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
造
大
集
最近几天你是否发现
大兴校区东南角空地上
出现了一个神秘低调的集市
几何造型的“山·寨”迷幻多变
状若小山的“丹岩”步移景异
错落搭叠的“胡同×魔方”引人遐想
这是什么奇幻之地?
走,一起去打卡体验一下吧!
9月25日上午,由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2021“营造大集”活动作品评选暨展览在我校大兴校区隆重开幕。该活动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重要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建筑学会科普专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7所在京高校的14支队伍现场搭建实物,以融创意设计与建造构筑于一体的作品参与角逐。
几何|游山
本次营造大集活动以“几何|游山”为题目,面向北京地区高校建筑学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邀请各校的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建筑师组队联合指导。自5月29日启动以来,14组参赛队伍经过任务书解题、交流研讨、制定方案、现场踏勘、实景搭建等环节,于北京国际设计周前夕建造完成。
营造大集展览开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越,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斯,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爱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在京7所高校建筑学院负责人和参赛师生参加了活动,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致辞
李存东在致辞中表示,“营造大集”活动具突破性、挑战性和真实性,对于促进北京首都文化建设和在京高校建筑类专业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致辞
张大玉代表学校向来自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国际设计周、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在京7所高校的领导、师生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谈到,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首位,依托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营造大集既是科普活动,也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建造创新实践活动。
经过专家现场评选、打分交流之后,本次营造大集获奖名单正式出炉。
营造大集颁奖仪式
评审专家为获奖团队颁奖并合影
徐斯、胡越分别对作品进行点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我校建筑学院院长张杰教授作活动总结并宣布开幕式圆满结束。
各高校领导及师生合影留念
这些具有神仙颜值和巧妙创意的
营造之物到底什么样?
跟随镜头一起来大饱眼福吧!
北京建筑大学
重峦觅境
“重峦觅境”这一艺术元素出自经典水墨中国画《江山万里图》,重峦意在造就交错的山形,觅境则指的是一种曲折的移步换景路线。作品以“几何”之形,表“游山”之境,构建山形多重,引人陷入秘境,体验丰富的游山过程。
作品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在多重维度上体现了极具特色的三重山势:
自平面观之,运用黄金切割圆手法,使圆之间交互相融,形成和谐之美;再从立面上细考,通过对边线的提拉,在木条的高低起伏下形成与小山形呼应的交错山势;而紧紧依附在木条上的PC板,保证稳定性前提下,于不同光线的映射之下形成迷幻多变的光影效果。
借助假山山洞这一特殊意象,作品使木条在不同曲度之下引“相遇、陪伴、独行”为线,穿“寻觅、对望、思迁”为针。
北方工业大学
竹界·万物生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溶洞,天上之宫阙也,团队以竹林为溶洞造景,将人与自然相交融,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整体看来,四个圆环环相扣。以竹做形,整个构造若隐若现,含蓄雅致。竹子生而有节,弯而不折,立根于碎石里,更是体现了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高洁品质。矗立的竹、散落的石、飘动的沙,置身其中,既品山林之美,又享游戏之乐。草编的鞋履,随风吱呀的竹条,更显得生机盎然。
走进“溶洞”,小径曲折,竹筒错落,颇有跋山涉水的险意,但旅客们甘之如饴。不仅仅是竹筒这一天然材料,还有碎石、沙砾等建筑废料,队员们彰显绿色发展理念,将天人合一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北京建筑大学
笼山络野
作品将游山的体验抽象成一条折线,以钢、布、木三者构成基本组合元素,用黑白两种简单而又明朗颜色勾勒出山体,如泼墨山水。无纺布给人一种柔软的包裹感,如山间晚风轻抚脸庞。
东西两侧,是完全不同的游山体验:东侧开敞视野开阔,西侧如山洞;中央区域汇合后,在不断转折的墙壁之间穿梭,人影晃动,来到相对隐蔽的取景区。
空间的变化带来了视野的转变,营造出了“游山”的起伏、藏露、回转等多重体验。你观山海,畅游原野之中,你也就成了别人的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景也。
中央美术学院
苍峰与碧落之间
作品意在描绘旅者于云雾中游山的状态和独特体验。主要使用的雾白色弹力网纱,通过几何形变,不仅在视觉上极好地渲染出云雾的效果,同时也模拟了山间自然生长的草木虫石带来的障碍感,营造了一个朦胧梦幻的探索感场景,能够让人体会到途中的探索、以及与山间万物的互动的乐趣。
在天光的照耀下,光影透过网纱相互交叠组合。观众游走于作品之中,能够于其中触发人在游山探索时的各种可能性——也许是在一个分叉犹豫下一步的线路,又或是面对一颗长势低矮的树木,弯腰、拨开树枝才能通过的感受——从而置身于一个纯粹的、真正如同“苍峰与碧落之间”的诗意化空间。
北京建筑大学
山·寨
作品由钢管、木板、腕扣等搭建而成。从外观看,构造物为长方体结构,形似山的轮廓;从内部尺度来看是适合人体居住的空间;附着其中的彩钢板、木梯、竹帘等都是以建筑废物制作而成。
整套模型科学安装了水线和电线,可收集雨水,进行自发电,并灌溉绿植,实现自循环。
作品内部以巧妙的设计构成三层台阶,拾阶而上,步移景异,视野豁然开朗,有登山远望之感。
“山”是构造物的姿态,“寨”是构造物的用途。几许动,几许静。招人靠近,引人攀登,供人闲坐,予人框景入画,使人相近相识。
“山·寨”,建造源于民间智慧,建造的正式与非正式之别,唯观法不同而已。正因为没有风格,“山·寨”可以被任意解读。
北京林业大学
丹岩
作品本身为红色,状若小山,故以赋名“丹岩”。小山轻盈而重重叠叠,如女子秀丽朱妍,故为“丹”;小山可触可入可依仗,坚韧顽固,此为“岩”。建成的“丹岩”,处处皆可感触,处处皆为景色。
团队选用了红色镂空垃圾桶为基本几何单元体,利用红色绑扎带,将锥体垃圾桶三个一小组、十个一大组进行绑扎,形成稳定的三角绑扎结构,仅用1天就完成搭建。期间,团队随时利用身体的不同体验方式来调整完善设计,利用单元的基础组合方式与变型组合方式来实现这些游览体验。如同古人营造假山一样,团队创造出一种确定与不确定性结合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最终呈现出镂空但不虚空,且内部别有洞天的艺术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
云间亭
团队以造价更为经济、更易更换的气球和网兜为主材质,将更多的资金放在几何控制和氛围营造上。几何是手段,通过圆环这样的几何元素,进行简洁地拼接与控制咬合,支撑与控制云朵的自由形态;通过400个气球弹性控制其中的圆环结构,同时形成随风轻摆的轻盈形态,在喷雾系统的配合之下,形成游山云朵的飘渺氛围。在使用了工地常见的安全网和运用服装设计软件打版的基础上,将云朵展平打版形成不同形状的八片,最终保证了飘渺的氛围在可控的情况下形成。
杜甫登临泰山有诗云,“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心灵。当夜幕降临,整个装置更显轻盈,朦胧的灯光营造出纯洁的诗般惬意。
北京建筑大学
胡同×魔方
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北京胡同的生活,根据当地居民实际需求,以优化胡同空间感为目的,利用建造公共空间,建造了一座多功能几何化的山体,使之成为城市居民得以小隐于山,在自然的环境中追求到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作品从山岳本身的形态入手,将其像素化、晶格化。最终将山岳多变的形态简化为一系列模块化并且具有相同模数的长条木箱,从下向上依次减少,错落有致的穿插方式使“山”的四个立面分别承担攀登、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功能。而“山”的内部也得益于错落搭叠的方式因而留有一些空间,使光线在木质材料上进行漫反射,营造独特的类似山洞的光影效果,吸引观者从各个方向对这个构筑物进行观察和互动。
北京建筑大学
暮云归丘
暮云,以白色的中空泡沫塑料管长短组合,形成一片片云层。丘,选择了白色PVC塑料管,采用2-1-2的层次设计,形成了层峦叠嶂,高低起伏的效果,在兼顾美感的同时,加强了对于结构几何形态上的考量。
走进装置中,两种材质的对比可以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泡沫软管的柔软与PVC的坚硬相辅相成。抬头仰望,间隙中还能窥见天空的颜色,或是晴空,或是晚霞。微风徐来,铁网与铁钩、泡沫管之间的碰撞带给人听觉的享受,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感。
作品突破固有观念,把在天上飘忽不定的云和远在天边的山带回了城市。此时此刻,都市的纷繁在这里褪色,环境回归最本质的状态。
清华大学
山丘图腾
作品将“游山”的感受外化为一种小型迷宫的空间布局。在模拟测试中对部分墙体进行了切割和变形,形成对“游山之人”的视线引导。高1.38米,外径3.12米,这样的体量消解了原始图腾的神秘意义,使装置所带来的对几何形体的感知与崇拜变得更加纯粹。
整体选用胶合板进行加工,其中镂空的设计,给予阳光通透的空间,光影交叠,风味耐品。作品状若迷宫,蜿蜒曲折,意境非常。在登上“顶峰”之时,本以为就此结束,等到其中的转盘转动时,着实令人大吃一惊。此转盘基于滑轨转动,但是相较于整体而言是个偏心圆,颇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北京建筑大学
山神庙
作品从时思寺大殿的柱网构成中汲取灵感,通过学习它的模数逻辑和视线通路,构建起了属于“山神庙”自己的模数关系与方格网路。一切的起点是初始的五行五列的50m×50m十字交叉网络。在相交之处生成柱网,再通过所匹配的行为切片重组空间大小,删去多余柱子——如此便形成了最原始的空间框架。
该组意在以重复抽象的最基础的平面几何,构建出“人之游于山”时的不同感受。斗拱从五踩、七踩到九踩,空间从一重到二重到三重。交通过道为一重,藻井为二重,反光亚克力与藻井共同组成三重空间感,小小空间,却蕴有万千变化。
反光平面如同水面,延申四周,步道如廊如桥,卧虹临水,景色优美。其中抚琴,和以风声,岂不善哉,不啻天上人间,实为妙构。
北京建筑大学
浮峦亭
浮峦亭是一场富有挑战的营造实验。
整体张拉的松木杆件组成几何峰谷,旨对连绵山峦的抽象与写意。悬停在空中的“山”,横看侧望,成岭成峰;此“山”又是漂浮的亭顶,观游停顿,身在山中。结构体系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由横纵交替的多折折架张拉成为整体,下部由十字交错的三角杆件组成锥体。主材是松木木方,辅材包括钢制节点、钢索、吊环螺母、登山扣、铁环、膨胀螺栓等金属构件及木板、塑料膜等装饰构件。
在实际搭建的过程中,同学们全程参与了从节点到整体体系的设计,加工,制作的全过程,并实时根据搭建情况进行方案设计的,更新和改进。最终的方案放弃了“悬浮空中的山峦”,将其落地,观者不仅能观山,更能近距离接触精巧的节点。从“遥望远山”变成“山中穿梭”,更加切合设计的主题。
北京工业大学
棱境
层峦叠嶂如山之棱,清溪蜿蜒似水之径。棱·镜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迷宫,纯白的钢架构成三棱几何体,勾勒出结构框架,仿佛自然的山林空间;半透明瓦楞板镶嵌其中,搭配窗台的设计,使内外联系的同时,又营造出隔绝的效果;日光照射下,内部核心位置的黄色阳光板若隐若现,引人探索。
作品构建的空间由一条主要流线贯穿,人们可以从装置一角线方向进入,从对角线另一侧而出,步入其中,观众可以体验侧向相对的座椅和小桌子,随之在黄色模块的吸引之下来到核心位置。转动黄色模块,可在装置内部体验或私密或开放的休息空间。座椅旁的窗台,可以让人们在坐下的同时欣赏窗外风景。
北京建筑大学
軕
作品名为:軕,拼音:shān ,是指旧时有篷、篷上覆盖席的一种轿子。一车一山,结构上与北京地区的双层公共汽车相仿,亦像一座玲珑之山。
在创作者看来,北京就像一座“隐山”。在主体结构的选材上,团队便刻意回避了建筑师喜闻乐见的常规材料。公车扶手每一天都被所有市民触碰、依靠。在维护材料的选取上,团队遵循着同样的思路。居民生活中常用的炫彩板、防护网都完美匹配公车杆件系统。装置的流线上,两条螺旋线循环往复,攀爬行为多种多样。
黄色扶手公交车在北京服役的21世纪初,公交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他们想把这份独特的交通回忆通过这份装置呈现和升华。该作品的零件全部由标准件组成,有着极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2021“营造大集”
几何|游山作品评选结果
+
一等奖(2项)
● 北京建筑大学 “山寨”
● 北京林业大学 “丹岩”
+
二等奖(4项)
●中央美术学院 “苍峰与碧落之间”
● 清华大学 “山丘图腾”
● 北京建筑大学 “山神庙”
● 北京建筑大学 “軕”
+
三等奖(8项)
●北京建筑大学 “重峦觅境”
● 北方工业大学 “竹界˙万物生”
● 北京建筑大学 “笼山络野”
● 北京交通大学 “云间亭”
● 北京建筑大学 “胡同×魔方”
● 北京建筑大学 “暮云归丘”
● 北京建筑大学 “浮峦亭”
● 北京工业大学 “棱境”
这么多好作品,你更喜欢哪一件呢?
评论区跟小编分享一下吧!
供稿|张琳 任敏 刘泳彤
张牧原丁瑞轩 傅正越
摄影|毕智凯 王哲珩王钰妍赵希汉
李一凡韩鸿哲 张奥钟佳芯
视频|各参赛队杨振 蔡依葵
翟钊杨 黄耀辉于淋西 李子熙
编辑|王博良
校对|李小虎
责编|王洋
审核|何立新李春青 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