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热映档《我和我的父辈》
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
为历史坐标
以家国视角描写父辈们的奋斗历程
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
再现了几代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影片中塑造的四位父亲
是成千上万位父亲的代表
记忆中我们的父辈是什么样的呢?
是记忆中顶天立地的坚实臂膀
是为祖国奉献芳华的挺拔身影
是新时代奋进之路的中流砥柱
所谓子承父业、薪火相传
今天 重阳之日
北建大官微以
“我和我的父辈·祖国建设者”为主题
向广大全校师生、教职工征稿
让我们聆听父辈的动人故事
汲取接力前行的澎湃力量
在世代奋斗与传承之中
建设祖国 奉献青春
两代传承风雨无阻护古迹
父亲|倪吉昌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儿子|倪越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
可以说,我从性格到专业一直都深受父亲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挺复杂,我们既是父子,也是师生。1956年8月,父亲毕业后就留在学校工作,那时候还叫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没想到这一教就教了六十多年课。而我上大学考入了咱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前身),还记得大四那年父亲给我们上的课是《结构选型》。
倪吉昌与王旭东(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讨论敦煌130窟窟前遗址设计方案
毕业后,我也留校了,分配到设计院,父亲那时已经被返聘在设计院,于是我们之间有了第三层关系:同事。
父亲接触文化遗产其实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就开始和臧尔忠、张兆栩、温梓森等前辈们去华严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地调研。随着文物事业的发展,父亲也接触到更多的保护工程,慢慢地,父亲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赢得了行业内的尊重和认可。
倪吉昌与王世仁、宣祥鎏、徐萍芳、谢辰生等专家开会研究项目方案
小时候,父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要么在伏案写作,要不就趴在图板上画图。没想到长大后,我和父亲学的是同一个专业,又在一个单位工作,还从事了同一个行业——遗产保护,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文物保护工程,从北大红楼到天安门,从敦煌到故宫,从前门大街到胶海关旧址……过程中有辛酸,也有喜悦,有苦涩,也有幸福,正应了那句老话“上阵父子兵”!
倪越与苏伯民、付清远等专家参加敦煌130窟窟前遗址保护工程验收。
倪越与法海寺管理处陶君所长讨论文物研究成果
有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这些年的付出:
廿载耕耘,风雨无阻护古迹;
两代传承,土木有情保遗珍。
祝福祖国
祝愿祖国强大,祝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兴盛不衰,让所有人都能深刻感受文化自信带给我们的力量!
倪吉昌、倪越父子
绘图筑楼传承建筑师匠心
父亲|黄友邦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首任院长
儿子|黄鹏飞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
第四设计所负责人
我的父亲黄友邦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3年参加工作。他曾任职于纺织工业部系统,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唐山市多项建设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1978年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建筑工程系任教,他曾担任过学校设计室主任、设计所所长、设计院院长兼京精监理公司总工程师,1996年退休前,父亲荣获学校授予的“创业功勋奖”;
1993年夏天,黄友邦代表学校与伊利诺伊大学代表阿维拉签订合作协议
受家庭熏陶、学校环境影响以及父亲的引导,我和姐姐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均投身建筑设计行业,在各自的工作单位专注于各类项目设计,且取得了一些业绩。
我和姐姐黄雪梅都是一级注册建筑师。
她于1985年参加工作,就职于航天部七院(现名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友邦与黄雪梅父女合影
1994年,我追随着他们的足迹,也投身于建筑设计行列,成为了一名和父亲一样的建筑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父亲曾担任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首任院长,2017年,我也转入这里,能在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继续追逐梦想,我感觉特别荣幸。从千佛寺摩崖造像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程、宝丰陶瓷工艺博物馆及配套设施项目到京黄大剧院及游客中心项目,都凝结着我和同事们的付出。
一座又一座精美的建筑拔地而起,一处又一处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作为建筑师,能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增光添彩,为祖国的建筑行业添砖加瓦,我们一家都特别自豪!
1993年夏,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首任院长黄友邦陪同北京建工学院院长邵震豪、副院长胡昱调研设计研究院东莞设计部时,与设计部主要工作人员合影。
黄友邦工作照
祝福祖国
建设之心,生生不息。
百年之存,不敢须臾懈怠疏忽。
我辈当戮力同心,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华。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和谐进步,永续辉煌!
黄友邦、黄鹏飞父子
坚守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父亲|姜中光
我校教授、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
儿子|姜芃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
我的父亲姜中光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首批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自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前身)工作,曾任建筑系主任,先后从事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建筑工程技术、教学、规划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获优秀教学成果奖及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他主持了多个度假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地段保护和文物建筑修缮设计。
2011年 姜中光在中蒙边境现场调研阴山岩刻
早在2003年,父亲就开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文物保护规划)等先后获得省部级奖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近代公共建筑研究”被专家组评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受父亲影响,我也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工作,走上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路。我们的足迹从北方中蒙边境茫茫大漠,到南海之滨烈日炎炎的山地;从喧嚣的都市,到交通难抵的乡村、蛮荒无人的田野丛林。我们的工作范围从几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的遗址,到见证某个历史阶段文明发展的城址、村落、建筑、石窟寺、壁画、墓葬、遗迹等;从历经战火的红色革命遗址、重要历史人物故居,到见证共和国辉煌发展的工业遗产。
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总体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马坝人-石峡遗址环境风貌整治方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阴山岩画(刻)保护总体规划等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项。
2011年 姜芃在中蒙边境现场调研阴山岩刻
通过这些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祖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真正认识到每一处遗产都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和父亲一起工作,他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都深深影响着我。
保护文化遗产工作,不仅是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是传递文化自信的基石。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长跑中,需要世代传承,我能和父亲一起从事这项工作,握紧接力棒,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何尝不是人生的幸运!
2021年十一期间 姜芃在正阳书局查找资料
2016年 姜中光野外调查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
祝福祖国
血脉相连,家国平安!
姜中光、姜芃父子
让遥感事业接力棒代代相传
父亲|朱重光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女儿|朱凌
我校测绘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教师
一张摄于20多年前的老照片,见证了我和父亲事业发展的交集。那是1993年,江城武汉,我正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读大三,父亲赴武测参加博士生答辩,我和父亲在学校门口合影留念。父亲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这是我国遥感科学的顶尖研究机构,高考时我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均是受到他的耳濡目染的影响。
1997年杨振宁先生参观中科院遥感所
朱重光为其讲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父亲的黄金年代,他有幸主持和参与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科技攻关项目,那时我国的遥感事业处于起步和爬坡阶段,处理的是美国、法国的遥感影像,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自己的遥感资源卫星。
上世纪80年代 朱凌的父亲在机房工作
身旁的墙上展示了部分遥感影像处理的成果
时光荏苒,子承父业!本科毕业后,我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同在遥感研究领域遨游,我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和多部专著,也曾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十三五”期间,我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国产遥感卫星的典型要素提取”,处理的是我们国产的高分1号、2号影像。
朱凌参加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第23届大会
和父亲在研究机构不一样,我从教20多年,现在是学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负责人和系主任,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我已经先后培养了18位研究生和一批又一批的本科生,很多毕业生都成长为国家遥感领域的顶梁柱。
这些年,中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父亲和我,两代遥感人共同见证了祖国遥感事业从无到有、到强的过程,与有荣焉!
朱凌向图书馆捐赠专著
朱凌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做工程教育认证培训
朱凌2014年获得北建大第二届 “我爱我师--我心中的优秀教师”十佳之一
祝福祖国
祖国遥感事业的发展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一棒跑下去,代代相传,接续发展!
朱重光、朱凌父女
投身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事业
父亲|杨伯钢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我校1979级校友
女儿|杨梅子
我校建筑学院2014级本科生、在读博士生
我的父亲杨伯钢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79级学生。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奋战在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一线,致力于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科技研究和工程转化应用工作,在国内首创的大比例地形图动态更新技术,推广到全国50多个行业单位;研发的全国特大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应用;攻克多项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杨伯钢工作照
他还主持了亚运会、奥运会、冬残奥会场馆和北京新机场等数百项大型测绘工程,主持了北京市地下管线普查、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北京市不动产登记平台建设、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大型基础普查工作,为北京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博士后杰出英才等荣誉。
杨伯钢(前排右三)回到母校
与测绘学院学生座谈
今年4月 我校“杰出校友论坛”2021年第一讲启动
校友杨伯钢做专题报告
父亲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上,也出现在校史馆的展陈史料中。在父亲的熏陶下,我选择在北京建筑大学就读本科和博士,能和父亲成为校友,我特别自豪!
杨梅子在北建大本科毕业时身穿学位袍照片
我目前在学校学习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专业理论,期望着将来也能在城市更新、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大数据环境监测等领域有所建树,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祝福祖国
生吾炎黄,育我华夏。待之有为,必报中华!
杨伯钢、杨梅子父女
三尺讲台育桃李
父亲|孙泽厚
辽宁省庄河市第十初级中学教师
儿子|孙传芳
我校经管学院教师
我的父亲是家乡镇上的初中数学教师。儿时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天刚蒙蒙亮就骑着摩托车出发,月上柳梢头才会披星而归。每天晚上,父亲吃完晚饭后总是在桌子前写着什么,厚厚的一沓纸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那个时候,我并不理解我的父亲,父亲在我的眼里也仅仅是严厉、规矩的代表。
孙泽厚工作照
后来,我成为了父亲的学生。早自习眼里都是他在教室穿梭检查作业的身影,晚自习耳畔总能隐隐传来他低声为同学辅导的声音。三年的同行,不仅仅是看懂了他在黑板上一行行板书,更是看清了一位普通教师的初心与操守,明白了父亲视若珍宝的一柜子证书份量。
孙传芳(后排左二)带领学生参观展览
今年,我也有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学校的专职辅导员,我不仅仅要在思想引领上发挥作用,还要扎根班级、宿舍,及时为同学排忧解难,共同成长。两代教师,一份坚守,两代党员,一份真诚!
祝福祖国
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希望30年后我的家庭能够成为教育世家!
孙泽厚、孙传芳父子
“我和我的父辈·祖国的建设者”
主题征文
北京建筑大学办学114周年纪念活动即将来到,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之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广大师生、校友参与主题征文,分享父辈们的奋斗历程。
内容
在师生中发掘父子同为祖国建设者的故事,旨在展现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奉献祖国、建设国家的情怀。
(提示:此处的“建设者”,不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测量测绘、机械制造等领域,还可以涵盖教育、医疗、法律、艺术、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
素材
1、图片:父子合影、父亲工作照、孩子工作或学习照至少各1张(图片1M以上)
2、文字:400字以内。介绍父子/父女两辈人同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短小故事和感人细节,请注明父子/父女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并附上投稿人联系方式。
3、祝福语:一句话,向祖国表白。
投稿方式
党委宣传部邮箱:
xuanchuanbu@bucea.edu.cn
截止日期:2021年10月31日
重阳佳节
值此重阳佳节到来之际,谨向全校离退休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见证者,也是推动和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衷心祝愿全校离退休老师们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
祝愿全天下所有的老人吉祥安康、福寿绵长!!
分享你的北建大故事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和在留言区分享您和父辈一起成长,服务国家建设的故事,献出最诚挚的节日祝福!
留言点赞前十名,赠送北京建筑大学校园风光精美手绘明信片一套!
统筹|王洋 任敏 王博良
整理|王晓萱 陈天怡 赵然
刘泳彤 刘芳洲
编辑|王博良 田一博
责编|王洋
审核|魏楚元 黄尚荣 高蕾
跟小编一起分享
点亮“在看”、“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