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故事写成我们!这是我与交大!

艺考培训
+关注

125载光阴轮转

红果园迎来一代代交大人

很多人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

交大陪伴着他们

从满头黑发到霜染发髻

在平凡生活中

怀抱着梦想

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近日《我与交大征文汇编》正式“出炉”

作为献给母校125岁生日的一份特别礼物

该书承载着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热爱

北京交通大学

征文活动由校工会和党委宣传部联合发起

高质量作品逐一呈现,令人欣喜

教学、科研、管理、后勤……

一笔一划勾勒出的

是他们对交大诉诸笔尖的爱恋

本期推送将呈现征文作品精选部分

滑动文字部分可查看节选

后台回复人物姓名

将获取对应全文链接,如: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以下为原文部分节选)

须德:我与北京交大共同成长

北京交通大学

我是中国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1967届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太原四机部785厂(国营大众机械厂)工作。1979年考入原北方交大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2009年退休,在北京交大学习工作了整整三十年。

我见证了北京交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并为之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中,北京交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和中科大、北理工、武汉大学、西安交大等名校并列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计算机学科最初只有计算机应用一个硕士点,后来增加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并进一步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此基础上,先后获得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最后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招生人数从最初的5名硕士生增加到在读博士生近百名、硕士生四百多名。特别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后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是全校进入ESI前1%的三个学科之一。2020年11月又成为我校第一个进入世界前100名的ESI学科。

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九十年代初,我刚担任系科研副主任,系里经济十分困难,年终总结、团拜活动没钱,我自己从科研经费中赞助150元,其他老师也纷纷出手赞助,有的100元、有的50元,这才凑够了年末活动经费。现在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可当时情况确实如此窘迫。对比如今计算机学科经费充足,青年人才辈出,真是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一个学科的强大不仅仅是领导、学科带头人、教授们的贡献,是全体人员(教师、教辅、行政)和谐、协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虽然每个人的贡献有大小。当年我主持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的申报、建设工作,博士点获得批准后,学校奖励10万元,申报前学校计划奖励5万,学院承诺奖励5万,学校奖励10万后,学院想取消5万奖励。我极力说服院领导,要求兑现承诺。我申诉的理由是,这不是奖励学科带头人和几个教授,是要奖励全体人员,我一定会把发放清单上呈学院审查。我把I5万元分配给在册的全系人员,也发给调离系不久、近期退休的教职工。虽然钱数不多,有的人仅一二百元,但是这样做,对凝聚人心肯定有效果,并将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感。

......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红果园的沃土滋养了我,红果园的园丁培育了我,红果园的管理员、员工支持了我。我能有今天的一点成绩,离不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在此要说声“谢谢!”我为我是交大人自豪,祝愿北京交大越办越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邵春福:我的职业生涯与交大的故事

北京交通大学

我来交大源于一份特殊的机缘。早年作为大学老师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期,与交大运输系的一位高访老师在同一个系求学,他比我晚赴日早归国。尽管导师不同,但同样作为具有教师身份的留学生,专业又相近,关系自然亲近些,并共同分享了我获得日本京都新闻社首届外国留学生研究奖励的喜悦。

........

回忆来交大后走过来的22个年头,交通工程专业形成了“平台引人,感情留人,团队育人”的发展模式,队伍发展到了在职员工36人,外聘专家7人的规模,包括长江学者1名、青年千人计划2名、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名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在职员工中,教授发展到12人,其中6位为人才引进,6位是自主培养。成绩的取得是落实“知行”校训,践行“知行合一”交大精神的体现。

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交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全体交大人应站在历史新起点,胸怀爱生、尊师、荣校之初心,以更加远大的理想,更加昂扬的姿态,认真落实知行合一,建好交大。

在即将迎来建校125周年之际,希望交大面向千年老校,树交大文化,弘扬交大精神。预祝交大兴旺发达,预祝早日进入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行列,成为大师养育的摇篮、学术文化的殿堂,为我国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交大加油!

朱尔玉:我的红果园记忆

北京交通大学

细品香茗,归拢思绪,在这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午后,回忆起在交大生活的点滴,无数的镜头闪着光一飘而过,在这里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而已。

......

记忆中还有一段不可抹去的回忆,那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重庆轨道梁项目应用在即,而日本对轨道梁技术的限制使得我国在轨道梁的使用上备受限制,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非典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我们终于完成了25m新型轨道梁的研发,当2009年我站在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领奖台上时,我泪流满面地发表了演讲,心中的话有很多很多,能够使我国在单轨交通领域超越最先进的日本,能够让我国在单轨交通领域领跑世界,我是非常自豪地。如今我们正在研制全世界最先进的30m轨道梁,一根根轨道梁不仅承载起了一辆辆单轨交通列车,也承载起了中国在单轨交通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红果园里的生活有时候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在忙于科研工作的同时,我志愿服务、学生工作一样也没有被落下。在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之初,作为一名党龄30多年的老党员我主动请缨在交大东门做起志愿者,因当时对疫情认识不清,整个京城人心惶惶,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有点害怕。在2020年6月学校发起了组织导师们给毕业研究生打包行李的号召下,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安排,走进学生宿舍给研究生们打包和邮寄行李。因长时间宿舍无人居住,霉味和灰尘散落的到处都是。行李打包工作本来就是一件很累人和细心的事情,再加上上了年纪腰疼了好几天。生活的万花筒总是会在最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忙碌一整天后学生们简单的一句微信问候,都会令人心花怒放、开心许久。

书至此处不禁感慨万千,30多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百感交际。既有面对困难挺过去取得成功的快感,也有面对失败和挫折很无奈和老泪纵横的沮丧。我心中一直坚持的信念那就是岁月不会负我,所以我要一直努力地往前走。创建北交天轨公司,完成专利成果转化,授权百余项专利这些看似硕果累累的成绩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如今我的专利成果已经被应用在了芜湖、柳州等城市的单轨交通中,心中多了安慰和成就感!从零做起的专利发明,又从零获批的“多制式轨道交通设计规范”的撰写权,作为国际单轨协会副主席的我,在单轨交通以及多制式交通方面的造诣也在不知不觉中早已领跑全世界了。

......

以前我始终相信一切困难都只是暂时的,“跨越”过去看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如果你马不停蹄地往前走,总有一天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越自己。其实,时间不曾辜负任何人,往日的狼狈不堪与今日的硕果累累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怀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我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和朋友们都能从这份记忆里得到鼓舞,在面对生活困难和前途迷茫时不要忘记初心,人生只有往前冲才有出路!借用我的本科老同学刘慈欣《三体》里的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我也希望后来人可以“给岁月以生活,而不要给生活以岁月”。

杨蔚:从人文学院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

今年是交大125年华诞,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一年。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回顾在交大工作的点点滴滴,尤感意义不同寻常。

回望过去,我1999年1月从北京工业大学调入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至今已有22年。这22年,从青年到中年,从满头黑发到霜染发际,我在交大的三尺讲台上,走过岁月,跨过年轮,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成长为优秀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导师,见证着交大的发展变化。这22年,我的教师生涯和个人成长,是交大这个平台为我创造的,成就我的是我热爱的学生和帮助我的领导、同事们,更是与学校、学院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二十二年一路走来,感恩交大,感恩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愿交大永远充满生机和创新活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愿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前景更加辉煌!

刘志明: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中践行校训

北京交通大学

“知行”校训以字数最少、含义悠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高校中独树一帜。

学校在2003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时,曾引用《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行释义;光明日报曾经以“行而增知 知而笃行”为题介绍“知行”校训的由来始末。

我1983年入学,本科专业是铁道车辆,现在的专业名称是车辆工程,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轨道车辆。今年是北京交通大学125周年华诞,作为一名在学校持续学习、工作了近40年的交大人,谈一谈本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中践行“知行”校训的情况。

一、知行合一

促使铁路管理传习所创立的曾鲲化先生提出“知以致行,行以致知,践知践行,践行践知,行而增知,知而笃行,循回往复,次第进化,最终成就大事。”,这是对我校师生践行知行合一的要求。

车辆工程专业涉及机械工程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前者是关注车辆的设计、制造,后者是关注车辆的运用和维护。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58年,从专业建立开始,师生就本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赴中国最大的客、货车辆生产基地——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和齐齐哈尔车辆厂参加生产劳动,学习客、货车辆的构造和设计原理以及生产工艺流程;赴郑州铁路局参加陇海线建设;对于一个新成立的专业,这为今后的教学和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本人的大学四年学习中,到北京铁路局北京车辆段、丰台机务段、丰台车辆段进行过认识实习,到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进行过生产实习,到齐齐哈尔车辆厂进行过毕业设计实习,其中既有7月份在北京闷热天气挤公交的经历、也有9月份在青岛观看海上日出的时刻、还有3月份在齐齐哈尔感受寒风刺骨的体会。其间收获最大和自豪的事情就是,所学与所用紧密结合,而且可以手持铁路免票走四方。与车辆工程专业紧密合作的企业,如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郑州铁路局先后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铁路局获批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二、知行创新

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先生针对中国古代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提出了“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的观点。我认为高等学校唯有不断在知与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才能凸显出自身的价值。

高速、重载是铁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界铁路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是实现客运高速化与货运重载化的国之重器,其结构可靠性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稳定质量、提升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

张樱:那些年,引领我不断成长的教务人

北京交通大学

3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在教务处工作了21年,历经4任主管教学副校长、7任教务处长,成为一名资深的老教务。21年的教务生涯是我与交大最深的渊源,也在我内心结下了深深的教务情结。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最难忘的,就是那些曾经在教学管理岗位上无私奉献、引领我不断成长的前辈们。

......

这些老教务的传统和作风,在一代一代教务人中不断传承接力,发扬光大,凝结成教务人的特质,闪耀在每一位教务人身上。早晨八点之时,教务人一定已经在岗;夜幕降临之后,一定还有教务人的办公室灯火闪亮。

一代代的教务人,就是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书写着自己的无悔人生。交大的校史上或许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岁月的流逝也终将会令他们渐渐不为后人所知,但交大本科教学发展的历史中,抹不去他们辛勤耕耘留下的坚实足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可亲可敬的前辈们以他们身先士卒的示范引领我完成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到成熟干练的管理工作者的蜕变,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教会我如何用心做事,更让我领悟了应该如何做人。他们帮助我理清自己的内心诉求,安心做好自己,坚守初心。他们教会我辩证看待事物,不去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专心做自己的事。他们帮助我完成内心的成长,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去抱怨悲叹,而是接纳感恩这些磨砺使我内心更加强大平和。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引领我不断成长的教务人。

马庆龙:在最美好的年华走进交大

北京交通大学

......

虽然来到交大以后才知道《录取通知书》里说的报到地点南门小树林其实只有几棵树,地图里看似宽敞的校园其实一点也不大,网站里的那些美景照片其实很多都是站在同一个位置转圈拍的,但这些依然无法阻挡我对这里的喜爱。九教西侧院子里的大松树埋下了我对电信学院最初的记忆,图书馆别致的造型和门前的茅以升像在我的脑海中描绘了大学校园美好的图画,芳华园里盛开的鲜花和草坪特有的芳香为我留下了沁入心脾的气息,12号宿舍楼里8人一间的宿舍打下了我集体生活的第一枚烙印,一食堂一块八毛钱一碗的牛肉拉面成了我在大学里最爱的美食,长达一年的军训散训为我刻下了交大独有的印迹。在八教后面的交通运输设备馆里,我看到了梦想中的火车沙盘模型,曾竖立于运输设备馆院子里的SS9机车驾驶室让我久久不愿离去;在专业课的课堂上终于搞清楚了自己以前那些电路小作品的工作原理,在电路实验室里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拿起电烙铁制作自己喜爱的小电路,而不必像上中学时那样在家偷偷摸摸“不务正业”;在专业实习的机房第一次看到电话交换机的真容,在山海关机务段实习时得以钻进当时跑得最快的DF11机车驾驶室里一睹为快。我想,这就是我曾向往的那个大学的样子。

......

两位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为我诠释了何为理想信念,何为道德情操,何为扎实学识,何为仁爱之心,他们是我一生的榜样。

受当中学老师的爸爸的影响,我曾从小立志长大坚决不当老师,然而研究生毕业前,在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几位领导和老师的动员以及喜欢的实验室的诱惑下,我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学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决定到最终真正留校工作的几个月对我来说仿佛梦幻一般,内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感到茫然和不安,似乎不太清楚留在学校当一名老师对自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否胜任这项工作。直到入职几个月后的一天,学院领导找到我希望我担任本科新生班主任工作,杜老师对我说:“从今往后你就要开始教书育人了”,这时我才如梦方醒,倍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那是2007年的盛夏,学校召开新生班主任聘任大会,运输学院一位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老师为我们作报告传授班主任工作经验,谈振辉校长亲自为我们每一位新就职的班主任颁发聘书。在那次的大会上谈校长对我们说:“当老师首先要有‘德’,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生看不起你;还要有‘才’,没有扎实的学识学生不会服你。”自那时起,这段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中,时刻警醒着自己。

留校工作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自己心爱的实验室从事电工电子理论与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管理工作,2012年我主动给学校打报告申请把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由教师岗位调整到了实验技术岗位,因为我坚信只有身处哪个岗位才能真正做好哪个岗位的工作。随着年龄和工作经历的增长,我在不知不觉间由形式到内心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工作后,也愈发对教师这一职业感到敬畏。医生医病,一言之虚可致人一时的病痛;教师育人,一言之虚可毁人一世的幸福。教育,为了人的幸福。

我很幸运,在最美好的年华里进入了自己向往的学校,学习了自己心仪的专业,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从事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希望自己也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亲手把这份幸运传递给更多的人。

王雪松:我的交大情缘

北京交通大学

1984年我参加高考,爸爸昔日的学生、当时在交大工作的薛宝田老师建议我报考北方交大。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一个辽西小城来到了交大。刚进入大学校园时,我并没有多少兴奋,作为从小到大的学霸,高考分数本可以上清华的我,反而对学校有一份莫名的失望,感觉这并不是我理想中大学的模样。当时文革结束不过几年,百废待兴,学校可以说既缺大楼,又缺大师。全校专任教师838人,只有20位教授,副教授也只有133人。校园面积巴掌点儿大,建筑都是五十年代的红砖楼,其中最“雄伟”的建筑就是当时的电信系七号教学楼了,也不过只有四层高。由于教室不够用,二号宿舍楼后面两排临时搭建的板房,是我们上高等数学等主课和自习最常光顾的地方。当时年青懵懂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不起眼的红果园将成为我终生挚爱的家园。

......

我爱交大,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更爱着那些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一份贡献的交大人,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营造一个有温度的交大,让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们有一个休憩的港湾。当毕业晚会上教职工合唱团为孩子们送去深情的祝福,当运动场上老师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当老师们在文学讲座中品鉴古诗词的美好,当老师们开心地临摹出了第一幅世界名画、写出了可以乱真的书法作品,当生日会上老师们分享着自己的感动,这个洒满阳光、翰墨飘香、弦歌不断的红果园就是我心目中大学应该有的模样啊!

卢云涛:月季、紫藤与白衣

北京交通大学

......

当2019年平稳度过,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校医院站在了校园防控的第一线。新冠肺炎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全新的病毒,一切都是未知。但传染病防控的科学规律让我们迅速制定了防控目标,作为健康守门人,必须维护校园安全!第一,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诊。第二,维持日常业务运行。第三,医务人员零感染。在学校和医院领导的带领下,正在假期当中的校医院全体员工即刻动员,搭建梯队、排好班次,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了防控队伍并投入战斗。我负责全院排班,每位医务人员都毫无条件、听从指挥、统一行动。

2021年春节过后的年初四,红果园酒店的返校师生健康监测点投入运行,医务人员24小时接待返京人员并进行健康监测,共监测了1092名返校师生。为了保证环境通风,登记的场所就设在酒店大堂门口,寒风透过大门吹进来,即使在隔离衣或防护服里面穿很厚的棉衣,仍然会感到冬天的寒冷。初五的时候,孔令伟院长还在家中包了饺子送到红果园,为大家带去温暖。

校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坚守,在预检分诊、医疗救治、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环境消杀指导、信息通报、后勤保障岗位上,每处都可以看到步履匆匆、穿着白衣的坚定身影。交大医院成为首都高校较早感知和预判疫情的高校卫生机构,我也通过网络会议在3月份做了“高校医院COVID-19防控”的工作汇报。

今年2月下旬,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启动,校医院需要负责承担疫苗接种点设计和疫苗注射任务。大家多次奔波往返在校医院和东校区之间的交大东路上并不觉得辛苦,步行期间的聊天甚至成了一种放松。每天数千针的疫苗,结束后的核对是最后一关。有一次,因为一位同学个人的原因,数据上出现了一支疫苗的误差,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真实情况。丁金凤副书记带着我和其他几位同事,把二十几个医疗垃圾袋全部重新打开,蹲在地上,用了两个小时逐一核实几千只疫苗包装空盒上的数字。直到真相大白,大家眉头舒展、开心开怀,一天的辛劳也烟消云散。整个疫苗接种过程中,教工、学生、留学生近5万剂次的注射,无一差错。

每天发生在校医院的抗疫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回顾起这些故事、这些情节,我总是为在关键时刻老师们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感动,为他们以大局为重、以师生的健康安危为重、以学校的医疗安全为重的情怀感动。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这份情怀,做好健康守护人、筑牢校园安全线,护师生居民平安,成为校医院必胜的信心和信念!

春天来了,习习和风吹起了白衣天使们的衣袂。阳光下,小花园的月季花和紫藤正在花期。这美好的景象会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陈伶:我与交大的故事

北京交通大学

儿时,我便与“交通”二字结缘。那时帮身为巡道工的爸爸拔铁道路基上的杂草,站在枕木上,望着铁轨一路沿伸至远方,夕阳西下,晚霞如火,那一刻永远定格为脑海里的一幅画。

......

1998年,我留校工作,角色转换,我成为了一名教师。

最开始学生几乎与自己同龄,到现在学生跟自己的孩子般大小,被他们青春洋溢的脸庞感染,我感觉自己从未老去。当学生将他的心事说与你听时,那种被信任的感觉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

在这里,我也收获了爱情。毕业那年,在思源楼教室里因一本字典与他结缘,从此牵手相伴,并在交大南门安家落户。每当校园内的玉兰绽放,我就会知道我心爱的女儿生日到了。

转眼二十多年,作为工作生活在红果园的交大人,无时不感念这里的日日月月,一草一木都绵延深情,点点滴滴,深深烙印在记忆中,成为自己与交大的故事,忍不住时时翻看。我是同事口中的“伶儿”,我的青春、我的爱情、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故事、我的情怀,都在这里,我对母校的爱如此深沉纯朴。我身边的每个交大人都那么的朴实,承载着交大精神与传统,不断奔赴,不断追求,时刻都能感受到他们平凡中的温暖与力量。

此刻,我站在思源广场,满眼嫩绿的草地,生机勃勃,远处是无尽的绿树、蓝天和阳光。

高永峰:我的交大故事

北京交通大学

2001年7月13日,刚刚入职报到的我负责组织学生在天佑会堂观看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时,全场沸腾。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期举行,我也有幸成为了583名交通志愿者的带队老师。交通志愿者是最后一批招募的赛会志愿者,主要工作是在媒体班车上提供服务。由于时差原因,各国的媒体报道时间不同,需要全天候提供班车服务。我们的志愿者随车穿梭在媒体中心、各大场馆、机场和驻地之间,24小时不间断服务。交通志愿者们非常辛苦,他们在5月份开始上岗,一直到10月份结束,是最早上岗最晚结束工作的一批志愿者。有些学生一两个月都是黑白颠倒,昼伏夜出。那时,我的宝宝刚刚一岁,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我把手机调成振动,每天晚上枕在耳边,随时准备解决各种突发问题。虽然辛苦,但是能亲自参与家门口的奥运盛事,真是又骄傲又自豪。

工作期间,我参加了两次国庆群众游行活动,这也是我非常荣耀的事。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我担任交通运输成就彩车的副车长,作为六十多辆彩车中唯一的女车长,还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跟踪报道。2019年,建国70周年大庆,我和三千多名学生一起作为科学发展方阵的成员做过了天安门。训练是辛苦的,作为学院总负责人,为了能和相差二十岁的学生步调一致,我一次训练都没落下,锻炼体力耐力,十一当天顺利从王府井走到了复兴门,又从西直门走回学校。国庆游行结束,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交通彩车仍在目,科学发展振臂呼。披星戴月不言弃,十年两度献祝福。祖国昌盛伟业筑,民族复兴吾辈书。立德树人初心在,为国育才展鸿鹄。”

......

如今,交大走过125年的风雨,我也在交大工作了20年。从交大学生成长为交大老师,再作为老师培养更多的交大学生。交大的精神滋养着我,也浸润着我的学生,这就是传承吧。

康俊:我和我的玫瑰园——我与交大回忆偶拾

北京交通大学

时光飞逝,从大学毕业来到交大工作,先后在图书馆、人事处、校医院、直属机关党委四个部门工作,我感恩我遇到的每一位同事,在懵懂青年成长的路上,真诚帮助,一路呵护,教诲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相携走过25个春秋。

我与交大,就像爱着玫瑰的园丁和她的玫瑰园,玫瑰是手边的工作,是红果园里的师生,是每天的生活,因为爱,所以愿意培育、付出、呵护,让玫瑰园生机盎然;我与交大,绝不是“我和交大,不得不说的故事”,也超越了乍见之欢,是久处不厌、历久弥新的深沉情感。

有生之年,何其幸运,还能用踏实工作和努力付出,为交大师生服务,为交大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值交大将迎来125周年华诞之际,我在回忆的河流中,偶拾一些往事珍贝,作一个有仪式感的文字记录。

......

郝志如:我与交大的草木情缘

北京交通大学

作家三毛曾说,她想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而我想这还不够,如果有可能,我更愿做红果园的一棵树,与学子们朝夕相伴,虽然不能站成永恒,但会拼尽一棵树的力气去爱这片土地。

——题记

......

花草树木带给我无尽的精神愉悦和生命感悟,我意识到美丽的草木,动人的故事,都是可贵的交大文化,也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一定要把这些文化传播出去。

我先尝试给学生们开讲座,首先联系了电气学院。我精心准备了PPT,跟学生们讲还有一门学问叫博物学,看似无用却有趣;理工科学生多了解一些人文的东西会有什么好处;热爱生活,从关注身边的小美好开始等等。挖空心思的动员之后,我给同学们讲了校园里植物以及故事,一堂课下来,虽然是中午,学生居然没有一人打瞌睡,还有些跟我的互动,这对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2019年春天,学校工会组织亲子游园活动,请我给小朋友们介绍校园里的植物。孩子们大的上小学,小的上幼儿园,有二三十个。我把孩子们带到校园,给他们讲“长翅膀的树”“怕痒的树”“结灯笼的树”,孩子们眼中闪着惊喜的光;我指着桃花问谁知道桃花的诗,小学生们踊跃抢答,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说上一句;在梧桐大道我说树很高,小朋友嘻嘻哈哈说这里叫“天使(屎)路”;在积秀园孩子们对比牡丹和芍药的不同,小姑娘们摆出各种姿势在牡丹花丛中拍照……“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李元胜的这句诗应景地出现在脑海里。

2020年的春天,明湖边的桃花开了,可是新冠疫情的笼罩下,校园里空荡荡的,在领导的支持下,我申请了“后勤育人”企业号微信平台,开设了“勤勤说植物”专栏。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文字,把校园美景展现给不能返校的学生们,也通过植物讲述交大百年的历史故事,樱花、垂柳、海棠、丁香,甚至同学们心心念念的的明湖鸭都成了故事中的主角,希望我的推送能减轻对疫情的焦虑、释放工作或学业的压力,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给心灵以片刻的休息……如今“勤勤说植物”已经持续做了二十几期,获得了许多鼓励。

后来,我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了校园游览的路线,陆续给一些老师和同学们做了现场讲解,还参加了学生社团的直播节目,我的课件也逐渐成熟了。最近正筹划着培养一批校园植物文化的讲解员,跟档案馆合作拍摄一部《树说交大》宣传片,通过多种途径,把交大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

从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一天天看着它发芽、抽叶、长大、开花,这个过程中,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手握泥土、触摸大地,关心一株花草的生命,怀着和善之心与万物交互,以谦卑之心审视世界,表面是种下一株花的简单劳作,最终会塑造一个人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

有了这次播种郁金香的成功尝试,我又组织了牡丹游园会的活动。青春的脸庞与娇艳的牡丹相映,积秀园里成为人间胜景。接着,制定了系列活动计划:郁金香文化节、牡丹游园会、送你一朵毕业花、桂花诗会、银杏欢乐颂、校园果实回馈、踏雪寻梅,以及参与各类播种、剪草、收落叶……让学生们体验美的感受,参与美的创造,在内心埋下美的种子。

草木有本心,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之美融合人文之美,构成了美丽的红果园。她不仅是我们的校园,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发现美,感悟美,优美环境、交大精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这里,我们呵护美,实践美,做创造美的园丁,做传播美的使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为草木代言、与草木共舞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实现“树木”与“树人”的统一。让我们共同去播撒爱与美的种子,将学子们的成长路途点缀得绿树成荫、花香弥漫。

周俞波:校园里的老槐树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校园科学会堂西北侧的老槐树,据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枝枝蔓蔓地遮掩了篮球场那么大的一块绿地。树下小坐,鸟鸣蝶舞,花香草青,初夏的阳光穿过叶间,斑斑点点地洒在身上,似曾相识的感觉总爱牵着你去怀旧去回忆,重温那曾经的岁月。

1997年的5月底,我终于办好了入职的相关手续,在校园里很兴奋地走了一大圈,有些疲惫,就在老槐树下的木头长凳上躺下了,枕着背包,报纸覆面,踏踏实实地睡了一觉。记不得做了什么梦,但醒来时确乎明白了此生将与交大同舟共济荣辱与共了。

.......

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岁月的交替还积淀了不少难以忘怀的片段。我还记得1998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跟随着我校学生队伍到美国大使馆前示威,吼出我们强烈愤怒的迸发时刻。我还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防控,捐款献血各尽其能,当嘉园学生公寓解除隔离时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我还记得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难者默哀时那被泪水打湿了的地面,校园里凄厉的鸣笛和肃穆的人群,举国同悲的伤痛镌刻在每个交大人的脸上和心里。我还记得我担任班主任时在泪光中送别的学生们,如今他们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在各自的舞台上绽放各自的光华,这青春的交大时光,蕴藏着我与他们多少的希望和梦想……当然,我还记得许多许多成功欢庆的时刻,但快乐总是转瞬即逝,唯有坎坷与磨难使人清醒,无惧风雨,砥砺前行!

......

岁月如梭,岁月如歌,老槐树静观人来人往月升日落,交大的历史和我们的足迹都刻在它的年轮里,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品味和传唱。单身宿舍还在,兄弟们也都好,曾经的同事们有退休的有转岗的有辉煌的有平淡的……生活还在继续,工作继续前行,我们追逐着交大的梦想,也追逐着个人的希望。

偶尔在大槐树下稍息匆忙的脚步,梳理一下纷乱的思绪,仿佛湖面上梳理羽毛的禽鸟,在感悟生活的同时,感慨一下时光的流逝,在物质的世界里找回自己的初心,于己于今后都不失为快乐和有意义的事。

周春月:我与交大图书馆的三十年情缘

北京交通大学

三十年前的那个秋天,十七岁的我独自一人从遥远的东北来到了红果园。刚刚摆脱高中时期重压下的题海生活,我就似一匹思想脱缰的野马,在校园中找寻图书馆的所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地方上少有图书馆这样高大上的场所,即便是父母所在的国营大厂,也不过是配备了一些与生产有关的资料室。每每光顾城市中心的新华书店,也不过翻看一些与高考有关的参考书,那些被家长们视为闲书的小说、散文、传记是连翻都没时间翻的。同学间私下里偷偷传阅的不过是些提不起兴趣的三毛、琼瑶、席慕容。

初入大学,眼前突然就出现了数不清的书架,那些渴望已久的演义小说、传记文学、民国记事、伤痕文学,直接撞到眼帘,就仿佛沙漠里苦熬已久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汪清水,让人毫不犹豫地一头扎下去。在那个没有计算机和软件的时代,借书是全凭手工检索书目卡片的。开架图书馆的原址在如今的二号宿舍楼门口的一排教室里,每人只有一张文学类书籍的粉色借阅卡和四张专业书籍的白卡。物以稀为贵,那仅有的一张粉色卡自然就是我手里的宝贝,每每总要郑重其事拿出来换那本千挑万选的文学书。那时的专业书籍借阅并没有开放,书库设在思源楼位置的原主楼二层。选书是靠翻阅目录室里排排抽屉里中的书目卡,在借书单上填好书号和姓名,然后由图书馆借阅处的老师把单子放在一个挂在铁丝上的竹篮子里,挥手一拍,竹篮子便直奔内书库而去。不多功夫,装着专业书的篮子就从书库被拍了回来,过程相当有趣。可惜在当时一直无缘进到内书库,只知道那道门里会源源不断送出各色书籍。

大学毕业前夕,明湖边上的新图书馆落成了,宽敞明亮且区域分明。专业书、文学书、英语书、报刊、杂志、论文全部都摆在了眼前。我这样的书虫竟拉着全班的同学和图书馆建立了联谊关系,一边帮助馆员整理书籍,一边也学会了图书编目常识,顺便也摸清了每个书架区域。从此可以尽情探知张爱玲的民国女性、王小波的特立独行、路遥的平凡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一起祭奠旷世爱情,与《风流才女石评梅》一起执着于柏拉图,从《尘埃落定》中认识西南边陲最后的没落贵族……

2000年,学校合并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东校区分馆。或许是考虑到东校区居住着大一的学生,分馆的书籍偏重于人文和英语类。相比于主校区明湖边上大气张扬的主馆,东校区的分馆偏安一隅,宁静里透着浓浓的小资风。尤其是那处小小的报刊杂志厅,集中了《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读者》、《时尚》、《海外文摘》等曾经名噪一时的杂志。网络媒体的出现让传统纸媒快没了生存空间,然而,网媒实在太过浮躁,东一句西一句的碎片新闻,写手们亦真亦假的故事,漫天飞舞的谣言,今天发帖明天就反转。相比之下,白纸黑字的纸媒却会让所有的撰稿人不得不守住内心最后的底线。几年后,我的家搬到了离东校区一步之遥的小区,在那些忙里偷闲的周末,总喜欢躲到东校区的这处小厅,随手翻翻那些钟爱的杂志,也期望纸媒能够再多飞几年。

博士毕业前,女儿尚在襁褓中,家里实在没有一个安静的场所。论文成稿的那一个多月,我每晚到图书馆自习室去占边座,经历了紧张焦虑、绞尽脑汁、愁苦郁闷,各种情绪交织中数次几近放弃。每每环视周围那一张张青春努力的面孔,一排排散发墨香气息的书架,不免感叹环境如此美好,机会放手即逝,如此每天鼓励自己一点点。博士答辩结束那天,我站在图书馆的门口,酸甜苦辣的味道纠缠在一起,亲亲怀中女儿稚嫩的小脸儿,喃喃细语:“这就是每晚你看不到妈妈时,妈妈努力拼搏的地方,希望将来你也会爱上读书、爱上这里!”。

我们身处一个极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也在信息科技的发展中不断改变着服务方式。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取代了厚厚的蓝壳本的过刊,查阅学位论文也不再需要穿梭在书架间上下翻找,不断更新的外文检索库只需要动动手指就把全世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推送到眼前,前一秒输入了关键词,后一秒上百篇论文已经等待你去综述。回想十几年前,为着科研项目需要的一篇参考文献,拐着弯儿求到地质大学的教授帮忙查找复印,而今不管是电子资源还是馆际互借,全都不是事儿。

信息爆炸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加速了生活工作的节奏,在行色匆匆、年复一年的飞奔中,我们时常感叹时间都去了哪儿。一分钟越来越长,一年却越来越短,白发越来越多,头发却越来越少,只有墨香依旧的图书馆,在似水流年中静静伫立在喧闹的红果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让三十年繁忙紧张的岁月变得意义深重。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古老的繁琐,体会过现代的高效,时光积累起来的除了知识、经验、白发,还有浓浓的深情。红果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图书馆的一厅一座、一架一书,会陪伴我继续走过岁月静好的三十年、四十年……

刘越:学报情缘——我与《学报》(社科版)

北京交通大学

时光荏苒,到《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已经19年!驻足回忘,19年来,我与《学报》(社科版)共同成长,经历了创刊、发展,也见证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壮大。

感谢从科技处到社科处各任领导对《学报》(社科版)的支持和帮助!2002年6月,《学报》(社科版)编辑部自成立到2013年12月,一直挂靠于科技处,创刊之初,主管副处长兼任编辑部主任,不仅指导了编辑部的创立和运行,还积极与校领导沟通,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之后,科技处各任领导,从人员到设备等多方面都给予编辑部很多支持和帮助。随着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壮大,2014年1月,学校成立人文社科处,随之,《学报》(社科版)挂靠于社科处。社科处领导也非常重视学报发展,积极支持学报建立好稿优酬制度,为邀约名家撰稿创造条件,并尽力帮助学报约稿等,对学报给予多方支持。

感谢对学报鼎力支持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且对学报给予真诚的支持和热情的帮助,十几年来学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令人难以忘怀!徐寿波院士、张秋生教授对稿件质量严格把关,扶助学报走过了最初的懵懂阶段;赵启兰教授担任副主编,用心约稿、安排审稿,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作为二次转载期刊顾问和学报副主编的双重身份,默默地、尽其所能地助力学报提高层次、扩大影响;荣朝和、赵坚、林晓言教授,多年来始终热情支持学报发展,不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到学报刊发,并担任审稿专家;刘伊生、欧国立教授十几年如一日,对审读的每篇稿件都高度负责……他们的为人为学激励着我,影响着我。

学报给了我一个瞭望世界的窗口,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我在工作中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收获了真情、友情。感谢支持帮助我的所有朋友和伙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珍惜所有,感恩相遇,继续前行。

《学报》(社科版)会越办越好!

焦杨淇:红果园之爱

北京交通大学

你从遥远的清府铁路传习所走来,从此千年屋脊欢声笑,大漠峭壁巨龙飞,巍巍群峰攀云天,茫茫雪域耀日月。你向蔚蓝的大海眺望,从此蓝色天堑变通途,粤海铁路济沧海,空中桥梁连万家,立德树人美誉高。你用激情拥抱神州大地,从此千家万户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

你历经沧桑百折不挠,重塑教学,返平复校;你有海洋的胸襟,黄土地的厚重,你用知行彰显了交大的精髓;你激流勇进,潜心科研,迎来发展的春天。重整旗鼓,改革创新,争当一流。

你的合并组建之时,亦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期,中国革命的面貌在这一刻焕然一新,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转眼间100年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英才中,不乏有你培育的杰出将领。

你用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让我们的梦想在这里酝酿,让我们的青春在这里放飞,让浩瀚的知识在这里播撒。你是绿荫环绕的万花园,你是科学传递的海洋,你是求学的最佳场所,你是学者的精神家园,你也是强国复兴的源泉。饮水思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流远万里必有其源。每一个奋战在轨道交通一线的能工巧匠都曾吸吮过你的乳汁。

你用创新与奉献,让平行的轨道承载惠及世界的梦想;你用汗水和智慧,为一节节列车铺就了在陆地穿梭的跑道。为了光荣与梦想,你开创了客运火车穿越“世界屋脊”的历史,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翻开中国铁路建设的百年史册,有你为中华民族工业点亮的无数轨道坐标。

带着粉色的梦,我走进了你的心房,与你相约,相约我的梦,我的诗,我的歌。翠竹之秀丽,青松之壮美,杨柳之潇洒,兰草之温柔忘却了往日的桀骜不驯和自鸣得意,湖畔边执著的我拥浪逐潮,心旷神怡。在我青色的季节梦里,捧着纯如白纸的生命,用大学早就为我准备好的七彩颜料,勾勒我的人生画卷。

我尽情地挥享着与交大温馨的约会,花朵遇到阳光就成为爱情,鸟语遇到花香也便成为爱情,群山错列,造就山泉,鸟儿已然归来,它在寻觅花朵的旅途上,渴望邂逅等待已久的情人。我与你紧紧相拥,不在花前月下,不在轰轰烈烈,而在这平淡而又充实的芳华园内谱写人生诗篇,汇聚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信念,精心打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梦。

与交大相约,在这块钟灵毓秀的田地上,我尽情汲取知识和营养,蓄积拼搏的力量,挥洒生命激情的汗水,将它们化作胸中燃烧的火焰。在这温馨的港湾中聆听人生的歌谣和诗篇,欣赏冰雪消融后的如水情怀。在这里,自己的无知与幼稚,自身的庸俗与偏狭,还有所有的善意和感悟都蕴藏在大学包容的凝眸中。从此,使我深深地懂得如何做一个学习、生活与事业的强者,也使得我深刻认识到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是一种坚强,一种拼搏,更是一种超脱的魅力。

曾几何时,青春在这里放飞,自由在这里奔放,真理在这里扎根。操场欢呼阵阵,凉亭书声朗朗,宿舍笑声灿灿,教室笔阵沙沙。春日百卉含英,秋季银杏如金。明湖诗意,碧波荡漾。世纪钟声,魂牵梦想。知行合一,百折不挠。芳华园内,求真务实。科学规划,精心培育。交通强国,复兴中华。

在这个夹杂着绚丽而又充满着激情与挑战的氛围中,在这满怀感激的求学路上,我不会沮丧,也不会昏醉。忘不了,困惑时,老师的那一句句谆谆教诲;忘不了,摔倒时,同学那一双双援助之手;也忘不了,失败时,老师那一个个鼓励的目光。大学教会了我坦坦荡荡地处世,踏踏实实地走路,告诫着我唯有生活的强者,才能从生命的苦果中酿出奋斗的美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青春行走在时间的河岸。初春已至,毕业前的钟声再一次回荡在我的心怀。感恩交大,感恩老师,感恩红果园之爱。大学于我,就好像长大后的童真,总潜伏在心底,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觅阳光,茁壮成长。

我与红果园有个约会,其期限是,永永远远!

《我与交大征文汇编》介绍:该书分为知行岁月、结缘交大、成长故事、难忘记忆、温暖力量、美丽四时、疫情时代七个部分,记录了教职工各自在教学、科研、服务岗位上的甘苦与喜悦、平凡和感动以及拼搏奋进的成长故事;同窗、同事和来自师长的美好情谊和温暖力量;社会服务的积极和真诚;对校园美丽四季的衷心赞美;抗疫工作中的壮烈和美好.......通过真挚感人的文字记录了当下北京交大人的工作和生活,共同表达心中对学校深深的爱恋。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点亮文末右下角“点赞”、“在看”留言区与大家分享你与交大的故事截至9月25日12:00留言点赞数前10名可获得

《我与交大征文汇编》一本

夏的热情仍在延续

秋的温柔悄然而至

小微团队期待着

兼怀热烈与细腻的你

希望与你览尽校园美景

同书风花雪月

希望与你历遍师友温情

共吟意气年华

希望与你共同进步

在每一篇推送中

见证你和小微团队的成长

更多详情请戳链接

《你与交大的故事,从点击这条推送开始!》

小微团队正在满心期待与你的相遇

快来填写报名表加入我们吧!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出品|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鸣谢 |校工会、每一位参与征文活动的师生

人物图片 | 张先睿

本期编辑 | 李诗萌 马郁洁

责任编辑 |龚家琦 秦岸荔

将故事写成我们!

一起为交大点亮520个在看

首页

热门艺考培训搜索

最新艺考培训文章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交通大学-将故事写成我们!这是我与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