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农大 | 校园守望者(西区篇)

艺考培训
+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正如城市雕塑与城市精神有关,一所大学里的公共纪念物,与大学精神有关。

昨天看过了东区的雕像,今天来看看西区雕像们的故事吧!

1

叶帅题字

地点:图书馆西南角草坪里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1979年10月12日,叶剑英为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题字,彼时农大刚从陕北迁回北京,这块石碑承载着叶剑英元帅对农大过去的告别和对农大未来的希望满怀。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作为农业院校的北京农业大学被下放农村,迁往陕西省。1970年9月,农大师生先后到达陕西省延安地区甘泉县清泉镇。

之后的两年里,由于清泉镇地区水质不纯,含有一些有害物质,许多搬迁校址时带去的优良种牛、种羊、种鸡、种鸭等相继死去。教职工在劳动繁重的同时也营养不良,地方病开始流行,如1971年4月6日统计,教职工及家属中克山病患者46人,小孩15人,大骨节病27人。

1972年10月,周总理特派王震视察陕北革命老区,看到了农大在陕西办学的困境。回到北京后,王震向周总理提出将农大迁至河北,周总理同意了,1973年9月,北京农大全部搬迁到河北涿县。

从1973年至1978年的5年间,原北京农大在涿县并未能安静地建校办学,“四人帮”在保定地区和涿县的爪牙千方百计地破坏学校的环境,以派遣工宣队为名打乱学校的组织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1974年还煽动周边农民哄抢农场。计抢去稻谷126万斤,生产设备2000余种,毁麦田1000余亩,并破坏了良种试验田和库存良种......

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8月,邓小平出来主持国务院工作,才逐步制止了围攻农大的5年混乱局面。

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在叶剑英、聂荣臻、罗瑞卿等老首长的一再批示和农林部的关怀下,国务院排除种种阻力,于1978年11月29日发出了国发(1978)248号文件,批准华北农大迁回马连洼原校址并恢复北京农业大学校名。农大又获得了新生。

2

拓荒牛

地点:园艺楼前西北角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农大的雕塑中有不少都是校友赠礼,拓荒牛就是其中之一,漆黑的牛身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它两角向前顶着,仿佛在与敌人斗争。开拓前所未有的领域,勇往直前,正是一代代农大人身上闪烁着的光辉。

3

沧州铁狮

地点:西区主楼西侧绿地北侧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这是沧州市人民政府1996年向我校赠送的“沧州铁狮”。

背面底座的文字《赠沧狮碑记》记载着这座石狮的来历:“公元一九八三年,沧州所辖吴桥、东光两县龙王河流域,列入国家攻关试区。中国农业大学王树安、兰林旺、程序教授,舍安逸、别亲情,先后率师生赴试区主持攻关。他们冒暑寒,入田间,苦苦探求;居陋室,食素餐,孜孜细研。十五载披星戴月,十五载栉风沐雨,十五载岁月蚀人,十五载矢志不移。心血终结硕果:吨粮田、节水麦、开心棉、四维治水、软管灌溉等二十余项重大科技攻关获得成功,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在全国推广。昔日盐碱荒滩已成为林茂粮丰、五业发达的富饶之乡。鉴于此,国家及省、部领导亲临试区视察,给予高度评价。鉴于此,沧州人民感激至极,敬赠石雕沧州铁狮一座,以志永念。”

4

壁画石

地点:西区主楼前绿地西南侧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在北京农业大学八十五周岁之时,北京市农场局校友送来这幅壁画样的石碑,画面上的人们在耕种浇水,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最上方写着“民以食为天”,画面中央的女性角色象征着教育一代代农大学子的母校,她洒下甘霖,呵护着这里一草一木,还有辛勤求学的学子们。

5

智慧头颅

地点:校史馆门前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百年校庆之时,中国农大收到的众多礼物就包括“智慧头颅”,这是一块发现于桂林市的红彩玉石,石质坚硬,色彩丰富,像极了一颗充满智慧的科学家头像。

6

此处世界 彼处世界 7

地点:理学院西南方草坪上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三个人影彼此交织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各有千秋,分隔开来。此处世界与彼处世界交织碰撞,却又各不相同。

西区的“此处世界,彼处世界 7”是一尊“迷你型”雕像,它只是较小,却有三个人,翅膀载着梦想,自由自在地翱翔。

7

豆荚

地点:理学院西北方草坪上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在理学院西南角的草坪上,有一个爆裂开来的豌豆荚,里面有四颗豌豆,仿佛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豆荚从内部爆开,就是下一次新生命的开始。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就要像这个豆荚一样朝气蓬勃,“从内部爆开”,获得新的生命力!

8

山东农大贺中国农大校庆石

地点:女生浴室西侧草坪上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2005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百岁生日,山东农业大学赠送一方泰山石,表示对中农大百年建校的祝贺。正所谓“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这块石头象征着学校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坚定不移、坚持自我的期许。

9

改土治碱碑

地点:西区土化楼西侧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缘木思本,饮水思源,为铭记北京农业大学的功绩,特树此碑,以志永念。

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三日

“改土治碱,造福曲周”,这是曲周县盐碱项目的农民伯伯们送来的一封感谢信。

曲周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旱涝盐碱自古为害。据县志载“曲邑北乡一带,盐碱浮卤,几成废壤,民间赋税无出。”建国后,虽几经治理,但缺乏科学指导,未能如愿。

1973年8月,北京农业大学遵循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承担了《旱涝碱咸综合治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先后选派数十名教授、讲师,千里迢迢,奔赴我县张庄一带重碱区进行改土治碱实验。暑往寒来,十五个春秋,栉风沐雨,备尝艰辛,在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积极配合下,采取“深沟浅井结合、农林水并举”的治理措施,先后建成一、二、三代试验区,粮食的亩产由二百多斤提高到一千余斤。栽上梧桐树,引来凤凰栖。科学治碱的成功,引起各级领导和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先后有五大洲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派员前来进行考察,引进了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外资,建立了治理盐碱项目区。经过五年整治开发,二十八万亩盐碱地基本得到治理,农作物产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受益于今人造福于后代。昔日茫茫碱滩,今朝一片绿洲。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四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临视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石元春教授,辛德惠教授等受到国务院的表彰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0

???

地点:新教学楼旁的草坪上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晨间匆匆赶去上课,午间疾行冲向食堂,晚间快步走回宿舍......在我们的匆匆里,几只小羊站在草坪中安静闲适地啃草,它们有的抬头张望,有的低头吃草,有的偏头凝思,仿佛人们经过,时间就能慢下来。每每经过,都仿佛置身农场,闲适自在。

11

大名治沙碑

地点:西区旧教出口处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1995年9月9日,中共大名县委大名县人民政府向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送来“治沙改土 科教兴农 成绩卓著 人民称颂”十六字石碑,这块碑立于旧教学楼出门处,称颂当时的农大师生在大名县治沙改土的卓越功绩。

在这块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农大师生扎根黄河故道,奉献沙区科技扶贫的功绩:

大名县东半部处于黄河故道,长期风沙肆虐,人民苦不堪言。解放后,虽经不懈治理,大名县五十六万亩沙质土壤仍瘠薄低产,几十万农民难脱贫困。一九八六年,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益寿、副教授张起刚等二十四位教师率领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直奔穷乡僻壤,向贫瘠宣战。先后承担了“改土培肥,提高沙地生产力和中低产沙地综合治理”的攻关和开发研究。建立了以沙荒改造为中心的“河北省农业综合试验区大名试区”,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大名沙改实验站”,使大名县成为北京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和推广的一个基地。他们不辞艰辛,坚韧不拔,坚持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采用农田水利工程和生物生态工程同步进行,调整种植结构,科学施肥,节水灌溉,改良品种,并以种衣剂拌种为主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取得四项国内领先成果,同时进行培育、示范和推广,使沙区农业生产和生态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方田林网,林茂粮增。大名县永记他们付出的艰辛和劳动,并决心遵照他们的意愿,科教兴农,振兴大名。他们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大名人民心中!

12

夜光熊猫

地点:凤鸣广场草坪上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这两只熊猫是四川校友会庆贺母校百年校庆的赠礼,旁有一石,上书“关爱”两个大字,熊猫为一母一子,正象征着母校对学子的深切关爱。

13

神农炎帝

地点:凤鸣广场草坪上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神农炎帝尝百草,种五谷,制耒耜,试水泉,教民稼穑泽上党太行,解济苍生润千秋万世。

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就应该如神农一般,想他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强农兴农这条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足迹!

14

读书的女孩

地点:和园食堂东侧研究生楼之间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在九十年建校之际,哈尔滨校友会赠予中国农业大学一名读书的女子。只见她以微微倚靠的姿势看向手中的书,脸上挂着恬静的笑容,心中充满获取知识的快乐。

15

前赴后继 共创辉煌

地点:西区操场西南角,网球场东南角处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这争夺橄榄球的两位运动员的雕塑是为了纪念农大橄榄球队而修建的。

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成立于1990年12月15日,这是在中国大陆诞生的第一支橄榄球队。这支球队的诞生应归功于时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院士、体育部曹锡璜教授等的慧眼独具和日本友人森本太行先生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这支全部由大学生组成的橄榄球队从建立伊始便贯彻严格管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教练虽非橄榄球科班出身,但十分刻苦敬业,很快便执掌了球队的教鞭,在队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并成为橄榄球界知名专家。他已是中国国家男、女橄榄球队的总教练。

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此项运动的拓荒者,也为橄榄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16

俞大绂像

地点:西区主楼北侧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在西区主楼北侧,有一位长者的坐式塑像。老人着中山装,眼望前方,神情平和,两手自然垂放腿上。这位老人,就是在学校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的老校长俞大绂教授。2011年,在他诞辰110周年的时候,学校塑造了这尊青铜像。

俞大绂(1901年2月19日—1993年5月15日),字叔佳,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植物病理学家、农业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俞大绂早年从事谷类作物的抗病育种工作,先后培育并推广抗黑粉病小麦、大麦良种,以及具有抗荚斑病含油量高的大豆良种、抗稻瘟病水稻品种。提出了小米病害的防治措施;首创中国禾本科作物黑粉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对粟病及蚕豆病害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晚年从事真菌异核现象研究方面。

17

蔡旭像

地点:西区农学楼南侧的侧柏树下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蔡旭(1911年5月12日—1985年12月15日),字勖敏,江苏武进人,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蔡旭先生是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春季少雨。京郊小麦大部在旱地种植,缺水少肥,栽培条件极差,生产上用的品种多是抗寒、抗旱、耐瘠的地方品种。它们适应性很强,但产量潜力很低,不抗倒伏也不抗条锈病,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从这种现状出发,蔡旭采取抗锈性、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并重的方针,一方面从国外材料中筛选成熟较早、适应性较好的抗锈类型,同时选用丰产性、适应性都较好的农家品种与前者杂交,以期选获兼得二者之长的新类型。1950年全国条锈病大流行,所有麦田严重感染但在农大小麦试验田里,被农民称为“号头麦子”的“农大1号”至“农大10号”和一部分杂交后代却是青枝绿叶,“一尘”不染。后来,这些抗锈抗倒伏,丰产性好,而且适应性广的麦子在华北地区种植,抵御住了我国建国以后第一次锈病大流行。

关于蔡旭的铜像,曾有人写下这样一首诗,名字叫作《麦田守望者》:

现在老人住在农学楼前

依然双目生辉

守望他的麦田

我们天天看他

成了他身边的麦子

18

李竞雄像

地点: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大楼的西侧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李竞雄先生是出色的植物细胞遗传学家,他带领我国的科学家成功育成我国第一代玉米双交种——农大7号等,还主持育成玉米单交种——中单2号。先生一生醉心学问,发表论文若干,也为我国的农业进步贡献出巨大力量。

李竞雄先生的雕像位于生命科学研究院前,他静坐在那里,眼中充满坚毅和沉静,守护着一个个怀揣梦想的农大学子。

19

李连捷像

地点:西区主楼东侧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李连捷先生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教授,与陈华癸先生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土壤肥料学系。对于李连捷的学生来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授、科学家。他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他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都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精神财富。因而,他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坚决反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处世哲学。对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他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决不趋炎附势、推波助澜。

20

辛德惠像

地点:西区旧教东北方树林中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辛德惠先生一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做学问,为师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改土治碱二十余载,将千古盐碱滩变为一片绿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雕像背后的碑文寥寥数语,仅够我们窥见辛先生伟大人生的冰山一角。然时至今日,辛先生碑前常有鲜花,我们永远怀念辛先生。

思考题

同学们来猜猜,新教门前草坪里小羊们的雕塑名称是什么呢?

把你的答案留在评论区吧!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

END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欢迎投稿:zsb@cau.edu.cn

首页

热门艺考培训搜索

最新艺考培训文章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农业大学招办-光影农大 | 校园守望者(西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