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结果近日揭晓,共评选出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4项,成功参赛奖20项。
本次大赛以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广大学生了解科普、参与科普,助力国家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本次大赛作品以
关注地球科学前沿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重点
以科普数字媒体、科普图文
科普文创等为主要形式
和小石头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优秀作品吧
★ 一等奖★
甘肃陇南李坝金矿科普
团队成员
王甲乙 于皓丞 符佳楠 何登洋
王璐 张鹏聪 才艺伟
指导老师
邱昆峰
团队感言:
甘肃陇南李坝金矿科普视频最初的定位是面向国际的,介绍我们中国的学生是如何出野外的,我们中国的金矿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个视频用了英文的配音。在制作过程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把文字转化为视频。我们大部分镜头都是以实拍为主,所以没有打算用配音,而是现场讲解,能够尽可能的让大家感觉身临其境。而面对镜头不会讲话,这是我们做自媒体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第二天早上师兄背了一上午稿子,到下午才变得流畅自然。我认为这就是科普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点,如何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普文案,又如何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视频)。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个镜头就是用无人机飞过去,然后人再开始说话。其实用无人机飞远很容易,但是直直的飞过去飞到人面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飞了大概三次总算是成功了。
在座谈的时候老师问了我们拍摄条件是不是很艰苦。其实我一开始没有想到这个,因为我们地质学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艰苦,并不觉得是什么困难了。这个金矿本身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地方,紫外线非常强烈,而且还没有植被遮挡,也就是说我们每天过去就要暴晒一天。在视频后半段可以看出皓丞师兄明显整个脸都变红了,那就是被紫外线灼伤了。那天他的脸上全都是起了小泡,然后开始流脓水,再变红掉皮。不仅是皓丞师兄,何登洋师兄也晒伤了脖子。而且那个地方气候不是很稳定,记得好几次拍着拍着忽然乌云就过来然后下冰雹。一下子温度能下降一二十度。没处躲没处藏,我们几个人就挤在一把伞里抱团取暖。
我认为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是看了很多科普读物让我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上大学之前选专业的时候直接毫不犹豫的选了地质学。科普让科研成果走进大众,我是因为科普选择了科学。我也希望我的科普视频可以继续号召并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科研中来。
★ 一等奖★
你认识这些深海中的“海绵宝宝”吗?
团队成员
翟丹阳 樊昊 金铭
指导老师
兰晓东
团队感言:
我们以《海绵宝宝》为切入点介绍那些深海动物,它们中有2020年新发现的背板海星派大星,有可可爱爱却濒临灭绝的小飞象章鱼,也有自由徜徉却因海洋酸化而面临危机的海蝴蝶。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科普,为大家揭开海洋生物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人看到因为人类活动而使许许多多的动物濒临灭绝,呼吁人们从生活中做起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知海爱海,为祖国的海洋事业添砖加瓦。
★ 一等奖★
北京石花洞科普
滑动查看更多
团队成员
喻锦泓 李建洁 黄慎
指导老师
董爱国
团队感言:
北京石花洞被誉为溶洞的天堂,受众很大,把此处的地质故事讲好尤其重要。我们科普重点是洞中的九个著名景点,目的在于为大众介绍岩溶地质特征以及沉积作用过程。凭借着对地质浓厚的兴趣,我们希望能运用优美且简洁科学的语言激起大众对于地质的兴趣。作为未来的地质工作者,使命就是探索地球科学奥秘,但是同时也应该把地质故事讲给百姓们听让大家能更好的获取地学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讲述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既要有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解释,又有地质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地质公园既有趣味性,更有科学性。
★ 一等奖★
沧海横渡 赤子征程
北地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简史
团队成员
于翀涵雷欣欣夏磊
指导老师
郑凤霞
团队感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大洋与极地科考精神,一直深深地根植于地大学子心中。但是我校登船科考的历史是从什么节点开始的?有多少师生参与大洋与极地科考?这段历史,尚未被人梳理。于是海洋学院、地信学院和博物馆共同策划完成了“沧海横渡 赤子征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洋与极地科考展”,抢救性挖掘我校涉海科考的历史,宣传海洋强国战略和大洋与极地科考精神。
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文字记录,我们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用最原始而直接的方式和每一位出过海的老师和学生对谈。2019年至2021年的两年时间内,我们先后采访了来自海洋学院和地信学院的16名出海科考的老师,统计出海师生信息245条,人员涉及海洋学院、地信学院、地学院、能源学院、工程学院。初心是为了挖掘历史,而在采访的过程中,深受老师们在艰苦的出海环境中探索科学的精神而感动,于是产生了剪辑这一条视频的强烈愿望。
视频开头,是由海洋学院及地信学院教师共同朗诵的“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片段,中段是老师们关于科考的回忆和理解,尾段是老师们参与航次的信息图文总结。经统计整理,我校共计245人次登上科考船进行科考,航迹遍布全球各大洋及南北极。其中,教师105人次登船科考,20人次参与国际航次,教师队伍横跨5个学院;学生140人次登船科考,登上海洋四号、金星二号、大洋一号、海洋六号等科考船,航迹包括我国南海、黄海、东海、渤海,以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北极。
回顾历史,自1958年我校刘光鼎先生担任新中国第一支海洋物探队队长开始,中国地质大学的海洋人紧跟国家发展浪潮,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海洋科学事业,开展近海地质调查,参加大洋科考、极地科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为我国最早一批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学校,1960年创建海洋物探专业、1999年创办海洋地学研究中心、2004年成立海洋学院,并于2020年6月,建立中国地质大学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终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我们想向更多师生,乃至行业之外的人宣传、普及我们大洋人与极地人的科考精神。于是,在动员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记录,耗时2年之后,我们终于将我校这段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历史,以一位位生动的教师形象和口述海上科考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透过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以此记录和纪念,一代代北地海洋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将地质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 一等奖★
以方解石为例讲解晶体光学
在造岩矿物中的实际应用
滑动查看更多
团队成员
潘喆
指导老师
赵志丹
团队感言:
晶体光学的实验课堂上,通过调试偏光显微镜,我看到了漂亮的镜下照片,方解石的正交光像璀璨的星空,令人心驰神往。欣赏绚烂镜下世界的同时,也会了解显微镜的使用和矿物的光学性质,这是我创作的源头。于是,学完这门课,我去开放实验室挑选了橄榄石等几种典型矿物,使用手机拍摄不同矿物薄片的镜下世界,在解析图片的过程讲出了矿物的光学性质,也更深刻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犹记受疫情影响,赵老师为我们线上讲课,第一堂内容就有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回忆池际尚老师讲晶体光学这门课的故事,正是有一代代的大师传承,倾心相授,昔日的北京地质学院才得已成长为如今的中国地质大学,以池际尚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高超的专业水平与科学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激励着我们打好专业基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为地球科学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为共和国的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 一等奖★
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的水槽模拟实验
滑动查看更多
团队成员
周克成 邵泉洋 尹俊昊
指导老师
叶高峰
团队感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来寻找异常体,是资源能源勘探的重要手段。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主要以岩石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观测和研究地下电(磁)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来进行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以及环境和灾害研究等地质问题,尤其在金属矿产的勘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的水槽模拟实验是地球物理实验中极具代表性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模拟在野外利用地球物理仪器对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进行探测。
在本次实验过程以及文章撰写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在实验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翻阅各种专业书籍及文献,进行实验可行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当发现实验数据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时,我们及时找到问题并重新完成实验。当程序没有跑通时,小组成员一起努力找到问题点,并修改程序。为了使画出的图像更加美观,我们学习了Adobe Illustrator软件。同时也十分感谢指导老师叶高峰老师在实验及文章撰写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建议与帮助。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增进人类对所生息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环境的科学认识,而且支持着众多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部门或高科技领域。作为地球物理学的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当中,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要不畏挑战,利用所学习的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运用地球物理仪器,对于地球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演化历史等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