断的改进。张老师常常深夜加班修改PPT教案,有时甚至到凌晨。

正是基于“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张远航团队中,学生们也是开展、推进科研工作的重要主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生机。

于广袤间跋涉,为不染的蓝天

“我们愿意,也敢于让年轻人挑重担!”

团队里的青年学者陆克定介绍说,许多90后、00后参与到世界上最先进仪器的研发和最前沿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恨不得学生们吃不够,他们但凡愿意学,我们必然倾囊相授。”

张远航团队向来不乏本科生,他们甚至已经全面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创新中来。对于这支年轻却硕果累累的团队而言,成就他们的,一是主动学习的动力,二是艰苦实践的毅力,正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科研工作者稳扎稳打的信心与底气。

一方面,在“用”中不断学习。在自主搭建仪器过程中,除了钻研大气化学知识,学生们还自学了光学、电工学、机加工等等之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教学相长,是张远航团队不断前行的又一秘诀。不少高年级的研究生已逐渐成为各自研究选题领域的“专家”,甚至可以当自己导师的“老师”。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另一方面,走出实验室,张远航团队真正的科研战场在更广袤的天地间。从偏僻山野到大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地区,从海拔6500米的珠峰观测营地,到飘摇无依的东海海面,张远航团队忙碌的身影遍及祖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

每一次野外观测实验,多则上百人,少则二十几人。团队成员胡敏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要做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这支科考队伍在长期历练中羽翼渐丰,团队间形成了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大到观测方案的制订,小到仪器如何摆放、空间如何分配,各项工作都能开展得有条不紊。

北京大学

集装箱仪器吊装过程

北京大学

野外科考队员正在检查云雾水采样器

然而,野外观测不同于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任务重、强度大、时间长——野外科考队员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为了构筑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给予野外科考队员强大的精神支持,调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入挖掘学科特点,创建了将党的红色精神与学院生态文明使命紧密结合的党建—科研模式。

在江苏常州、在云南昆明、在四川成都,甚至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上,张远航团队成立了一个个野外科考临时党支部,以党旗作为指引,团队上下同心同德,每一批观测队伍都逐渐成长为一支支能打硬仗的“科研生力军”,凝聚成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大家庭。正如胡敏教授所言:

我们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乐观、爱交朋友,不是关起门来不跟别人打交道、自己过小日子的团队。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青藏科考队临时党支部成立仪式

集体的温度与力量浇灌着学生们的科研斗志。外场条件不稳定,这些精密的仪器也会“闹小脾气”。科考队员们需要逐一对所有零部件和数千条电路、气路进行检修与排查,有时甚至要一直坚守到凌晨两三点。有些队员研究夜间大气化学,只能昼夜颠倒——晚上坚持观测,白天短暂补觉。青藏科考期间,队员们更要克服高原反应,“平地驻高楼”从无到有完成观测站点的搭建。

对于张远航团队而言,在艰难环境中埋头苦干仿佛已经成为大家科研工作的常态。然而,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因此更添了一笔绚丽不凡的墨彩,那就是——

既有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又有对科学一以贯之的洞察和创新能力;

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功底,

也能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

栉风沐雨,学而为新

空气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在燕园理科一号楼6楼楼顶,几十台高精尖设备日夜不停地运转着,记录着北京的空气质量,这便是张远航团队在校园内长期运行的“城市大气环境定位观测站PKUERS”,这也是目前国内综合性最强的大气污染超级观测站平台之一。

北京大学

城市大气环境定位观测站PKUERS远景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平台

这里,描摹了大气化学的奇妙世界,铭刻了团队几十年的曲折探索,更孕育出了一大批突破性研究成果。

1997年,团队奠基人唐孝炎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的科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团队在大气氧化性、新粒子爆发增长、环境健康、国际环境履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理论创新,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PNAS和NS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

北京大学

01

北京大学

看似平常的大气之中,蕴含着无比复杂的化学反应。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增长仍是国际上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

为了攻克科研难关,团队创建了综合观测与准实际大气烟雾箱模拟结合的新方法。在这双“慧眼”的观测之下,有机酸能够参与新粒子成核的事实、新粒子增长致霾的化学机制得见天日;在阐释了黑碳快速老化引发的形貌演变和吸光增强之后,黑碳气候效应模拟和观测之间相差2-3倍的争议也便迎刃而解。

北京大学

科研成果“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胡敏教授)

这项成果为团队带来的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殊荣,为整个大气化学研究领域带来的则是一片全新的有待耕耘的沃土。

北京大学

新粒子增长致霾化学机制

北京大学

02

北京大学

在我们所熟知的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排放源之外,大气中还存在以OH自由基为代表的各种氧化剂。大气氧化清除了一次污染物,驱动着两种重要的二次污染物——臭氧和PM2.5的生成,影响着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健康。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为了探究大气强氧化性的复杂成因,张远航团队研发出了高灵敏自由基在线测量技术,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自由基收支闭合实验,揭开了大气强氧化性是由亚硝酸等引发和氢转移再生新机制维持的谜底。

自由基氧化能力的再生机制和NH3在硝酸盐产生中的重要作用渐为世人所识,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O3和PM2.5协同控制策略应运而生。

这一身兼科学研究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意义的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十大进展的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北京大学

首次发现冬季存在强大气氧化性,是大气重污染形成的核心驱动力

北京大学

03

北京大学

大气化学机制极为复杂,上百种参数都在必要的观测范围之内。在过去,许多参数的精准观测技术只能依靠进口。

张远航团队在无数个日夜的摸索实践下,实现了对挥发性有机物、活性含氮含氧化合物等臭氧和PM2.5污染关键前体物的高精准在线监测,将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研究及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这些设备逐渐走出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国内市场,并被国家和省市级大气监测网络广泛应用。至今,全国累计销售国产高精尖技术装备300余台套,创造直接经济价值5亿元。

北京大学

研发大气环境监测高精尖技术装备,推动国产装备的规模应用

当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都已覆盖在上述高精尖大气监测技术的“鹰目”的观测之下,大幅度提升了重点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成因诊断和来源解析的技术能力。光化学污染高端监测技术的自主可控,已不再是国外长期技术垄断下国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北京大学

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系统

北京大学

04

北京大学

新冠疫情期间,各国科学家们对新冠肺炎的不同传播途径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新冠肺炎气溶胶传播的途径问题由于缺乏关键证据,长期陷于争议之中。

为回答这一世界难题,团队研发出了新冠病毒现场采集和分析方法,构建了呼出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筛查新冠肺炎的技术体系,证实了人体呼出气溶胶是新冠肺炎传播的重要方式。

这一关键技术迅速运用于武汉、北京疫情期间新冠病毒的快速监测和检测,再一次向世界展现出“中国速度”,并获评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进展。

北京大学

团队的机器人采样器在武汉一家医院监测新冠病毒

守望蓝天,心而为民

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实践,是张远航团队坚守的初心。

上世纪70年代,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在缺仪器,缺资料,缺经验的条件下,唐孝炎院士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首次证实了光化学烟雾在中国的存在,探明了兰州光化学烟雾的成因。

北京大学

1981年,在兰州西固进行我国首次大气化学

和大气物理联合光化学烟雾综合观测

(左起:唐孝炎、王文兴、黄建国、任阵海、陈长河和彭贤安)

80年代,为解决酸雨这一重大环境问题,她和团队开展多场综合观测和航测实验,发现了污染区域输送对酸雨形成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唐孝炎牵头开展北京“蓝天工程”项目。当今大气复合污染、PM2.5、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等至今仍然至关重要的科学命题被提出,在随后的一系列重大国家科学计划中更是成为大气污染研究的核心。

北京大学

2000年起,张远航院士接过这把历史的接力棒。他关注长期困扰珠三角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牵头设立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综合实验计划PRIDE-PRD,先后五次率领国际研究团队开展外场观测实验。在此期间,还开创性地实现了大气OH自由基在我国的首次直接测量。

2015年珠三角区域年平均PM2.5浓度实现达标,建成了全国首个、全球第3个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如今,珠三角境内已经建立起包括地面监测网、超级站、航测、卫星等技术为一体的国际领先的大气综合立体观测网。广东,更是成为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标杆”。

陆克定还清晰地记得,2006年,他去珠三角参加实验时,出租车司机一路抱怨空气质量的糟糕。2010年,他重回故地开展外场观测时,则已日日头顶蓝天白云了。

北京大学

2008年,广东开平综合观测期间

2006年,为帮助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朱彤教授牵头开展国际合作项目CARE-Beijing,构建了500公里×600公里跨省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网,并联合北京周边省市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治理。

北京大学

团队负责编制了《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和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北京周边省区市措施》,用京城清新的空气和上空的蓝天作为北大环境人对北京奥运会最好的献礼,也因此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团队提出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联合控制”理论并未随着奥运会的暂时落幕而退出舞台。在之后的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重大赛会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中,这一理念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

获得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先进集体

2013年以来,针对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日益严重的突出问题,国家“重拳”出击,蓝天保卫战打响。

张远航团队中,从资深专家到青年骨干,都全面参与到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的工作当中。

北京大学

2013年,在河北望都开展区域大气污染综合观测科学实验

作为团队带头人的张远航院士,还牵头编制了科技部“十二五”蓝天重点专项、“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实施方案,担任了总体专家组长、常务副组长和国家大气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的顶层设计,正由北大张远航团队来描绘。

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积累之下,张远航团队提出了集区域监测网络、污染源清单、预报预警模型和区域综合决策等在内的技术体系。从总量控制到质量改善,团队全程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这一历史性转变。

如今,我们欣喜地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两会蓝”、“北京蓝”、“天津蓝”、“广州蓝”……

北京大学

为有效支撑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张远航率领团队来到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并在成都设立了院士工作站,通过“一市一策”驻点跟踪工作,为每一座城市精准把脉、开方抓药。

为推动形成广泛的科学共识,团队牵头组建了全国大气超级站联盟、中国臭氧专委会,并定期组织系列学术研讨会及培训班,积极宣讲大气氧化性调控理论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成果,主持编写了《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2020年)》。

北京大学

组建大气超站联盟与臭氧专委会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让“减污”和“降碳”协同起来,并深入开展非CO2温室气体研究。但实际上,团队的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履约工作,始于更早的1987年。

在此期间,团队负责编写了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其作为首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方案,更是成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保护臭氧层工作的蓝本。团队先后荣获国家“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联合国60周年环境规划署(UNEP)保护臭氧层贡献奖,并作为IPCC成员共享诺贝尔和平奖荣誉。

北京大学

2004年,获国家“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

为了让学术论文里看似晦涩难懂的大气化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听得懂、用的上,张远航团队选择“与时俱进”,教授们一个个当起了新媒体主播。

针对世界环境日及公众关心的PM2.5等问题,团队成员们精心制作了动画视频、真人出镜、高端对话等不同风格的科普小课堂。

这些视频在央视频、B站、抖音等新媒体上广泛传播,截止2021年4月,累计播放量已超过750万。

北京大学

北大环境人的系列科普视频

惟愿未来有一天

一片蔚蓝苍穹下处处云朗天明

祥云镌刻着我们曾经的故事

天空诉说着未来的憧憬

我们脚下满是泥泞

手里却捧着一尘不染的澄明

我们前方本是荆棘

身后却留下蓬勃的生灵

我们一路追光前行

晨曦中迎接五湖四海的黎明

我们还自然以风景

彼此身影

就成为一道新的风景

一代代勇于革新的北大环境人

心怀家国,躬身前行

一批批年轻的蓝天守望者

遍布祖国各地

散作漫天星斗

为建造一个更清澈、更璀璨的世界

继续一步一个脚印

当好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张远航院士团队收到回信后,北京大学迅速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热潮!

9月10日,北京大学召开2021年教师节庆祝大会。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在讲话中指出,总书记重要回信中的谆谆嘱托对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北大教师心系国家、勇担重任,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问精湛、师德高尚的楷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前沿科技和先进思想文化、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希望广大教师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和对教师队伍的重要嘱托,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不断加强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北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讲话中指出,北大的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提出了殷切期望,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也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北大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坚守育人初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进步。

希望各单位把握好“人才战略年”的契机,不断推动学校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希望广大教师发扬北大光荣传统,更好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9月11日,北京大学2021年新任教职工岗前培训开班。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为240余名新任教职工讲授“入职第一课”。邱水平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北大校史和光荣传统,指出教师的根本职责与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要“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大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希望全国高校广大教师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带头人张远航院士看到总书记的回信充分肯定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取得的成绩,心情十分振奋、备受鼓舞,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殷切希望。

我们将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面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碳中和的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守正创新、立德树人,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环境领军人才。

我们将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关于开展臭氧与PM2.5协同防治的重要指示,坚持开展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和区域实践,突破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瓶颈,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引导下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中国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陆克定老师表示总书记的回信令他倍感振奋,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深切感受到需要从如下三方面进一步开展提升:

第一,时刻保有社会主义底色,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做到言传身教;

第二,传承老一辈的科学精神,敢于自主创新,创造引领全球的中国模式;

第三,针对环境污染防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培养学生、教学相长,在科研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开拓国际视野。

薪尽火传,我们将接力传递黄大年和老一辈大先生们的精神财富,为国家高等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奋斗终生。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永老师认为总书记的回信充分肯定了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团队在内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方面的成绩,勉励全国广大教师要“为学、为事、为人”,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读后深受鼓舞和激励!作为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交叉性学科团队,我们将继续坚持面向国家需求的科技攻关、面向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面向交叉融合的系统创新、面向国际前沿的理论突破,以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推动环境学科全链条创新,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的绿色科技战略力量,为我国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吴志军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一员,同时也是黄大年老师的校友。他在教师节那天,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

黄大年曾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有幸在张远航院士的带领下,成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一员,我更有责任弘扬黄大年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要立德修身、带好学生,为祖国培养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人才,更要提高自己在环境领域的科研能力,不断创新、勇于担当,在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道路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李歆表示能够成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一员,既是一种荣誉,也更是一种使命担当。

总书记给团队代表的回信让我们深受鼓舞,一方面,更加促进我们干好本职工作、发挥学科优势,在“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和“减污降碳”方面为国家培养培养优秀人才,努力开展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落地,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添砖加瓦;另一方面,更加促进我们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努力发现自身不足,始终强化理论与政治学习,切实做到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将自己打造成为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优秀大学教师。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刘莹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当中体现的党中央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深切关怀。她表示备受鼓舞,并将以此作为自己修身立学的行动指南。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黄大年为人治学的至善境界和至高追求,以黄大年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潜心科研,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切实把习总书记的期望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效,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用真才实学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彭谷雨认为黄大年同志一心为祖国利益服务,作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以至诚报国、民族振兴为己任。

在不少人追求“文章”和“帽子”的时代,黄大年同志不慕名利,带领团队啃硬骨头,真抓实干,高瞻远瞩,填补了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

黄大年同志鞠躬尽瘁的精神将鼓舞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他是时代的楷模,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国士无双,吾辈应铭记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为科技强国奉献自己的青春,为民族振兴挥洒拼搏的汗水。

北京大学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字:崔嘉楠、陈安娜、张溪、李洋

图片:乔雪琪、陈安娜、受访者提供

受访学生:李洋、马雪飞、杨新平、高越、谭照峰

编辑:赖钰、刘文欣、卜天泓

视频:央视新闻

排版:杜金莹

责编:王嗖嗖、李霁

北京大学

北大又上新了!

北大学生丁宁:人生换发球

北大人将出征“数学界的奥运会”!

刚刚!11名北大人获2021“科学探索奖”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北京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大学-总书记回信、新闻联播头条!北大这个团队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