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有一片泥土可以有我的印记,我陪它看繁花,陪它度四季,半生乡土,汔可小康。”7月30日,李锐香在收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在QQ空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于她而言,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她心中的白月光,是她高三拼尽全力想要到达的远方。
缘起:初识农大,一见倾心
重庆市八省联考之后,学校机房里的志愿填报推荐系统上跳出了“中国农业大学”这六个字——这是李锐香第一次知道农大。“第一次听见中国农业大学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很亲近,很厉害,我们学校历史类历年本校生都基本上考不上985,所以对985高校一直是奢想。”李锐香回忆起了对于农大的初印象。
李锐香的老家在河南农村,出于对家乡的情怀,李锐香对“农”这个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从初中开始就想到农村去,真正为基层做点什么。”因此,当她搜索到农村区域发展这个专业的时候,有一种“触电”一般的感觉,她谈到:“中农大‘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让我感觉这个学校的理念和我的梦想完全吻合,而发展专业涉及乡村经济、乡村管理的知识也是我愿意用尽一生去学习、研究的。”
李锐香的梦想与乡村和政治有关,她说:“我的情怀给了乡村,信仰给了政治。”从小背井离乡的生活让她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她对于家乡的思念从未因为时间和距离而断绝。而她对政治的信仰则是感性和理性的交织,感性是那些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是感动于共产党人的成长奋斗史,是触动于“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是心痛于中国贫困地区的状况;而理性则是一种责任,是“中国少年成就少年中国”的责任,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责任,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
“农大‘拯救’了我。”这句话听起来可能很夸张,但却是李锐香的肺腑之言。如果学习历史类学科,可能拥抱情怀,如果学习行政类学科,可能会实现信仰,但是只有中国农业大学,也只有发展专业才能给李锐香同时拥抱情怀和信仰的平台。
缘续:夜以继日,只为理想
对于李锐香来说,八省联考时考到全省1285名似乎已经花光了所有的运气,“我当时也是觉得自己是运气好才能考到这个分数,高考可能会很差的感觉。”尽管老师们对李锐香充满期待,但是她自己的内心却是忐忑不安,要保证能够稳稳上农大,还需要更好的成绩。
李锐香用“拼尽全力”来形容自己的高三生活:早上6点起床,凌晨12点半睡觉,周末多睡两个小时,午睡半个小时;天还没亮,她已经开始在空荡荡的教室大声背历史、政治、英语;早饭在路上草草解决,午饭是家长送到学校,边吃边做作业,晚饭随便吃点面包,也是边吃边做作业。整整一年的时间,她没碰过电视剧、电影,唯一的课外活动是通过看新闻来解压。高三更多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制定计划、立下誓言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但难在日复一日的坚持。
“现在想想都觉得当时自律到可怕。”李锐香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锐香的高考考到了重庆市文史类800多名,超过了她1000名的高考目标。“我一直在反思是什么在一直支撑我努力,可能就是能实现我乡土情怀和政治信仰的农大吧。”
缘聚:坚定初心,继续前行
李锐香坦言道,其实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些纠结和犹豫。父母一直在劝说李锐香读免费师范生,对于家境普通的她来讲,一份稳定、不愁前途的工作在父母眼里是最好的选择。她也认真思考过“理想和情怀究竟能不能当饭吃”的问题,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有选择梦想,而选择了其他的专业,就算到了三十岁、四十岁,我有了很不错的名和利,我会不会后悔?对我的性格来说答案是‘会’,只有自己坚持选择的路才会去拼搏,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不去试试是一定会后悔的!”
最终,李锐香还是选择了坚定自己最初的目标。她最终说服了父母,父母也尊重她的选择。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是7月30日下午3点,李锐香和父亲一起到小区楼下取来了快递。“还没拆封已经忍不住在笑了,”李锐香说,“录取通知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喜庆而朴素,就很符合农大的气质。”
大红色的录取通知书是一个结果,是前十八年努力换来的沉甸甸的果实,同时,也是一个开始,是崭新的人生篇章的开端。于未来,李锐香希望能在农大学习、学精专业知识,获得更成熟的思考,更有深度的见解,更开阔的眼界,以及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被问及“你希望四年后的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李锐香想了想,说她希望自己满腹诗书而贴近生活,思想开阔而行动落实,眼界高远而扎根乡土,贴近地面而向阳生长。
祝福她。
END
来源:“稼穑青年”微信公众号
文字 | 张黛眉
摄影 | 赵效北受访者供图
编辑 |庞丰睿星
责编 | 于哲 姜萍萍 孙泳琳 张黛眉 高云霄
欢迎投稿:zsb@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