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砖美术馆、徐冰工作室
徐冰新展“徐冰:艺术卡门线”已于11月6日在红砖美术馆拉开帷幕。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担任学术主持,万户创世于文德担任艺术火箭的项目顾问,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策展。展览围绕艺术家徐冰与星际荣耀火箭公司发射的“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展开,正如艺术家徐冰自己所言,这枚“艺术火箭”很难说是一件独立的、有创意的艺术作品,这次展览也不是一个标准的艺术展。我们对一些陌生问题仍在判断中,能做的就是与观众一起进入这样一个太空艺术现场。
徐冰,《“徐冰天书号”效果图》,2019-2021
徐冰工作室
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启了对深空的不懈探索,在过往成果的条件下,艺术家徐冰机缘巧合中成为一位太空艺术的探索者,由此引发出“徐冰:艺术卡门线”这一艺术实践。徐冰表示,“进入太空艺术创作的两年来,我从航天科学家们对极致的追求精神中学到了许多,他们在锲而不舍的探索、实验中,走向成熟。其实,没有中国航天人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存在中国当代太空艺术得以施展的空间。”
《天书魔方》,徐冰,2019-2021
装置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红砖美术馆“徐冰:艺术卡门线”展览现场
一枚火箭拔地而起,火团逐渐变大,带出一条白烟,白烟越拉越长插入大气层;“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像一头受伤的巨兽静静躺在幽暗之中;火箭坠落后形成的月球“环形山”——顿时把我们拉回2021年2月1日“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的发射现场,将我们带入沉浸式的展览叙事中。
“徐冰天书号”火箭发射
徐冰工作室
红砖美术馆“徐冰:艺术卡门线”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中,遥远的太空之音、火箭升腾的轰鸣声、篝火在戈壁上燃烧的声音形成的混响,把观众从遥远的时空中带入现实。一枚火箭安静地转动着。这个巨型动态的“徐冰天书号”与徐冰的《天书》原作并置同一空间,“徐冰天书号”的基本元素来自35年前《天书》作品的想法,却被放在今天太空领域发展的新条件下,这“想法”在35年间世界巨变的各种因素之间滑动,从而使这枚“艺术火箭”的概念成为一个游移不定的东西。
矗立的圆柱体弧型壁面上出现三个的小洞,观众即可伏身窥视到《天书魔方》。魔方表面不可解读的《天书》,犹如在无边无际的幽暗空间中漂浮、游动。
《徐冰天书号》纪录片,将这枚以艺术之名闯入太空领域的火箭的动因、作用及命运,通过徐冰平静且深思的自述达成与观众的交流与对话。
徐冰,《“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2021
装置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徐冰 ,《戈壁滩守夜》,2019-2021
视频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徐冰详述初见“环形山”:“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过去,惊人的景观出现了:一个直径28米,如月球环形山的巨坑,以它为中心,四周装饰着望不到边的、由白色粉末组成的星点。”
展览试图再现这个由于火箭坠落,巨大能量形成的震撼场景:远方升腾起一团“蘑菇云”烟雾,无人机俯视拍摄的“环形山”影像被投放在巨大的空间中,观众仿佛来到了外星球,正俯瞰奇特的“环形山”。
正如徐冰所说,“环形山”这件作品涉及当下正在发生的、游移不定的艺术现象,是以往艺术史的分类学界定不了的。如果靠计划施工制造这样一件大地艺术几乎不可能,但一件惊人的大地艺术却出现了。它不是安排所得。它与“现成品艺术”或“偶发艺术”不同在于,后两者是安排“发生”的艺术,而前者是先出现了,再被“指认”的艺术。究竟是谁有权认定艺术?
红砖美术馆“徐冰:艺术卡门线”展览现场
《“徐冰天书号”记事》则以图文叙事的手法再现了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徐冰天书号”跌宕起伏的命运——徐冰感叹:我们闯入了一个陌生领域,像是掉进了一个失去判断支点的黑洞,也掉进了一个与社会现场近距离的纠缠中。好像事物的可控部分都被暗物质包裹着,这些都不许你继续使用可怜的旧知识和主观随意的认定方法,与在工作室摆弄一件作品不同……这个构思严谨的“剧本”一年多来从没停止过叠加故事而不断改写,从极度写实主义风格,变成了超现实或寓言风格。
学术主持汪晖认为,“失败”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负面的词语,而是具有巨大能量内涵的概念,对于科学来说这是一次失利,但是对于艺术来说,“失败”就成为了一个起点。
红砖美术馆“徐冰:艺术卡门线”展览现场
展览中还展示了徐冰正在进行中的视频装置《》,是利用已过服役期在轨卫星的冗余,在外太空拍摄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Where are we?》则源自于在“艺术火箭”项目中与太空、数字艺术品、人机材料科学家接触时,徐冰团队制造的“伪科学”。
徐冰利用已过服役期在轨卫星的冗余,在外太空拍摄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2021
作品持续创作中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徐冰,《》,2020—2021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进入当代艺术视野的太空艺术》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十四个太空艺术的项目,简述人类艺术对外太空的不断探索与尝试:从1965年第一幅在太空中完成的绘画,到1995年第一场在太空中的艺术展,再到2021年第一部在太空中完成拍摄的电影等。在这里,艺术家试图厘清“太空艺术”,徐冰认为,相比起在地球上完成的、关于太空的想象作品,这些“借助外太空条件,仅在地球上难于实现的艺术创作”更符合他对“当代太空艺术”的定义。
红砖美术馆“徐冰:艺术卡门线”展览现场
策展人闫士杰认为,昨天,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充满想象的文化印记,用幻想跨越了“艺术卡门线”;今天,我们认识到卡门线是地球和外太空两个完全不同空间场域的隔离线。地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被保护的同时也被隔离,局限了我们对太空的认知,封闭了我们的行动与思考。跨越“艺术卡门线”,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能量和未知的场域等待着我们。
汪晖认为“跨越卡线”实际上是对内的超越,这也意味着另外一个世界开始变得内在化。超过卡线以外的世界,正在逐渐的变成内部的世界;而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从这个度回望自身,追问我们生命到底是什么?
艺术家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1999年获得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天才奖”。2004年获得首届“Ar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2018年荣获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创作奖”。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艺术机构,并被广泛收藏。
学术主持
汪晖,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20世纪的中国”第一部,另两部待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2013年与哈贝马斯同获“卢卡·帕西欧利奖”, 2018年获“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
项目顾问
于文德,万户创世文化传媒创始人,长期致力于太空艺术领域的探索与推动。
策展人
闫士杰,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馆长、策展人。始终注重构建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坚守“学术为本”,率先提出并践行“生态体验美术馆”的运营理念。策划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重要艺术家的展览。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