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2021年第5期封面
封面作品:孙景波《东方欲晓――梦回西柏坡》(局部) 2021年 布面油彩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专题
本期《美术研究》有3篇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线上发布。
《万方职贡图》艺术传播效果三重探微
甘锋 宋芳斌
内容提要:“职贡图”是反映中国古代四夷前来朝贡的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创作手法。“职贡图”不仅昭示着艺术观念、创作技法的变迁,而且也是跨民族、跨文化艺术传播效果的有力佐证。从艺术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传)李公麟《万方职贡图》中两帧图像的分析表明:图像的“视觉性”和“图画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思想内涵可以揭示两宋绘画艺术传播之于不同阶层受众群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不同效果,从而把图像研究纳入到艺术传播学等交叉学科,进而拓展和深化图像学、传播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
甘峰 博士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东南大学中国艺展评价研究院院长
社会科学处副处长
宋芳斌 博士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李公麟 《万方职贡图》局部 浡泥国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李公麟 《万方职贡图》局部 三佛齐国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李公麟 《万方职贡图》局部 吐蕃国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李公麟 《万方职贡图》局部 女直国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李公麟 《龙眠山庄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18世纪日本长崎“来舶画人”费晴湖研究
施錡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的是18世纪日本长崎的湖州“来舶画人”费晴湖。首先考察了长崎清代来舶画人的历史背景和群体身份,第二对费晴湖的前辈族人费汉源的创作及评价做了讨论,第三对费晴湖的东渡等相关问题做了整理,第四则以费晴湖的米法山水为中心,讨论其创作与日本趣味之间的关联,以此勾勒以费晴湖为中心的来舶画人在日活动的历史面貌。
施錡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发给范继宗的信牌 文化 2年(1805)私人藏(玉名市历史博物馆寄存)
《费汉源山水画式》中的米氏山水
《建氏画苑》卷一中费汉源的山水图图版 大英博物馆藏
(清)王学浩 《梦游天姥图》卷 纸本墨笔 30×132.5cm 西泠印社藏
费汉源 《柳塘渔捞图》轴 绢本墨笔淡彩 1738 年 135×51.1cm 桥本末吉藏
费汉源 《山水图》轴 江户时期 纸本墨笔 137.7×59cm 黄君实藏
费汉源 《唐子游图》 18 世纪早期 纸本墨笔 127×20cm 东京高野斑山君藏
熊斐 《费晴湖先生之肖像》 藏地不详
费晴湖 《和靖观梅图》轴 江户时代 绢本水墨 109×30.3cm 黄君实藏
费晴湖 《米法山水图》轴 1796 年 纸本水墨 131.7×40.6cm 黄君实藏
费晴湖 《仿米友仁山水图》轴 1796 年 绢本淡彩 89×36.3cm 桥本末吉藏
费晴湖 《米法山水图》轴 1796 年 绢本淡彩 143.7×46.0cm 长崎市个人藏
初登场:维多利亚女王的中国肖像
刘晨
内容提要:大英博物馆现藏以中国媒材绘制的英女王维多利亚肖像一幅。本文从该画题跋入手,梳理了《南京条约》签订之时,作为英方代表团成员的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订制该幅画作赠送中国官吏的始末和原由。通过大量画作比对,作者锁定了较有可能作为该画原型的女王肖像。通过考查李氏所著出版于同一时间的《真实的中国人》一书中对于中国女性的描述和总结,作者认为该肖像在保留维多利亚外在特征的同时,也以中国品味为参照,体现出19世纪上半叶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与融合。同时,这一以艺术品为手段的沟通活动显然受到基督教传教活动的影响,是一次有效的艺术外交。
刘晨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助理教授
《英吉利女王维多利亚小照》 绢本 设色 71×43cm 大英博物馆
John Platt 绘,John Burnet 翻刻 《在皇家海军康华利号上签署南京条约》,出版于 1846 年 4 月 20 日 the Anne S.K. Brown Military Collection
《维多利亚女王纵马温莎皇家公园》, 据Joseph Bouvier 原画所制染色石版画 约出版于 1837 年 36.8×27.9cm 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 NPG D8150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维多利亚女王》 1842年 布面油彩 133.4×97.8cm RCIN 401413
Thomas Sully 《维多利亚女王》 布面油彩 143×113cm 伦敦 Wallace Collection
《 维 多 利 亚 ,我 们 的 希 望 我 们 的 女 王 !》 (局部) 约 1837 年 乐谱封面,石版画 大英博物馆 1922,0710.213
丁观鹏等 《职贡图》册之《英吉利国夷妇》 约 1751-1757 年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本期编辑丨孙文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