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开馆之前,等候进馆的读者在图书馆门前静静地排起长龙(孟新民/摄)
这样的早晨
这样的队伍
曾经是清华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通过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
已可在线预约座位
排成长龙入馆的景象不复存在
但是
学子们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不曾改变
清华人对图书馆的喜爱始终如一
在馆舍总面积7.86万平方米的
清华大学图书馆
除了超过548万册的实体馆藏
还有很多你根本想不到的宝贝
譬如
商代的甲骨文
西周的青铜器
敦煌藏经洞卷子
乾隆年间的大缂丝
……
每一件藏珍都是一个传奇
今天
就和我们一起去揭开
清华大学图书馆里那些「传奇」的故事吧
商朝
“
一片甲骨惊天下
清华收藏的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的成熟文字。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沉睡千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它主要存在于我国公元前14~前11世纪前后的商代后期阶段。
清华大学现藏有甲骨1755版,兽骨233块,在大陆145个甲骨收藏单位中,其收藏数量列第十一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大都文字记录完整、骨面清晰,内容丰富,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尤为可贵的是,清华现收藏有一批抗战期间出于安阳小屯的甲骨材料,甲骨为一坑独出,在出土后屡经流散,后经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等收购、整理和保护,现主要部分为清华所有。这是目前现存十数万片甲骨中除去发掘品唯一可知是具有一单独出土单位的一批资料,堪称甲骨精品。
西周
“
灿烂三千年的青铜器
图书馆所藏青铜器从商周直到宋元,代有收藏,种类繁多齐全,既有商周礼器,又有大量的酒器以及饪食器,还有其他日常用品、各种饰物、佛像以及兵器等等。
小臣逋鼎
馆藏青铜器中,有一件立耳、垂腹、底近平、柱足的器物,通高19厘米,口径16厘米,它就是小臣逋鼎。别看它个头不大,来头可不小。
顾名思义,小臣逋鼎就是属于一个名叫“逋”的“小官儿”的鼎。“小臣”之职一般由异族人担任,说明异姓家臣可以获得礼器的赏赐。该鼎1949年从北京琉璃厂古玩铺购藏,是西周早期的器物,也就是说它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
小臣逋鼎内壁铸有铭文3行共17字:
“小臣逋即事于西
休中易逋鼎
扬中皇作宝”
根据考证,铭文末句应该是“作宝鼎”,第二行末尾的“鼎”字本应在第三行末尾,却跳到了第二行“逋”字之下。铸字跳行形成句读错乱的现象,但也从另一角度看出,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铸造中就有使用活字制作模版的迹象。
图书馆每年都会举行多场不同主题的展览,让这些珍贵文物有机会与大众见面,让更多人感受历史的深邃与沧桑。
唐朝
“
令人叹为观止的敦煌写经卷子
现存的敦煌卷子均极为珍贵,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4件敦煌卷子。
这部唐人手写《妙法莲花经》纸写本是馆藏4件敦煌写经卷子中的一件,长541厘米,宽22.2厘米,采用经黄纸,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绵性,且质地厚硬。字为楷体,秀丽而颇有筋骨。虽历经千年,字迹清晰、纸张不朽,展卷在手,令人叹为观止。
敦煌写经卷子均极为珍贵,它们来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也就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藏经洞的发现是与甲骨文、清满文档案的发现并称的“二十世纪三大伟大文化发现”。
藏经洞曾存有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它们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自1900年敦煌写经卷在藏经洞被发现后,密藏多年的敦煌文献随即流散,许多完整的写经卷被国外的探险家所劫掠,但其学术价值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直到1910年,清朝学部才将劫余部分运抵北京。
宋朝
“
宋版古籍,难得一见!
馆藏宋刻本字大如钱,纸墨古雅,且为全本,十分难得。
《通鉴纪事本末》
两宋时期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在收藏界,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这是因为宋版书目前存世不多、文献内容据书籍成书的年代更近,不仅文献价值高,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图书馆有一部珍贵的宋刻本——南宋史学家袁枢撰写的《通鉴纪事本末》,刻于宋宝祐五年(1257),依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区分事目,一事一篇,详其本末。这部书镌工精雅,纸墨俱古,加之字大行宽,赏心悦目,是典型的宋刻大字本,虽经元明递修,仍极为珍贵。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在此之前,史书的编纂,通行的是纪传体和编年体,但这两种体裁都有一定的不足:编年体以年代为经纬,事件发生时间越久,就会将事情发展割裂在逐年的记述中,难以窥见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本末始终;纪传体以人为中心,材料相互重复,重点无法突显。袁枢开创“纪事本末体”之先河,材料集中,按年记述,成功地弥补了以上两种体裁的不足,使一事始末一阅了然。
这部书曾是晚清名臣丁宝桢家旧藏。丁宝桢一生清廉刚正,报国爱民。他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清华1919级校友购得此书后,于1949年返校节时赠与母校,在第一函封面上题写了捐赠始末:“己丑清华返校节己未级同学购丁宝桢旧藏宋刻通鉴纪事本末敬献母校以为毕业三十年纪念。”甚至连当年丁宝桢家藏书的书柜也一并购得并捐赠给清华。这其中既有颇高的文物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也饱含校友对母校的拳拳真情。
明末清初
“
「惊恶梦」结尾的《水浒传》
你知道吗,《水浒传》还有七十回本。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几乎无人不晓,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水浒传》一般是一百回本或一百二十回本。但你知道吗,其实《水浒传》还有七十回本,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手。
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性格孤傲。他评点的《水浒》《西厢》《杜诗》《离骚》《庄子》《史记》,合称六才子书。其中,他评点的《水浒》和《西厢》在清代和民国以来一直广泛流行,影响深远,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图书馆收藏了金圣叹“腰斩”后的七十回本《水浒》,即《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此书为明崇祯十四年贯华堂刻本,金圣叹反对招安,主张以法治天下,将《水浒传》七十一回之后全部砍掉,编了一个恶梦作结,把梁山英雄全部处死。通篇刊有金圣叹圈点批语,另有三篇序文和伪托施耐庵的序文。
金圣叹大胆怪诞的改编,真可谓脑洞大开、出人意料。胡适对金圣叹和“金批水浒”称颂不已,他曾表示,金圣叹的《水浒》,打倒一切《水浒》。并称赞金圣叹,“真是有绝顶高明的文学见地的天才批评家的大本领,真使那部伟大的小说格外显出精彩!”
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即以清华所藏此贯华堂金批本为底本。
清朝
“
最早的一版《长生殿》
馆藏《长生殿传奇》刻本,是作者洪升的自刻本,也是《长生殿》的祖本。
《长生殿传奇》二卷
清康熙稗畦草堂刻本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传奇戏剧,借天宝遗事敷演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之爱情悲剧,同时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它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同时又有历史剧的特色。
洪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他创作《长生殿》的历程十分艰苦,“稗畦填词四十余种,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 “经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康熙十二年作《沉香亭》,康熙十八年完成《舞霓裳》,康熙二十七年《长生殿》传奇定稿并搬上舞台,并迅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目。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洪升招来戏班在家中演出《长生殿》,很多名人赶来观看。当时正是孝懿皇后的丧期。洪升因“大不敬”被抓进监狱,放出来后又被斥革。六十岁时,在赴曹寅之邀后从南京乘船回家,不幸醉酒失足落水,魂断乌镇。他一生创作戏曲四十余种,与孔尚任齐名,有“南洪北孔”之誉。
馆藏这版《长生殿传奇》刻本开雕于洪升生前,未竣而卒,门人续成其事,是最早的一版自刻本。
“
古今类书之集大成者
《古今图书集成》与清华园结缘,不仅在于其编成于斯,还在于它的一个特殊版本就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内。
2010年百年校庆前夕,清华大学在维修大礼堂时,挖掘出一处古迹, 那就是曾侍奉康熙帝三子胤祉读书,并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初名《汇编》,编成后康熙帝赐名《古今图书集成》)的陈梦雷建造的松鹤山房。
陈梦雷资质聪敏,少有才名。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四十年,受命主编《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其篇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4倍。雍正六年以铜活字排印而成。因出自内府,印刷装帧极为讲究,选用上等开化纸或太史连纸,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版刻史上的著名精品。书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集经、史、子、集之大成。全书一万卷,仅目录就有四十卷之多,总字数达一亿六千万字。全面收录了我国从上古时代到明末清初的文献,天文地理、文史哲学、政治经济、农桑渔牧、医药偏方等无所不包,史料价值颇高。
《古今图书集成》与清华园结缘,不仅在于其编成于斯,还在于它的一个特殊版本就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内。这就是清雍正六年(1726)铜活字印光绪描润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描润”含两种情况:一是规避雍正以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位皇帝的名讳,逐一涂白改写;二是将铜活字印出的字迹不够清晰的地方以墨笔描黑,仅此两项已经可以估算出当年描润工程之浩繁。而实际情况是,描润者绝不仅仅进行了以上工作,而是将这部规模万卷的大书通通以墨笔彻底描黑修饰一遍!甚至书中双行小字、板心口题、木刻版图也同样细致修饰。这样费时、费工而工程浩大的影印大概在世界印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抗日战争时期,这套描润本同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古籍中的珍品、西文书,以及各院系重要仪器设备等被装入400多个大箱子,辗转武汉、重庆多地,历经日军炮火焚毁,最终仅于灰烬中抢得残卷2000余册。这批被称作“焚余书”一直存放在图书馆内,后经整理修复,其中描润本《古今图书集成》仅余558册。
历经300余年风雨沧桑,这部鸿篇巨著从清华园诞生,又在清华园归根,仿佛冥冥中注定的缘分。
“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画中35名神态各异的人物中,恭立着神态肃穆,穿红袍、戴斗笠,扮作罗汉的乾隆皇帝,你找到他了吗?
“无量寿尊佛”缂丝画
缂丝,是采用平纹组织,先将图案底稿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色线挖织,即俗称的“通经断纬”。因这种织法有镂刻效果,人称“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故又称“刻丝”“克丝”。
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所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巨幅清前期缂丝佛像,画芯高434厘米,宽279厘米,存世实属罕见。
这幅缂丝画题名为“无量寿尊佛”,构图由上至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层为日月高照;第二层为天宫伎乐,两组各四位飞天仙人;第三层为主体的三世佛,即正中的主尊释迦摩尼佛和胁侍的迦叶、阿难两尊者,左为代表过去世的燃灯佛,右为代表未来世的弥勒佛;第四层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左边一组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右边一组为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最下层为祥云普照。
整体来看,这幅缂丝画工艺精湛,技法丰富,图案色彩多至百种以上,细部极为繁复工致,幅面阔大恢弘,堪称缂丝艺术的登封造极之作。由图案内容推断,应是为清宫礼佛、祈福而造。
目前,大家可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一睹这幅巨型缂丝画的真容。
“
盖满名家「签名章」的手稿
是怎样一份手稿,甫一现世就被学界视为盛事?引得数位名人大家纷纷在末叶留下印记?
《续方言》书后的名人观书题跋
这就是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戴震的《续方言》手稿。
戴震一生著述宏富,在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理、音韵、训诂等领域皆有很高成就。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馆,组织编纂《四库全书》,戴震以经学名家任职其中,致使“天下士大夫言经学必推戴”。他还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皖派著名学者。
1928年冬,刘半农在北平琉璃厂书肆购得戴震《续方言》手稿,书凡两卷,共十四叶,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这部戴震手稿的现世,被当时学界引为盛事,书的末叶遍布胡适、章炳麟、傅斯年、陈垣、邓之诚、马衡、蒋梦麟、顾颉刚、钱玄同等名人大家们几次观书墨笔题识及钤章,堪称朱墨灿然,满纸生辉。
戴震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要补充汉代扬雄的《方言》。《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著作,也是语言学史上最早的方言词汇比较的专著。据罗常培考证,戴震手稿的写作年代“约在乾隆二十年专攻《方言》以后,三十八年入四库馆以前”。罗氏认为,戴震后来发现杭世骏所著《续方言》“引据类次均出己右”,便在撰写出两卷后中途放弃了。因此,《续方言》手稿是一部“未竟之稿”。
买到这份手稿后,刘半农并未秘不示人,而是公诸同好,并且出资影印,于1932年7月30日印成,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流通发行。刘半农病逝后,藏书中的稿本、抄本和戏剧小说类书籍赠与清华大学图书馆。
《续方言》手稿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又被《中华再造善本》选入,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珍藏善本仿真影印出版。影印本再现了原书风貌,古色生辉,便于更多的读者品读收藏,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裨益。
近现代
“
《资本论》第一卷 第1版
该版本目前国内仅有五册。
《资本论》第一卷 第1版(1867年)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德文第一卷问世于德国汉堡。这既是马克思一生学术生涯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
第1版篇章结构不像现今通行版的7篇25章,而是只有6章22节。当时发行量仅1000册,经过150余年的流传散失,存世稀少。
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资本论》被翻译为几十种文字,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清华大学图书馆以“服部文库”、民国清华图书馆和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的原始馆藏为基础,经过几年的搜寻和购买,目前已拥有马克思恩格斯亲自修订出版的全套原版《资本论》,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唯一一套完整收藏,共包含九个版本,囊括了德语、法语、俄语、英语、日语和中文六大语种。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出版的版本,以1867年德文首版为代表。
“
旷世奇才的各种收藏
赵元任一生都想着清华,念着清华,把清华作为人生的起点和故乡。
赵元任17(虚)岁小影(1908年)
赵元任《吴语词汇》笔记本
赵元任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在科学、语言和艺术三个方面都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世界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像他那样取得学术界公认的成果。
他是康奈尔大学理学学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多年执教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顶级名校。1920年代,他曾两次回到清华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等课程。
他通晓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10多门语言和33种中国方言,将自己深厚的国学根基与西方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相结合,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学术思想曾经影响了中国20世纪多位重要的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
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作有130多首音乐作品,他谱曲的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是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经典。
在昆明欢迎联大学生步行团
(赵元任摄,1938年4月28日)
如此多才多艺、博学多识的赵元任甚至还酷爱摄影,自上世纪10年代在海外购买第一台照相机以后,便一生与相机相伴,为那个时代留下了数万张珍贵的历史资料。
2017年,赵元任的家人将珍藏近百年的赵先生生前拍摄的照片、底片和幻灯片等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这批珍贵历史资料共计两万余张。此前,赵元任家人也曾向母校捐赠过赵先生的日记复制件、书稿文稿、档案、论著、信件、音像资料,以及钢琴等逾千件珍贵物品,这些都收录在图书馆“赵元任专藏”中。
“
见证和记录清华早期历史
《清华周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学生刊物之一。
《清华周刊》封面
《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至1937年1月共出版676期。抗战爆发,清华南迁,曾被迫停刊。1947年2月复刊后,只出了17期便再次停刊。
作为一份学生刊物,《清华周刊》上至总编,下至发行,大都由学生担任。虽然如此,它仍是当时影响力很大的综合性刊物。一份学生刊物具有如此规模、能延续如此长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鲜见的。闻一多、顾毓秀、梁实秋、周培源、梅汝璈、贺麟、蒋南翔等都曾担任过《清华周刊》的主编、经理等重要职务,并在上面发表了不少文章。
因为深受全校师生欢迎,《清华周刊》从形式到内容都发展迅速。从最初记录和评论校园生活的4—8页的小报,发展为后来包含“言论”“校闻”“译丛”“铎声(评论)”“文苑(诗词、小说等)”“杂纂(小品文、谜语笑话等)”等多个栏目、每期都有一二十页的小册子,最终(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成为在资历、声誉、发行数量、尤其是文稿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都可与国内最著名的刊物相媲美的大型综合性杂志。
《清华周刊》的变迁发展有两大特色,一是进步性,不仅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经常进行革新,更表现在宣传进步思想发展革命力量;二是学术性,胡适与梁启超所开具的国学书目因在《清华周刊》发表而为国内学界所周知,《清华周刊》上有一大批后来成为巨匠的各级学子的文章,洪深、吴宓、闻一多等还开了专栏,这些都逐步奠定了《清华周刊》在国内学术和文化教育界的地位。
如今,《清华周刊》早已经成为国内外书库中的珍品。如果大家想去深入了解清华大学的早期历史,不妨去北馆二层开架库区查阅影印版的《清华周刊》,定会收获满满。
登陆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
可查阅更多特色资源
清华大学图书馆前身是清华学校图书室
建于1912年
1916年清华学校图书室改为“图书馆”
2022年,即将迎来
图书馆建馆110周年
110年的沉淀
如今,图书馆系统包含
总馆以及
文科、美术、金融、法律、经管、建筑
六个专业图书馆
馆舍总面积7.86万平方米
阅览座位4000余席
110载的发展
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等不断涌现
数字科技与深厚底蕴完美融合
让这座知识巨库焕发勃勃生机
清华大学图书馆
珍藏着代代学子的宝贵记忆
那些伏案苦读、陶染墨香的岁月
和古籍一同被收纳进排排书架
与文物一道被安放在展览柜上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
生活节奏如何高频
愿我们都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图书馆中行走
追求灵魂的共鸣
探寻光阴的馈赠
“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我敢肯定,钱钟书最爱的也是清华图书馆。
——杨绛
联合出品|新闻中心 图书馆
策划|苑洁
顾问|刘蔷 何玉
图片|图书馆 艺术博物馆
撰稿&排版&编辑 | 苑洁 李沫潼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
《清华园里读旧书》《百年清华图书馆》
《清华藏珍》《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焚余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清华时间简史 图书馆》
往期精彩
20211202!你见过这样的清华吗?
清华学堂班的这一年|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立鸿鹄之志,绽青春芳华
清华学堂班的这一年|叶企孙物理班: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清华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清华大学2022年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简章
清华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