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回顾 | CCTV-3:谢飞导演的“艺术清单”

北京电影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大师课回顾 | CCTV-3:谢飞导演的“艺术清单”

北京电影学院

编者按

谢飞,湖南人,1942年8月出生,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6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学院派导演代表人物,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副院长等职。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获第四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导演奖”,获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教学成就奖”。

11月25日,CCTV-3综艺频道《我的艺术清单》栏目,特别邀请谢飞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大师课,一起来学习吧。

点击视频观看:谢飞导演《我的艺术清单》

谢飞导演年近八旬,却是个“斜杠青年”。他是德高望重的导演、是电影学院课堂上的教授、是豆瓣里的知名影评人,他对新电影的评价甚至可以影响到票房。他熟练地使用新媒体和网络,自己可以在网上预订旅行的酒店和行程。他坚守艺术,更鼓励创新。当《我的艺术清单》邀请谢飞老师的时候,大家不仅期待他的清单故事,更期待一堂大师课。

北京电影学院

谢飞老师的人生经历是绝版的“凡尔赛”,他是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谢觉哉先生与革命老英雄、老红军王定国的次子,《谢觉哉家书》就是经谢飞老师整理出版的。1986年执导的剧情片《湘女萧萧》获得第3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1990年,执导的剧情片《本命年》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1993年执导的剧情片《香魂女》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5年,执导的剧情片《黑骏马》获得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年近八旬,他正在用APP学英语并“复习”年轻时学过的俄语,闲时跑步健身……这就是谢飞导演的日常。

北京电影学院

谢飞老师在节目现场,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大师课,通过对四部经典艺术作品的感受与分析,谈谈那意味深长的人生吧。这样的课开在任何一所大学,地上、窗台上都会坐满了人吧。

诗歌课:《益西卓玛》和《在那东山顶上》

北京电影学院

2000年,谢飞导演执导的剧情片《益西卓玛》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特别奖 。他在作品中根植了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对苍生的敬畏,这部《益西卓玛》的插曲《在那东山顶上》取自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一首诗。据说仓央嘉措在八廓街的小茶馆写下了很多情诗,包括这首《在那东山顶上》。谢飞导演邀请著名作曲家张千一谱曲,把这段旋律镌刻在电影中。

北京电影学院

“在那遥远的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这都是比较近代的白话诗里翻译得比较清晰的。我就选了这两段词,八句,作为我片子的插曲。”

北京电影学院

三百年前的藏族诗歌成为今天电影的插曲,流传于世。我们才知道,这歌中的诗意是因为谢飞导演的发掘才被人所知。电影导演有一种传递深层文化和智慧的自觉与使命,谢导正是用自己深厚的学养与积淀,用如诗如画的影像把它镌刻于时代中,复活了那深情。再听此歌,我们特意浏览词作者,仓央嘉措赫然在列,一曲三百年,仿佛穿越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文学课:解读陀斯妥耶夫斯基著作《白痴》

诗歌的课程意犹未尽,文学课已经开讲。“我觉得我会通过看电影来看文学,强调深度阅读,多大部头的小说大家都要去读原著”,谢飞老师开宗明义地讲到自己对文学的态度。

北京电影学院

在十五六岁时,他就养成了阅读文学原著的习惯。尽管很多名著已经有电影或其他简易的版本,但原著仍旧有最大的文学价值。《白痴》是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上层社会做出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作品表达了世界本就是无法用理性去量化的,人无可探知、无法实现的都是不需要去思考的等深刻命题。

谢飞老师在十几岁读到此书时,就把对它的理解写在了读书笔记中,“我发现我写得最长的收获都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这里头就有1960年2月,俄文写的《白痴》。”老旧的笔记上,是一个少年的中俄文字迹,清晰地记录着这个少年对艺术的执念与思考。

北京电影学院

“我通过阅读和看这部电影,觉得陀斯妥耶夫斯基非常擅于深入刻画那种复杂的人性,在我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几部著作,特别是《白痴》和《白夜》给我印象非常深。我知道好的艺术作品一定不能简单地图解现实中的事情,而是要描写到人性,写到任何国家的人都有“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复杂存在状态,要去剖析这复杂状态。当然你的价值观是必须有的,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通过你的艺术作品要表现出来。”

北京电影学院

我们在现场还看到好几本谢飞老师当年的笔记,还有从杂志上收集的电影剧照。时间都是1961年、1962年前后,“我曾经把我高中和大学的观影笔记、片单做了一些汇集和整理,我发现影响我最大的就是一些人类的重要的小说和戏剧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我看的次数多,写得也多,无形中就接受了艺术上的熏陶。”

谢飞老师从少年时就有记笔记的习惯,信息时代的台式机、平板电脑更为他的这一习惯增添了不少辅助作用。不过一次因为对电脑的操作不当,丢失了一年的心血积累,遗憾得谢老师扼腕痛惜。听说网络里的内容会永久保存,于是谢飞老师就成了豆瓣注册的“影评人”,更是吸引了无数粉丝围观、讨论、求教。谢飞老师的影评也成了网络共享的资源。

电影课:《公民凯恩》是必修的电影篇目之一

诗歌与文学课之后,专业必修课开始。大家全神贯注。首先是一段《公民凯恩》的“回课”,几位表演专业的同学以“一镜到底”的创新方式演绎了《公民凯恩》的片段。不同于演出后等待掌声的常规环节,在场所有的演员、观众,连导播、摄像都在战战兢兢地等待着谢飞老师的点评。

北京电影学院

“《公民凯恩》是电影技巧的经典之作,他和第一任夫人早餐的谈话是个经典的蒙太奇场面。几次时空的切换,从非常亲密到冷淡到最后的互相不理睬。你们现在又一镜到底,这个方法我觉得这需要全面配合,包括摄像,哪个时候换衣服需要把他避出镜头,哪个时候,后景的晴天到下雨,你们都配合得很好。一镜到底很好,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数字技术发展没有胶片限制后,给导演和演员带来的自由和天地,这种实验非常有趣,祝贺,祝贺。”

轻松的掌声响起,全体悬着的心落了地,得到谢飞老师的祝贺,是课堂上最大的成就感。

北京电影学院

谢飞老师在电影学院教学五十多年,基本上每届学生的专业课都会讲到《公民凯恩》。“有电影理论家认为,电影原来还是个简单的工具,很多要依靠小说、戏剧的内容来表达内容。但是这是第一次用电影的独特的手段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第一次完整地将电影艺术形式综合地成功运用到一部作品中。”所以《公民凯恩》被很多理论家认为,是现代电影的开篇之作。自从有了它,电影进入了成熟的现代电影阶段,完全可以跟美术、小说、音乐相媲美,电影表达的东西是别人无法重复的。

北京电影学院

这部作品也给作为导演的谢飞老师很多的启发。“《公民凯恩》搞电影的人是一定要看,而且要经常研究它成功的秘诀。不是搞电影的人,作为一个艺术欣赏者,提高自己电影鉴赏能力,也是值得观看一下的。现在很多电影都有高清版,都有非常多的解读,在网上都可以看到。”老师布置了作业,还指出了观片渠道,同学们赶紧去补课吧。

话剧课:话剧《日出》和电视剧《日出》的创作谈

北京电影学院

话剧《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写于1935年,作者当时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据曹禺女儿万方回忆,曹禺当年为了能在作品中真实描写翠喜的境遇,甚至扮作唱数来宝的艺人去体验生活。谢飞老师在青年时代,不仅可以在剧场看到这部剧作的上演,更有很多学校里的业余话剧团也来演绎这部戏剧。

北京电影学院

《日出》的电影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本正执导,方舒主演,于1985年上映。而在2000年,谢飞导演拍摄了电视剧版《日出》,这也是谢飞导演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谢导综合了电影、戏剧的很多精髓,来寻找适合电视传播的方式。选择了徐帆饰演陈白露,斯琴高娃、许还山等很多实力派演员参演,连一个配角金八爷,谢飞导演都邀请了自己老同学《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来客串,“因为他的气质实在太像金八爷了”。21年前的电视剧,没有过多的商业运营和炒作,都是出于导演的艺术态度与艺术自觉。谢飞导演注重细节,徐帆饰演的陈白露有三十多套各种面料的旗袍和大衣,还专门请了一位六十多岁的理发老师傅用火钳子每天给她烫发。谢飞导演看中她的台词功底,也给了她很大的支撑与信心。“我有幸能把《日出》拍成电视剧,这部戏全部从头到尾是我自己拍,我每个镜头都要管,而且我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在它的电影化上。”“电影化”三个字使这部电视剧有更多的不同和价值。直到今天,谢飞导演讲起这些创作的细节,眼睛里还闪耀着孩子般的光芒。

北京电影学院

这是一次不想下课的大师课,我们在听到故事之余,更听到了智慧,听到了对艺术的观念和思考。主持人朱迅不仅“拖”着老师不让下课,还“求”着老师“留作业”,谢飞老师在主持人强烈的要求下,留了一点课后作业:

赏析五部电影:《雁南飞》《罗生门》《小城之春》《兹山鱼谱》《童一个世界》。看片后,写成笔记,八十岁时回首重读,思考人生!

文:马宁

图片摄影:史浩均

来源:央视综艺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电影学院-大师课回顾 | CCTV-3:谢飞导演的“艺术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