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新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7级瀚德法学实验班本科生,连续3年专业、综合成绩排名双第一;获国家级奖学金,连续3年获京师一等奖学金、竞赛一等奖学金,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连续3年获校级三好学生;连续2年参加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并获中国区一等奖;参加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商事诉讼暑期项目;主持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参加部级委托课题研究一项,参加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托课题研究一项;任法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支委,获评京师先锋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担任1年的志愿讲解员,获评“志愿者之星”;获党委学工部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获第19届法学院未来教师素质大赛(瀚德实验班)一等奖。
“要勇于突破你人生的边界。”
这句一度风靡长辈朋友圈的“至理名言”,如今正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青年人的社交平台上。从永远栖于幻想中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新知识学习”,大多数人关于突破的尝试止步于村口的老槐树下,然后回归到“偶尔热血,日常颓废”的鸡毛蒜皮中去。但是刘明新不是这样。他的“探索与突破”是长流的细水,在一点一滴的积蓄中穿过村庄,穿透峰峦,向远方的大海奔去。
大山之外,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世界:近四年以来,刘明新“法学瀚德西语班年级第一”的位置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除法学专业外,他还很好地掌握了英语和西班牙语;参加英国伦敦大学国际商事诉讼暑期项目时,他的考试成绩比许多欧洲学生更高;他加入北师大的“杰塞普”队伍,参加了有着“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之称的“杰塞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两次比赛中,北师大的队伍分别位列国内赛第4名和亚军,以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成绩获得华盛顿赛场的“入场券”。
他在自己涉及到的每个方面都做出了成绩。入党,他是年级第一批发展的党员,也是后来的“京师先锋党员”、2017级“京师先锋号党支部”的纪检委员;参加志愿活动,他在白鸽青协获评“志愿者之星”;社会实践上,在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的社会实践中,他表现突出,获一等奖;班内,他是“优秀学生干部”,是尽职尽责的班长和学委;校内,他连续3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
在很多同学眼中,刘明新根本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一起进入杰塞普队伍的队友在打完华盛顿决赛之后感慨道,自己不敢轻易说出“向他学习”这样的话,因为“他所做到的一切真的太难了”。的确,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刘明新就能从“努力跟上老队员思路”的新人蜕变为挑起“资料检索”大梁的杰塞普队长——作为队长,他不仅要参加评议和检索,还要为训练的时间、场地等后勤琐务忙前忙后。
杰塞普的指导老师看着他飞速进步,顺手送了他一个颇为形象的绰号——超人。这个后来总被提起的绰号,渐渐成了大家惯常引用的称呼。而最初不习惯“超人”这个称呼的时候,刘明新会腼腆地笑一笑,摆摆手,周身写满了“不敢当不敢当”。虽然他确实习惯像超人一样保持在前进的状态中,认同“水往低处流,而人应当往高处走”。但是,比起向外谈论自己过去的种种成绩,他更愿意把这些荣誉收敛起来,对自己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刘明新觉得,成绩不是骄傲张扬的理由,而是探索更广阔未知的可能。
一、行至海边,又见山
为了走到海边,有时要连夜再翻过一座山。
2020年的11月末,虽然刘明新已经可以卸下保研的担子,把“保送至清华大学国际法专业”写到自己的档案里,但紧接着迎接他的却并不是“成功上岸”的轻松写意,而是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位“保研党”依旧很忙:2021年的杰塞普比赛需要长线备战,11月28日的法考主观考试也得集中复习。那段时间,刘明新觉得事情多得有点应付不过来了,但他不愿意因为时间上的局促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改”还是“不改”的选择题出现在2020年12月9日,十佳终评前夕。在英东楼内的演播厅里,看他彩排展示的师兄用一句话,把在十佳评选这条山路上“攀登”了一个多月的刘明新又重新打了回山脚下。师兄一字一句地分析着稿子,然后对他说:“你这个稿子,问题很大。”
此时,距离第二天上午八点的正式评选,只剩下半天左右的时间,刘明新却面临着稿子重改的困境——而且不巧的是,当天晚上杰塞普队员们还要开一个评议会。事儿全赶到了一起,刘明新感到格外紧张。但既然已经知道存在问题,他也不愿意“求稳”而用原先写好背熟的那版稿子。“怎么办呢?既然问题这么多,就抓紧时间改吧。”他想。
这个“抓紧时间改”的决定,让他跑回后主楼开了四个小时的会,晚上22:30会议结束后他又立刻拿起东西去隔壁办公室通宵改稿,直至清晨6点结束。据刘明新后来回忆,12月10日上午,在一群候场的竞选者中,自己卧在候场教室的沙发里一边打着瞌睡一边强打精神,抓住属于20号“压轴”出场人最后的时间拼命背稿。他也不是没担心过“把一版没排练过的稿子背得磕磕绊绊”会对演讲效果造成什么影响。
刘明新在进行十佳大学生竞选
但他仍然不后悔“推翻重来”。虽说那一天压力指数随着“彩排——开会——通宵”而直线上升,可是能在上场之前找到内容的问题,并改出一版语辞更合适、重点更突出的稿子,他觉得还是值得的。已经走到终评,刘明新认为还是应该努力争取,他总觉得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好的机会,就没有不尽力把握的理由——学习也好,比赛也好,甚至一次再常规不过的志愿讲解,都是这样。
这是刘明新一直身体力行的“法则”。
二、一点一滴的日常
在一般情况下,刘明新并不会主动熬夜,也不习惯在最后时限内拼命赶工。相比较把事情堆在一起突击处理,他更倾向于细水长流,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
这种细水长流的态度体现在很多方面。
和很多享受夜晚放松时刻的“夜猫子”不同,刘明新非常喜欢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他曾描述过自己理想中“在校的一天”:在一个阳光充足而温度适宜的夏天,早上6:30起床,和同学一起去操场锻炼,吃一顿热乎乎的早饭,8:00之前赶去图书馆或去教室上课,中午午休一个小时,下了课有空余时间就去图书馆自习,然后转战教室,11:00之前回到宿舍,洗漱休息。
“不过很遗憾,在大学里面基本上没有太多机会能够实现这样的规划。”刘明新坦言,自己的工作、学习和讨论常常让他与“理想作息”无缘。即便如此,他还是会尽可能地坚持一个在同学普遍认为“极其自律,甚至有点不可思议”的生活学习方式。
他的自律给其他同学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象。同班的男生记得,刘明新在军训的时候,每晚要么在看书要么在写入党的思想汇报。当时也有人问他每天是否会学得非常疲惫想要放松休息,刘明新的回答则是——“我每天都睡觉啊”。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2018年,刘明新刚加入杰塞普不久的那段时间。那天刘明新和同届的队友作为新队员,在后主楼参加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疲惫的众人走出会议室。同届的队友正打算出去逛一会,却看见刘明新掏出了一份背诵资料。“背背东西换换脑子。”他在队友询问式的目光中说道。
当然,惊人的自律通常不是从快乐与享受中得来的。“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听起来固然很好,但要落实在行动上,却需要克服许多琐碎、无趣、痛苦、令人害怕的东西,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才能完成自我超越。
从高中到大学,刘明新逼着自己做了挺多不太想做的事情。按理来说,一个稳居班级第一的高中学生应该不会在学习上有什么烦恼,但在刘明新看来,在内心里和自己较劲的“少年学习之烦恼”从未消失。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他并不喜欢数学和物理这两门课,卷子上那几道有区分度的难题也常常拿不到分数。他单独找老师聊,专门去培训讲座听,最后听出一个结论:应该主动给自己配备一个“好题本”——题嘛,就得多找多做。刘明新虽然不喜欢这两个科目,心里也不喜欢这样做,但还是听了培训讲座的方法。他逼着自己时常“多做几个题目”。日积月累地,难且新奇的“好题”也塞满了几个本。
那些不太想做的“好题”和“想去更大平台”的追求一起,为他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搭建出一片空间。其实在高中的时候,刘明新并没有用太多时间去畅想“心之所向”。当时他和很多人一样,面对着学校里“号召大家学习往届优秀毕业生”之类的口号和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压力,一边用试卷衡量自身水平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一边感慨“熬到高考那一刻才能解放啊”。
高考终于过去,“解放了”的刘明新在大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宽松。然而,在这个几乎没有外力拘束的环境里,他依旧是那个习惯于奋力前行的“大神”。
刘明新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国际公法课时的情形。国际公法是研讨式教学,课上为了模拟国际组织开会的情形,每个同学面前都摆了一个桌签。“国家代表”们如果把桌签竖起来,就表示自己要发言了。刘明新一开始跟很多同学一样,不敢上台,怕自己讲得太浅或者干脆讲错,落得独自尴尬的地步。但他心里清楚,“隐身”并不能使自己更好地进步。“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即便是让大家笑,每节课也要发一次言。”他转变了思路,不再犹豫纠结要不要说的问题,只要老师说“这节课要发言的同学把桌签竖起来”,他就会和几个同学约好,先立起面前的桌签。
“这个桌签,实际上就是我面前的大山。现在,我把它立起来了,相当于是进到这个山里面去了。”以刘明新的视角来看,只要迈进了大山之中,压力就会转化为动力。想方设法迈出第一步之后,他自然会“半推半就”地努力走完剩下的路途。
三、慢慢走向广阔海洋
在“诗与远方”中,刘明新可能更喜欢“远方”。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人,而他的理想,则是“去往更丰富、更开阔的平台,探索未知,挑战自我”。
第一次走出熟悉的圈子是大一时参加伦敦大学的暑校。出发之前,刘明新给父母打电话,用兴奋的语气开玩笑说自己“第一次出国就是个远门”。兴奋归兴奋,在他心中,伦敦大学之行更多地偏向于游学尝试,杰塞普才是让他得以“冲破壁垒”的窗户。
从大一下学期报名杰塞普算起,如今,他也在这支队伍里走过三载春秋。2021年快到春节的那段时间,刘明新依旧在准备三四月份的杰塞普比赛——这将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北师大参加这项“法学奥林匹克竞赛”。与之前不同的是,作为老队员的刘明新将从初次参加时的“检索”方变为场上发言的庭辩人。
庭辩,意味着他要先反复钻研比赛材料,然后在模拟国际法庭上代表一方表达主张。这对于综合素质的考验比检索来得更大。训练规定,刘明新及队友需要在两到三天之内做好一次模拟庭辩的准备。他们分别代表国际法庭上的原告与被告阐述观点,然后互换身份,再次对峙。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高强度“锻炼”后,刘明新还会在“法官”的点评下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复盘和自我反思。
刘明新并没有强调自己备赛的过程是如何辛苦,但他确实越来越能感受到往届师兄师姐所获成绩背后的不易。优秀的师兄师姐们曾整理一份“关于杰塞普你不得不知道的100件事”,他一遍遍地读过那上百页的资料。现在,终于也轮到他自己带领师弟师妹入队。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了新队员眼中沉稳可靠的超人师兄。
队友手绘的“杰塞普感想” 图源:法学京师
后来回忆起自己到美国去参加杰塞普决赛的情形,刘明新想到自己看着国会山的樱花时的心情。站在成片成片的樱花旁边,他觉得人很渺小,而渺小所衬托出的广阔空间向他昭示着——“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索的”。
他在感言里面写道:“第一次看国会山盛开的樱花,第一次仰望林肯纪念堂,第一次参加dress ball(化妆舞会),第一次观摩Championship(冠军赛)……但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在团队协作中得到洗礼,第一次认识到一名卓越的法律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无论是杰塞普晚宴上把欧盟旗帜穿在身上的欧洲学生,还是让他切实体会了一把中巴友谊的巴基斯坦队伍,都是刘明新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故事。当然,比起这些,走出自己滞留的小圈子,去寻找“山的那边”时发现自己的差距与可能性,才是他最后希望看到的连天波浪。
四、永携好奇、真诚与善良
私下里,刘明新不太参与吃饭唱歌一类的社交活动。比起那些,他更愿意把自己丢进山野中或者自然博物馆里。
刘明新参加伦敦大学暑校期间摄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只要有时间,刘明新会像别人追剧一样每天定点追CCTV9和CCTV10。去年暑假,他每天下午五六点准时打开电视,板板正正地坐在沙发上等纪录片《人类起源》播出。看一遍不过瘾,又在手机上重新刷了一遍,后来“追剧”追到“上头”,还花了好大功夫检索出几年前的《自然传奇》。面对神秘的自然,刘明新又“怕得要死”又“特别想看”,有时入睡之前心里仍在发怵。
他喜欢把身边的亲友也拽进自然历史的奥妙中。“有时候会强行拉着他们,问他们奇形怪状的问题。”刘明新说。如果是在家的话,他偶尔会和父母开玩笑,指着电视上的一个远古生物,饶有介事地问他们见没见过。假如得到了“可能吧”的回答,他便笑道:“几十万年前的东西,要是现在还有,那还了得?”
家对于他而言是一个放松且愉快的环境。刘明新的老家在乡下,村子里的人大多熟悉而亲切。村子紧挨着一座山,去那里跑山或者挖马扎菜都是挺让他享受的“休闲项目”。初中的时候,他还和爷爷一起打过猪草,弄好了之后到后院里去喂家里养的一只猪。其实他自己也分不太清楚那些草都是什么,刘明新坦言,家里人让割什么样的就记一记,东锄一头西刨一下地做就是了——诚然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捣乱。
当然,如果是在学校,这份“捣乱”就只剩下了真诚友善的内核。国际经济法的老师留了阅读材料和听讲座的作业,两三天之后,刘明新就把条理清晰的笔记直接发到了班群。即便是参加世贸组织法课程的时候,老师没有要求,他也会把讲到的案子整理成六个PPT和三四份文档笔记,打包分享给师弟师妹。
他分享过的不只有学习资料,还有苹果和大樱桃。每当家人寄大樱桃来的时候,他顺手把一部分樱桃分给班里的男生,然后会带着另一部分到女生那里,再拜托一个姑娘,让她帮忙到寝室楼里分给大家。
总之,刘明新取完快递的结果,是班里每个人都吃到了一小把超级甜的大樱桃。而这些樱桃,展现着他冲出大山奔向海洋的同时,始终保有的那份真诚善意。
北师大校园里,优秀的年轻学子,凭着理想、凭着信念、凭着热爱、凭着执着,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平凡的生活如星辉熠熠闪亮。凡星灿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采访了2020年度宝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阳光体育之星等获奖同学,讲述身边榜样的故事。
-bnuweixin-
撰稿:魏禛智
排版:闻艺
责任编辑:黄小雨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 : 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