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仅剩三个月,为了迎接这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事,从今天起,北京建筑大学官微开设“冬奥日记”专栏,邀请冬奥志愿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校友等讲述服务冬奥赛事的亲身经历和难忘故事。
上周,圆满完成国际测试赛志愿服务并结束隔离生活的31名志愿者已全部返校。在京城最美的秋日,他们参与了哪些志愿服务?经历了什么难忘的时刻?有什么独特的收获?专栏第一期,让我们聚焦这批志愿者,共读冬奥日记,共赴冰雪之约!
在首体见证冰上“速度与激情”
志愿档案
李孟
院系:机电学院
地点:首都体育馆
岗位:体育通行控制(短道速滑)
职责:运动员坐席通行控制、运动员与媒体区交界处通行控制
志愿宣言:光荣与责任同在!
李孟说:
起跑、滑行、超越、冲刺……焕然一新的首都体育馆内,中外运动员身穿“战袍”,脚踩冰刀,滑过光洁的冰面上,正在展开激烈拼杀!这是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现场,作为冬奥志愿者,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速度与激情”的精彩一幕。
这次比赛是北京冬奥会资格赛,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参加。
左右滑动查看
在首体馆,我和小伙伴们走上馆内体育领域通行控制岗位,承担整个场馆内部人员的活动区域通行控制任务,以保证整个赛事在闭环条件下顺利完成。从训练赛到正式赛,我一共服务了7天,志愿时长约70小时。
我的职责是运动员坐席的人员通行管理,200多名国内外运动员会经过我的岗位,去往坐席观看训练和比赛。
每天早上,我都会迎来运动员们一张张热烈真诚的笑脸。“Good morning!”“How are you?”“Did you sleep well?”他们肤色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但对中国却有着同样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会用不娴熟的英文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会问各种关于中国的问题,也会为我们提供的美味食物点赞。
最让我惊讶的是,很多外国运动员都会讲一两句简单的中文,比如“你好”“谢谢”“你叫什么?”偶尔,他们也会向我们学习一两句简单的中文,转头向队友炫耀。越来越多的国外运动员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感兴趣,这足以证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在短短四天的正式赛中,预赛、1/4赛、排名赛、半决赛、决赛,紧张的赛程对于运动员的体力与状态有着极大的考验。
在场内,我佩戴蓝牌,属于最核心的志愿者岗位之一,能直接看到赛场和比赛场景。从发令枪响到冲过终点,赛程紧张刺激,跌宕起伏,不到最后一刻,每一位运动员都全力以赴,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与渴望。
在现场,我也见证了中国队的团结与拼搏:在短道速滑1500米取得第一又判罚重赛的情况下,他们顶住压力重新来过;在5000米接力决赛中,运动员两次重重摔倒又立马起身奋起直追。最终,中国队斩获2枚金牌,还曾打破世界纪录,退场时,场馆内所有志愿者都自发为他们鼓掌。这样为国而拼的奥运健儿,怎能不爱?!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的幸运之年:七一当天,我有幸作为学生党员代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庆典,凝视国旗升起,聆听飞机轰鸣,亲身感受祖国的自信与强大。9月,我在北建大完成6年本硕学业,成为校园里一名博士新生;10月,我入选冬奥会志愿者,在首都体育馆开始志愿者之旅,短短7天的志愿时光将是我年度最光荣的经历。
距离冬奥会不足3个月,“双奥之城”将惊艳亮相,作为首都的年轻大学生,我将以最饱满的状态,投身志愿服务,展示北建大名片!
在最美冰面遇见“花样时刻”
志愿档案
金琳玉
院系:经管学院
地点:首都体育馆
岗位:体育通行控制(花样滑冰)
职责:运动员入口通行控制、浇冰车间通行控制
志愿宣言:全情投入,快乐志愿!
金琳玉说:
旋转、托举、跳跃,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美丽身姿出现在首体馆的最美冰面上,各国优秀选手齐聚首体馆,中国双人滑、冰舞夺冠……10月14日、15日,“相约北京”2021至2022赛季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在京上演,作为冬奥志愿者,我有幸遇见了这些优雅潇洒的美好瞬间。
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和志愿者同伴们提前3天就进入闭环管理状态,期间,我们在首体馆体验了破冰活动。有趣的团队填数字游戏让我体会到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尤其冬奥会这种国际性大型赛事,我们会对接国际滑联、冬奥组委、各国参赛队员、国际裁判等各类人员,仅凭一己之力无法高效沟通,发挥好团队协作性和志愿服务精神尤为重要。此外,分管通行控制领域的老师带我们参观了首体馆,介绍了志愿者能进入的区域和具体工作活动区域。
左右滑动查看
我所在的岗位是体育通行控制-花样滑冰,负责首体馆东门运动员入口和浇冰车两个点位的人员通行管控。这里是运动员和教练员进入场馆内的唯一通道,我在岗位上需要为参赛团队指引路线、把控各区域人员的通行范围。在每个比赛日早上向运动员打招呼,向经过的NTO技术官员们问候“吃了没”,这些有趣的交流给站岗增添了不少乐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在东门入口处需要提醒运动员戴口罩做好防护,有位中国队的花滑小哥哥每次经过都要用消毒液给他的行李箱全面消毒,然后笑着跟我说:“看我的防护到位吧!”
正式上岗的两天时间内,我和小伙伴们都互相加油打气,每天精神饱满地奔赴岗位。值班期间,我得以接触到来自韩国、日本、芬兰、俄罗斯等各国的运动选手和教练员,我的第一感受是——激动。当然,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任何时候,志愿服务都是第一位的。
本次公开赛中,第二个感受是累。我们负责2个点位的站岗,且实行3个人一组倒班制,每天8点到岗下午3点交岗,虽然每天正式上岗时间只有7小时,但需要每天6点半集合出发到首体馆进行岗前准备;并且每天只要踏出酒店房门就得全天佩戴N95口罩,我和小伙伴们脸上会都勒出了深深的印痕,的确有些不习惯。但想到花滑运动员数年如一日在刻苦训练,看到他们以曼妙的身姿和优雅的动作展示的潇洒画面,我们的内心备受鼓舞。跟这些冬奥健儿的付出相比,我们眼前的这些困难也就不值得一提。同时,在建党百年之际,能够为国家、为冬奥盛事做贡献,是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无上荣耀。
16日,表演滑赛事结束后,我和同批小伙伴们的3天上岗服务正式画上句号。
我们自10月17日起开始了为期7天的酒店隔离。在隔离期间两人一间,房间内一日三餐都有工作人员准时送饭,我和同校志愿者“室友”一起通过腾讯会议上网课。虽然在狭小的房间里不能出去,但这段日子也非常充实,我们每天和上学节奏一样按时上课自习写作业,也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这段为期不长的测试赛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十分珍惜也倍感光荣,在此期间收获的友谊和不常有的隔离体验也让我很难忘。
明年2月的北京冬奥会,我将继续全情投入,肩负起作为大学生和志愿者双重身份的责任,全力以赴为冬奥奉献青春力量。
逆而上行的志愿之旅毕生难忘
志愿档案
郭锦洋
院系:土木学院
地位:首都体育馆
岗位:体育通行控制(花样滑冰)
职责:新闻发布厅与运动员区域东侧入口的通行控制
志愿宣言:逆水而上者生!
郭锦洋说:
雄壮嘹亮的国歌声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斩获桂冠的中国运动员自信地立于颁奖台之上,手握金牌,高唱国歌!当耳边响起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我的内心仿佛被注入一股暖流,浓厚的爱国之情瞬间充盈于胸膛。我挺直腰板,紧握双拳,共唱国歌,这一刻迸发出来的自豪感,令我更加珍惜在岗的每一分每一秒!
是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我是一名光荣的冬奥测试赛志愿者。10月中旬,在首体馆绚丽的冰雪天地之间,我参与了此次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志愿服务和防疫保障工作。我的岗位是首都体育馆闭环内V类通行控制-花样滑冰志愿服务,主要负责新闻发布厅与运动员区域东侧入口的通行控制,指引国内外运动员,严格控制通行人员,把控防疫工作。
左右滑动查看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突发状况往往在意料之外,如何及时沟通解决是志愿者需要直面的挑战。我也确实经历过一段小插曲。按照防疫规定,场馆闭环管控中,每一位工作者与运动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要求,按区域路线行进。
有一回,一位工作牌上显示不能经过运动员区域的人员,需要经过这里,被通行管控人员拦下了。这位工作人员立即说明了原因,所属情况确实特殊。当时,我立即联系了竞赛秘书,这位工作人员在一边积极配合等待。经过迅捷高效的沟通,那位工作人员的行进路线被及时更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有问题及时沟通,积极为大家提供志愿支持,尽可能避免防疫管控漏洞,这便是那段插曲给我带来的感悟,这也是每一位测试赛志愿者都需要冷静应对的考题。
本次志愿活动的收获,于我而言是无价的。我亲身感受到了首都体育馆的科技与实力,践行了大学生热情专业的服务精神,服务了国内外顶级运动员,并亲眼见证了中国队夺冠的荣耀时刻,更真切体会到中国办赛的超高质量与全面保障。
“逆水而上者生!”我一直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放这里恰到好处。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各国顶尖高手齐聚北京,比拼力量与速度;首都大学生们肩负志愿使命,听令而行,为祖国争光,为冬奥添彩。这何尝不是一趟充满勇气与力量的逆行旅程?
此次亲身经历的冬奥志愿服务,使我更深入理解了志愿服务理念的精髓——勇于担当,热情奉献!
北京2022冬奥会越来越近,中国的办赛实力定当令全球惊艳,在这场世界级赛事中,我们也将尽最大力量,打造中国最美名片,展现北建大学子最靓风采!
瞧!这里有个暖心小世界
志愿档案
陈欣怡
院系:环能学院
地点:首都体育馆
岗位:体育通行控制(花样滑冰)
职责:场馆内进入FOP场地的通行管控
志愿宣言:我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优的状态积极服务冬奥!
陈欣怡说:
结束隔离回到学校,有人问,当志愿者辛苦吗?
讲真,这次志愿服务,的确很不一样:天没亮就要出发,身处闭环与外界隔离,在岗位站到腿脚发酸,被口罩勒到头痛缺氧!那些天,我无数次盼望赶快结束这份任务。但如今,回望这短暂的时光,我又无比怀念。
琐碎的记忆画面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暖心!
这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时光。
左右滑动查看
“辛苦啦”“加油”“早上好”,每天早上,身旁的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都会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老师们体谅我们的辛苦,时不常“投喂“”小零食;还有那些国外的运动员,每当与我们对视时,总是会点头微笑示意。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选手,他和教练一直在练习说中文“谢谢”,一路走一路讲,诚意满满的感谢送给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志愿者。
在这里,我还得以偶遇强势夺冠的隋文静老师,瞬间变身“小迷妹”。运动员休息室里,身材娇小的她会坐在凳子上悠闲翘腿,她手里时刻握着一只麦克风,走到哪唱到哪儿。与冰上飞舞的高冷形象不同,走下赛场的,更像一个古灵精怪的小仙女。哇,那些原本只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人立马鲜活了起来。
由于疫情原因,志愿者每天都要进行核酸检测。可能是看到了我每次都忍不住跺脚,在志愿服务最后一天,那双藏在护目镜的双眼笑眯眯地望着我,轻声安慰:“我们这是最后一天啦!”神奇的是,那位医生竟然能准确地叫出了我的名字,“丫头,我都记住你啦!”ps他真的是我见过“捅嗓子眼”最温柔的人了。
在加入花滑志愿团队之前,我们每个人都互不认识。直到培训那天,我甚至还不能叫全他们的名字。但是,短短两周之内,我们就建立起来深厚的“革命友谊”,把彼此当做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我们互帮互助,成为彼此的慰藉。我们拥有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共同笑点,也涌现很多默契的想法。点点滴滴的关照也令人感动:那些沉重的行李箱被男同学安安稳稳地归整到车上,每天早上醒来都看到“早起幼儿园”群里的暖心嘱咐,回到酒店的晚班同学带回来很多可口的小零食。我还结识了外校的朋友,在他们身上我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我想,这应该是我本次收获中最宝贵的存在了!
秋天的首体馆之行,就此告一段落啦,如果一定要形容这段时间的经历,那就是——美好和感谢。
希望我和小伙伴们都继续勇敢地成长,不会忘记去感受微末的浪漫,也不要错过时代的浪潮。
待来年,冬奥来临,我们再见,会一起发光,会一起奋斗,携手以最昂扬的状态展现,我们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
供稿|李孟 金琳玉 郭锦洋 陈欣怡
策划|任敏 刘倩 王博良
封面海报素材来自冬奥组委官网
编辑|焦莹
责编|王洋
审核|卫巍 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