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箴 | 王理万:“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中国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师箴 | 王理万:“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中国政法大学

写在“师箴”之前

“教授即是大学”,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拉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们的品德和思想,时时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生。而一所学校教师的品格和气质,更会在各个层面上代表着这所学校的精神风骨。

法大之所以为法大,正是因为法大拥有一批师风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教师,今天我们将这些老师们曾经对学术、对人生的思考,重新整理,凝练成全新的“师箴”栏目,希望更多的法大人,能够从这些师者的话语中,获得共鸣、获得启发、获得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法大教师,通过“师箴”栏目与大家分享所思所感,凝练人生精华,诉说生活感悟,我们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

师者介绍

王理万,男,1987年5月出生,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人权研究》(季刊)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博士,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4-2015年),曾借调中宣部人权事务局工作(2016-2017年)。讲授《宪法学》《宪法学研讨课》《宪法学案例研习》和《港澳台法制》等课程。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这句话是青年马克思在1842年就普鲁士新闻出版法发表的评论。马克思认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获得了一种与个人无关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存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句话镌刻在我本科母校法学楼的影壁上,是我初入法学之门时接触的法学格言。十多年来,我时常品读其中真意。我愈发真切地意识到:尽管法律具有强制性,但不应成为没有温度、没有价值关怀的压制性工具。立法、执法和司法也不能走向自由的反面。法律的存在和施行应撑开自由的空间,促成自由的实现。追求和捍卫自由是法律人不该忘记的初心。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所授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理念

中国政法大学

我目前主要讲授宪法学和人权法学的相关课程,诸如宪法学、宪法学研讨课、宪法学案例研习和港澳台法制等。我认为释义学是学习宪法学和人权法学的不二法门,其要点是在深谙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完成概念的体系化,掌握规范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且可以运用宪法学和人权法学知识完成案例分析。由此,我认为宪法学和人权法学的教学,最为关键的还是将法律条文的内容、体系和解释方案呈现给学生们,促使他们谙熟条文及其背后的立法原意和体系逻辑,能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我印象尤为深刻,在一次宪法课上有位同学提问:既然宪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又为何要求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或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我虽然对该制度颇为熟悉,但之前并未深思过其为何如此。我在课后查阅了“五四宪法”的讨论记录,发现在1954年5月29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李维汉先生已明确提出“宪法上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是尊重他们的自治权,别的地方不好改变他们的自治权”,其他宪法起草委员成员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这意味着,宪法之所以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事先批准制度,旨在加持、强化其权威性,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获得批准后,其就不再只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而成为国家意志。如果未能查阅制宪讨论记录,恐难以深入理解该项批准制度。当然,若要对此制度做全面理解,尚需结合《宪法》《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其他相关法条,综合运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合宪性解释等方法,才能得到较为周全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案。在此过程中,解释者所心心念念者,应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这为释义学注入价值取向和自由魂魄。

中国政法大学

在法大教学生活的感受

2016年9月6日,草木葱茏,暑热未散,我一路辗转到昌平参加入职报到。彼时正是教师节的前三天。我记得那年教师节,我给导师发去了祝福微信:“一个从教三天的青椒向从教三十年老教师的致敬”。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认识到与此前任何一个学业阶段的身份转换不同,此刻自己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成为了一名身负教书育人使命的青年教师。

在法大这五年,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法大的自由气息。这种自由并不是“躺平式的”,而是有着真挚的现实关切。师生们都深蕴家国情怀,高度关注法治现实,常以“法治兴则法大兴”自勉。这是何其美好的场景:一群具有共同知识基础、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人,怀揣对更为平等和公正社会的追求,自由而积极地学习和探讨问题,思考如何“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虽然很难精确界定这种感受,但是我能在课堂的坐而论道之间、在课下答疑交流之间、在各类学期论文的激扬文字之间、在各种论坛和辩论赛的唇枪舌剑之间真实地捕捉到这种感受。

教学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我从几年前开始承担学校“尚学一对一”教师咨询师,其实所参与咨询的次数并不算多,但是每一次咨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或者咨询具体的专业问题、升学规划,或仅是没有由头的吐吐槽、抒发一下迷茫和困惑。我觉得这和大学时代的自己很像,每天不知道该做什么,但是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与他们短暂的交流,以“过来人”的语气,推心置腹的一番聊天,不知道自己能否解答了他们(她们)的疑问,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尽到了师者本分。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乡村教师》的结尾,把教师描述为“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我想,教师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应该还有信心和勇气。

中国政法大学

对法大学子的建议

如果再次以“过来人”的语气,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一些建议,我想说两点。第一,常去图书馆。未必有准确的索书目标,就是随意在林立的书架间流连一番。看到书脊上感兴趣的书名,或者有趣的封面装帧,就不妨拿过来翻看几页。其实,很多思想就是在这有意或无意间进入了你的脑海。多年过去,可能你早已忘记老师们在课堂讲的那些玄奥理论;但是你应该还记得,在某个初夏潮湿闷热的下午,在图书馆中不起眼的角落,那句映入眼帘的话,可能还在震撼着你的内心。第二,珍惜身边人。我们时常会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包括但不限于亲人、挚友和恋人等,但是却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礼貌。我觉得这样不好。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身边人,多给关心自己的人以耐心和包容,把最好的一面留给身边人。

中国政法大学

法大微信 【第20211118期】

图文来源:王理万

校对:胡阳

责任编辑:骆红维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政法大学-师箴 | 王理万:“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