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 AMI”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导读
刊首语
目录
内容提要
封二丨
世界当代著名戏剧舞台艺术家系列选登之五——卡兹米尔·马列维奇
封三丨
2021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在京圆满举行
刊首语
2021年第5期
新冠疫情依然在世界各地发生着。无疑,这已经显著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戏剧创作方式及演出与传播形态的改变。世界戏剧人并没有被疫情羁绊不前,而是不断积极适应着新的环境与生活变化,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勇于探索开拓,以线上或线下等方式在世界各地奉献上了一幕幕精彩的戏剧。为此,《戏剧》编辑部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合作,特邀两位德国戏剧评论家索菲·迪塞尔霍斯特、克里斯蒂安·拉考撰写了《海盗与同伙——疫情期间网络戏剧大放光彩》一文,希望能为大家展示疫情下世界戏剧新变化新发展的一个侧面。
关于“后戏剧剧场”,我们曾进行过专题讨论,与会专家意见不一。在俄罗斯戏剧界也同样如此。为此,在本期的“学科前沿”栏目中,我们刊发俄罗斯学者尤利·巴尔博伊的《后戏剧剧场和后现实的戏剧性》文章。其中,译者陈世雄教授还就“后戏剧剧场”在俄罗斯戏剧界不同反应的状况,以译者按的方式进行了总括性的介绍,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后戏剧剧场”提供了一个域外参照。
近些年,关于“跨文化戏剧”的研究在我国已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但就目前状况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为:谈跨文化的多,谈戏剧的少;谈演出实践的多,谈观众接受效果的少;存在着一些诸如概念堆积、脱离实践、强迫阐释等现象。为此,在本期的“经典新说”栏目中,我们推出“跨文化戏剧”专题,有世界著名跨文化戏剧研究专家夏洛特·麦基弗和贾斯汀·中濑的《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的“风”与“浪”》和我国跨文化戏剧资深研究专家何成洲教授的《跨文化戏剧理论中的观看问题》,以及学者陈戎女的《改编与重塑:跨文化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及其意义》、李茜的《“美狄亚”在德国:文化身份与当代话题》、陈琳的《交织表演文化理论剖析》和高洋的《“真”、“假”歌舞伎——20世纪早期日本巡演剧团在西方遭遇的跨文化“误读”》等文章,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
本期的“基础研究”栏目中,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刘祯的《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郭英剑与刘向辉的《作为种族政治操练的“旅游”凝视:〈耻辱〉中的伊斯兰恐惧症书写》、易杰的《真实、暴力与仿真——论萨拉·凯恩戏剧中的客体》和雷瑜的《直面他者面容:凯恩剧作的后现代伦理观》,对著名的戏剧人物、戏剧活动及作品等进行了独特深入的分析论证。其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他者”视角及意识的审视,值得阅读。
在“文化现场”栏目里,本期有两篇关于戏剧跨界应用研究的文章:王维斌、刘宇婕的《迈克尔·契诃夫方法“疗愈性”的探索与应用》和顾亚奇的《融合与破圈:小众艺术的跨媒介生产与传播——基于〈戏剧新生活〉的多维解析》。这是戏剧应用学在我国进行实践与研究的新成果,也是戏剧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学科前沿
[德]索菲·迪塞尔霍斯特[德]克里斯蒂安·拉考 著徐胤 译
海盗与同伙
——疫情期间网络戏剧大放光彩
[俄]尤利·巴尔博伊 著陈世雄 译
后戏剧剧场和后现实的戏剧性
经典新说
[爱尔兰]夏洛特·麦基弗[爱尔兰]贾斯汀·中濑 著邹璇子 译何成洲 审校
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的“风”与“浪”
何成洲
跨文化戏剧理论中的观看问题
陈戎女
改编与重塑:跨文化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及其意义
李茜
“美狄亚”在德国:文化身份与当代话题
陈琳
交织表演文化理论剖析
高洋
“真”、“假”歌舞伎
——20世纪早期日本巡演剧团在西方遭遇的跨文化“误读”
基础研究
刘祯
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
——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
郭英剑 刘向辉
作为种族政治操练的“旅游”凝视:
《耻辱》中的伊斯兰恐惧症书写
易杰
真实、暴力与仿真
——论萨拉·凯恩戏剧中的客体
雷瑜
直面他者面容:凯恩剧作的后现代伦理观
文化现场
王维斌 刘宇婕
迈克尔·契诃夫方法“疗愈性”的探索与应用
顾亚奇
融合与破圈:小众艺术的跨媒介生产与传播
——基于《戏剧新生活》的多维解析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选送文章荣获“第三十五届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与评论奖暨2020年度中华戏剧学刊联盟青年优秀论文奖
内容提要
海盗与同伙
——疫情期间网络戏剧大放光彩
丨[德]索菲·迪塞尔霍斯特 著
[德]克里斯蒂安·拉考 著
徐胤 译
新冠疫情在对传统剧场模式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戏剧实践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从最初的线上直播、录播到专门面向线上观众创作的网络戏剧,再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戏剧模式,多家德语区剧院实现了对传统戏剧“即时性”和“现场性”的颠覆,促进了戏剧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传播,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本文回顾了德语戏剧界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对戏剧结构和形式的探索,并对网络戏剧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后戏剧剧场和后现实的戏剧性
丨[俄]尤利·巴尔博伊 著
陈世雄 译
雷曼的《后戏剧剧场》问世,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俄罗斯,对这部著作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译者奉献给读者的,是俄罗斯尤利·巴尔博伊教授的论文《后戏剧剧场与后现实的戏剧性》,该文对《后戏剧剧场》一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并介绍了俄罗斯、法国学者批评雷曼观点的论文。
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的“风”与“浪”
丨[爱尔兰]夏洛特·麦基弗 著
[爱尔兰]贾斯汀·中濑 著
邹璇子 译
何成洲 审校
夏洛特·麦基弗和贾斯汀·中濑运用自然现象“风”和“浪”作为隐喻,绘制了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发展谱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主义实验戏剧作为“风”推动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跨文化戏剧理论共经历了三次“浪潮”,逐渐挑战了西方驱动的、二元对立的和静止的跨文化戏剧理论体系,而形成了关注少数族裔的、交织融合的、流动的理论体系。
跨文化戏剧理论中的观看问题
丨何成洲
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主要围绕演员、导演、表演和演出过程来探讨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对于观众或者观看的重要性关注不够。观看显然不仅仅属于观众,表演者自己也在观看。还有一种“双重观众”的视角—叙述者既作为观众在观看表演,同时又密切关注观众对于演出的反映,并将他们之间的互动视作演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立足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借助中外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对话,探讨观看问题的重要性。跨文化戏剧催生了一种新的观看美学,主要特点是:差异性,创新性与表演性。
改编与重塑:
跨文化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及其意义
丨陈戎女
本文以跨文化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分析唯一一部存世的古希腊三联剧《俄瑞斯忒亚》改编为中国评剧《城邦恩仇》的跨文化戏曲现象。用中国传统戏曲改编古希腊悲剧,面临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的双重移植难度。《城邦恩仇》中的王后柯绿黛在改编后既是强悍果决杀夫弑君的王后,又增加了比希腊原剧人物更复杂立体的情感层次,从而丰富了中国戏曲中处于权力上层却仍不失母性的王族女性形象。《城邦恩仇》的人物改编策略博采中希戏剧之长,尤其融合了戏曲以情动人的“情本体论”观念。跨文化戏曲对西方戏剧经典和中国戏曲具有双向的价值和意义,丰富了中西的人物表演美学和发展空间。
“美狄亚”在德国:文化身份与当代话题
丨李茜
古希腊戏剧的上演和改编与德意志文化身份的确立有密切关联,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经典文本在文化语境中发挥的不同文化作用,极大影响了文本在具体语境中被阐释的方式。在当代,对于古典戏剧这一文化的利用,呈现出鲜明的话题化、时事化倾向。本文以《美狄亚》在当代德国的改编、以及海纳·穆勒对它的重写为例,展现这一文本在跨越文化和时间的过程中,如何被全新的文化身份和当代话题重新塑造。
交织表演文化理论剖析
丨陈琳
费舍尔-李希特论述交织表演文化理论后,因其弱体系性及弱方法性而难以把握。本文力图厘清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并建构出该理论可能的落地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首先解释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参考霍米·巴巴和爱森斯塔特的分析勾勒出该理论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其次,梳理费舍尔-李希特对跨文化戏剧理论的批判,分析她以诗意的比喻所描绘出的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第三,交织表演文化理论不成体系,更类似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一种观察视域,并不提供完备的理论方法,本文提出,解决之道就是将交织表演文化理论与操演性美学理论相联姻,以分析表演的物质性与演出意义之生成。从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该理论具有与操演性美学理论的天然亲和力。
“真”“假”歌舞伎
——20世纪早期日本巡演剧团在西方遭遇的跨文化“误读”
丨高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三个日本剧团在西方众多国家展开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公演。尽管三个日本巡演剧团的表演不断在西方公众间掀起狂热的反响,对这些剧团的上演作品是否有资格代表日本戏剧舞台传统的质疑却始终存在。这种质疑最集中生动地体现在一场可以被称为“‘真’‘假’歌舞伎”的论争中。作为这场论争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一群西方先锋戏剧人的态度与立场体现出了一种具有双重面向的“误读”:“选择性”一面反映出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式的双重认知标准;“自我确证性”一面坚定与强化了这些西方戏剧改革家从日本戏剧传统中汲取养分来再造西方戏剧的决心与信念。
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
——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
丨刘祯
笔者新近在梅兰芳纪念馆发现胡适与梅兰芳互致对方的两封书信手稿原件,其内容涉及梅、胡二人商询访苏之筹备事宜。两封书信尚属首次发现,史料文献价值很高,可视为胡适与梅兰芳交往的一手材料,足证梅兰芳与胡适交往关系的递进及胡适在梅兰芳访苏的整个筹备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亦可看出新旧文化人、戏剧人思想观念在时代和历史变幻中的冲突与互融。以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在新旧戏剧论争中对旧剧施以“谩骂”,在梅兰芳访日过程中,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随着梅兰芳访日的成功,访美筹备亦提上议程,胡适与梅兰芳建立起友谊,推助中国戏曲在美进行跨文化传播。包括1935年梅兰芳访苏,作为梅兰芳信任的友人,胡适参与到行程的筹备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种族政治操演的“旅游”凝视:
《耻辱》中的伊斯兰恐惧症书写
丨郭英剑刘向辉
阿亚德·阿赫塔尔的戏剧《耻辱》以隐喻的旅游凝视框架不仅揭露了后“9·11”时代美国主流社会作为东道主的种族形象定性思维和霸权政治行径,而且清晰呈现了美国穆斯林移民作为游客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文化歧视。无论是以画为媒的东道主凝视,还是进退维谷的游客凝视,都是基于伊斯兰恐惧症的种族政治操演。这种政治操演并非只是对穆斯林身份危机的简单呈现,也是对美国伊斯兰恐惧症的揭露批判,更是对美国反恐困境的暗示。
真实、暴力与仿真
——论萨拉·凯恩戏剧中的客体
丨易杰
英国戏剧理论届通常将萨拉·凯恩的戏剧归类为“直面戏剧”。本文从共时到历时角度将萨拉·凯恩的戏剧与其他以暴力著称的英国戏剧进行分析比较,反对将她的戏剧归为“直面戏剧”概念。并从文化角度出发,揭示出萨拉·凯恩戏剧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戏剧客体。这个客体源自作家理想中的“真实”,但“真实”却是一个由媒体和消费社会所编码的符号与意义的后现代客体体系。
直面他者“面容”:
凯恩剧作的后现代伦理观
丨雷瑜
英国剧作家萨拉·凯恩(Sarah Kane,1971-1999)运用“直面戏剧”的创作手法,直面“他者”“面容”,倾听“他者”之声,描绘了英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体现了其对“他者”这一后现代伦理核心概念的哲思。本文以后现代伦理观对《摧毁》《清洗》和《渴望》中诸多他者形象以及伦理内涵进行深度分析,揭示了凯恩“直面戏剧”的创作观本质是基于“自我”和“他者”之间伦理关联的后现代伦理观,总结了凯恩剧作中“他者”的“面容”是对“自我”的救赎、规训与召唤。
迈克尔·契诃夫方法
“疗愈性”的探索与应用
丨王维斌 刘宇婕
本文在对“迈克尔·契诃夫方法”“疗愈性”证明的同时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解读,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将其作为戏剧治疗的指导方法作用于大学生群体,证明“迈克尔·契诃夫方法”具有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改善人际交往、正确认识自我并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与效果。尝试对该方法提出新的研究角度,以作抛砖引玉。
融合与破圈:
小众艺术的跨媒介生产与传播
——基于《戏剧新生活》的多维解析
丨顾亚奇
不同艺术形态通过符码重组生成新的艺术文本,这表明艺术的跨媒介融合遵循“内容同构优先于媒介间性”的原则。在情感叙事和悬念设置上,《戏剧新生活》实现“真人秀”与“戏剧”的互文嵌套,并通过议题设置制造公共舆论,重塑了戏剧的认知方式和价值结构,使戏剧“破圈”并链接新的用户群体。就节目和戏剧的未来发展而言,完整呈现戏剧的概念与体系,遵从戏剧的艺术规定性,注重主题与价值观的表达,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封二丨
世界当代著名戏剧舞台艺术家系列选登之五
——卡兹米尔·马列维奇
歌剧《征服太阳》三位主创合影
右:马列维奇,左:马秋申,躺下者:克鲁乔内
(图片来源:《Malevich Painting
the Absolute》)
俄文报刊对歌剧《征服太阳》
首演的报道中刊登的演出剧照
(图片来源:Teatr i Zhizn' of December 6,1913)
20世纪初 《征服太阳》首演场地
露娜公园剧院
(图片来源:《Malevich Painting
the Absolute》)
抽象主义的先驱、至上主义的创立者卡兹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与文学界发表未来主义宣言的诗人阿列克谢·克鲁乔内(Aleksei Kruchenykh),画家、作曲家米哈伊尔·马秋申(Mikhail Matyushin)以青年联合会为阵营创作了首部“未来主义歌剧”—《征服太阳》(Victory over the Sun),并分别担任舞美设计、编剧和作曲。
1913年12月,《征服太阳》在圣彼得堡的露娜公园剧院(Luna Park Theatre)首演,引发激烈反响。《征服太阳》的故事讲述了一群有“未来主义”理想的壮士们,商议如何聚集起来并运用武器与高科技征服象征理性的太阳。这部戏以“颠覆理性规则”为目标,并试图在主题、语言、视觉、音乐等方面建立新的形式,具有较强的先锋实验性。
《征服太阳》率先向公众展现了文艺领域内“合作”的结果——用戏剧演出呈现文学界、艺术界、音乐界的先锋观念和新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尽管一定程度上,它既以马里内蒂的“多维度未来主义空间的舞台”和未来主义宣言为基础,又带有强烈的俄国先锋派将其本土化的结果,使其具有特定的目标与风格。
马列维奇的舞台及服装设计,展现了他置于时间与空间中的“立体—未来主义”风格与逐渐摆脱具象的“至上主义”雏形,也对马里内蒂的“多维度未来主义空间的舞台”进行了深化,是俄国先锋派艺术家以戏剧向社会大众传播艺术理念的一次较为完整的实践。(图文供稿:黄莎莉)
1913年 歌剧《征服太阳》 服装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Gosudarstvennyi Teatralnyi Muzei im. Lunacharskogo , St Petersburg)
1913年 歌剧《征服太阳》 舞台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Gosudarstvennyi Teatralnyi Muzei im. Lunacharskogo, St Petersburg)
1915年 马列维奇的作品展区
《最后的未来主义展览0.10》
1920年 复排版歌剧
《征服太阳》的演出服装
2015年 复排版歌剧
《征服太阳》剧照 巴塞尔艺术节
(图片来源 :Stas Namin Theatre & State Russian Museum)
封三丨
2021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在京圆满举行
论坛专家合影
嘉年华单元《希·牛》
中国 中央戏剧学院
剧场展演单元《人猿情》
中国 唐山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皮影剧团
由北京市文联、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台湖镇人民政府、喜年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协办的“2021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于9月30日-10月17日在京圆满举行。本届艺术周以“凝”为主题,意欲汇聚中外文艺力量,以影偶之名,共绘美丽中国!
自2018年创办以来,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始终致力于以中国精神、世界眼光,整合北京与全国影偶资源,搭建国际影偶艺术交流平台,积极同国际影偶艺术界的人士对话交流,促使传统影偶艺术在国际与当代的戏剧舞台上再现异彩。历经三届耕耘,第四届艺术周继续坚持为把台湖建设成为功能上“特而精”、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活而新”的特色演艺小镇而服务。
作为首都打造台湖特色演艺小镇的重要艺术活动之一,本届艺术周继续在通州区台湖公园以环境帐篷改造为特色,10月1日-6日,五顶帐篷、十个团队,共进行了 150场滚动式嘉年华露天展演,吸引了三万两千余人次的观众前来观看。本届影偶艺术周继续坚持以公益惠民的举措为主,不仅从国外20个国家的34个团队报送的50部国际作品和来自国内22个团队报送的40部国内作品中分别遴选出了10部影偶佳剧进行为期17天的线上展播,还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集中开展了12场公益演出、公益放映、公益讲座活动,并精心挑选了《魔笛》《人面兽心》《厄舍古屋崩塌记》等三部改编自世界文艺经典的国外影偶名剧进行低价现场高清影像放映,以及《长城长》《人猿情》《补天变形记》等三部国内优秀原创剧目进行低价现场展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演(映)方式惠及了数以万计的观众。
此外,本届艺术周还特邀了10位戏剧界嘉宾进行线上直播导赏,并凝聚了近20位国内外影偶艺术专家、戏剧学者围绕“名著改编与成人影偶剧创作”的论题展开国际论坛。“凝心聚智·熔铸辉煌”,2021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立足首都、辐射全国、接轨国际,以多种形式凝聚各方力量,助力非遗影偶艺术在活态传承中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在融合创新中凝铸影偶艺术新经典。(文章撰稿:艾莎图片摄影:裘大力)
现场放映单元《魔笛》
奥地利 萨尔茨堡木偶剧院
线上展播单元《彼得与狼》
保加利亚 国家木偶剧院
线上展播单元《高地上的沃伊采克》
南非 掌中泉木偶剧团
线上展播单元《大名府》
中国 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线上展播单元《手影戏动画》
日本 稻草人影剧团
线上展播单元《一桶甲虫》
印度尼西亚 纸月亮木偶剧院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