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的艺术史丨中央美院本科生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作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可视的艺术史丨中央美院本科生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作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2021年12月7日,2021年人文学院教学改革系列成果展“可视的艺术史——本科生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作业展”在中央美术学院14号楼一层开展。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副院长苏新平、党委副书记王晓琳、院长助理潘承辉,学校相关院系部门负责人、人文学院师生与入选展览的一年级同学们一同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人文学院教授王浩主持。

“可视的艺术史——本科生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作业展”展出的是以面向全校(除人文和艺管学院外)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中国美术史》的优秀课程作业,该课程由人文学院教授赵伟主持,赵伟、黄小峰、耿朔、于帆、戴裕洲五位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参与本课程的学生为学校造型学科基础部、中国画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共700余人。本次展览主要呈现的是2018年与2019年的教学成果,展出的是两届同学完成的共80余件优秀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

党委书记高洪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作业展体现了人文学院艺术人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整体人文建设积极而扎实的推进。他谈到,“可视的艺术史”展示的“两史一论新故事”的“中国美术”的新故事,同学们一方面用写字的笔讲好中国美术的伟大故事,另一方面用画画的笔画好自己的“美术史”。同学们作业中体现了“央美之美”,从中也让我们认识到,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基本的学术规范,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

中央美术学院

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人文学院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上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在专业教学之外对知识的延伸,在人文学科的自身结构上的不断拓展,体现出人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形式;二是努力把全校的人文社科共同课作为一个新课题,来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他谈到,全校的共同课是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传统,也是今天培养一个全面型艺术人才的关键,其重点在于教学的“教”,老师就像“营养师”,为同学们提供内容丰富又有历史文化养分的“营养餐”。通过此次展览看到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领悟并吸收历史内涵的养分,从历史经典、历史遗产中找到自己打开中国美术历史文化大门的钥匙,进而转化为不断增强的学习动力和艺术创新的创造力。

中央美术学院

党委副书记王晓琳表示,人文学院的教育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探讨“两史一论”要如何与时俱进,而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具有美院特质的课程。全院的公共基础课,从原来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到学生自己主动去理解、去思考、去完成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院长李军表示,本次展览是人文学院教学改革系列成果的一个展示,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能将人文学院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与不同专业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展览将展至12月17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开幕式合影

美以育身,文以成人

2021年,是新形势下人文学院整装出发的一年。继2020年正式建立“语言文明系”和“历史哲学系”,形成具有央美特色的人文社科教学科研中心,近年来陆续举办以《人文大讲堂》领衔的近三百期高端学术讲座之后,今年,人文学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出“中国历史的伟大时刻” “世界历史的伟大时刻” “中国文学的伟大时刻” “西方文学的伟大时刻” “中国思想史” “西方思想史” “两史一论新故事” “情景英语”等课程组成的全新人文通识课体系。

美以育身,而文以成人。央美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但今天,更需要为央美之美,注入厚重的人文和书卷气息。

系列展览中的《读画》,是人文学院和研究生院合作的博士课程“情景英语”的继续。在课上同时也在展览中,同学们尝试了用英语说“画”。“画”不再如苏轼所言仅仅是“无声诗”,而是开口说“话”了——你听过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画”吗?说明在疫情期间,在封闭中,中国和央美的校园非但没有封闭,而是更加开放了。

《可视的艺术史》展览,是人文学院“两史一论新故事”所讲的“中国美术”的新故事。在展览中,每一位同学都被要求同时研究和创作“美术史”:一方面是用写字的笔讲好中国美术的伟大故事;另一方面是用画画的笔画好自己的“美术史”——书写一部返古开新的“中国美术史”。

我们希望,所有新的尝试,都不仅仅反映人文学院教学改革的初心,更是我们籍以鞭策未来的开始。

是为序。

李军 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

人文学院社科部长期承担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部分公共课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多门类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全校各院系所有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科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于2021年下半年推出了包括“两史一论”新故事、外语、中外文史哲等在内的新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并将陆续推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本次展出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美术史》是由赵伟教授主持,面向全校(除人文和艺管学院外)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近几年的《中国美术史》教学团队由赵伟、黄小峰、耿朔、于帆、戴裕洲五位老师组成,他们均为博士毕业,拥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其中,黄小峰教授主要讲解卷轴画,耿朔副教授主要讲解墓葬美术,于帆老师主要讲解近现代及当代艺术,戴裕洲老师主要讲解书法艺术,赵伟教授主要讲解原始至秦汉美术以及汉唐以降的宗教美术内容。该课程囊括了中国美术通史以及视觉文化的多个层面,在为同学们提供较为全面和专业的中国美术史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力求使其了解常见的美术史研究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尝试有效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课堂和书本所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融会贯通,激发艺术灵感和创造力。

参与本课程的学生为学校造型学科基础部、中国画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共700余人。本次展览主要呈现的是2018年与2019年的教学成果,展出的是两届同学完成的课程作业,共80余件优秀作品。该课程作业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30%,作业命题时兼顾到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特长。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任课教师据以考察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中国美术史背后的故事,知晓基本的学术规范,培养学术研究的兴趣,滋生人文社会的情怀。

课程作业

(部 分)

2018年作业题目

请根据《中国美术史》课上所学及课下思考,为汉代甘泉宫设计一件或一组作品,使之既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又能兼顾文化的传承。具体要求:

1.用隶书或楷书标注作品名称

2.绘制作品

3.阐明设计思路(需要按步骤表明主要设计思路,包括应用了哪些古代文化艺术元素,特别是创新部分。不超过 200字。

4.标注 1-5部(或篇)参考文献,需要有作者、篇目、出版社(或杂志名)、出版年等信息。

中央美术学院

韦高源-中国画学院-鸱龟席镇

设计思路:以“鸱龟曳衔”的太阳神传说来设计席镇,寓意一天的开始与复生,还具有辟邪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

杨名扬-中国画学院-舞乐双凤漆木屏风

设计思路:为宫殿设计的屏风,采用了帝王宴乐图、龙凤呈祥纹样为主体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

曹译壬-造型学科基础部-组合式提梁化妆盒

设计思路: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盒等为灵感设计的便于携带和收纳的化妆盒。

中央美术学院

董含-造型学科基础部-卷云花鸟被中香囊

设计思路:“被中香囊”呈球形,除花鸟纹饰外还加入了汉代常见的云雷纹和卷云纹。

中央美术学院

郭丹妮-设计学院-木质凤纹镜托甘泉宫瓦当连弧铭文镜

设计思路:镜背采用甘泉宫瓦当中的装饰纹路,铭文为篆书“天下大明”,镜托则参考了汉代玉器上的风纹。

中央美术学院

张乐-设计学院-朱雀云纹磁六博

设计思路:以汉代六博为原型,棋盒侧面饰以汉代常见纹样。同时以磁石加以创新,使棋子可以自行滚动。

中央美术学院

王琪-设计学院-汉代甘泉宫避暑神器

设计思路:玉握的造型取自汉代石刻,添加云纹装饰显示了汉文化的厚重感。冰鉴为青铜材质,增设内胆保温箱强,内分四格便于储存食物。

中央美术学院

李颜羽-建筑学院-青铜金乌灯

设计思路:以马王堆T型帛画为形象来源设计的宫灯,借用并创新了“长信宫灯”的环保功能。

中央美术学院

李响-建筑学院-醴洛图

设计思路:这是一套可以展开的明信片,作品主体由9种汉代瓦当纹样构成,以九宫格的排列方法分布,伴随不同的展开次序呈现不同的图案。

中央美术学院

刘煜潇-建筑学院-龙凤六博棋棋案(具)一套

设计思路:借鉴战国青铜器的造型和错金银工艺,为甘泉宫设计的一套棋案。行棋以九循环,表示天道相通,阴阳相合。

中央美术学院

蔡捷频-城市设计学院-汉曲裾袍改制

设计思路:改良汉曲裾使之符合现代生活需要,并饰以汉代帛画等元素。

中央美术学院

李艺婷-城市设计学院-藻井

设计思路:将敦煌藻井与甘泉宫蟾蜍玉兔纹瓦当和延年益寿纹、莲花纹相结合,赋予藻井新的内涵。

中央美术学院

赵一静-城市设计学院-飞檐木施

设计思路:将飞檐融入衣架设计,遵从古人“崇德尚义”的传统,又利用了飞檐的弧度增加了收纳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

刘佳渼-城市设计学院-金日磾母屏

设计思路:陶立屏,屏面为丝绸,装饰云气暗纹,主体人物为汉武帝,以拟画像砖形式绘制。

中央美术学院

宋镕旭-城市设计学院-宴饮餐具设计——传承汉朝

设计思路:器皿饰有汉画像石中歌舞场景,并辅以仿汉代红底黑纹的漆器样式。

2019年作业题目

生与死,是人类所要面对的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或快或慢地回答这一命题,而生命的意义便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传递、流淌,既可如夏花之灿烂,又可似秋叶之静美。下面,请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以及对《中国美术史》中诸多出土或传世文物的理解,为自己逝去的祖辈或亲人设计一件纪念性作品,具体要求:

1.用篆书和楷书两种书体标明作品名字

2.制作图像

3.附作品说明文字(不多于300字,需阐明逝者与自己的关系以及相关设计思路)

4.不另附其他纸张。请根据卷面大小合理布局。

中央美术学院

夏海瑀-中国画学院-大石头

设计思路:设计这块“大石头”来纪念我爷爷的父亲。听爷爷说他的父亲是当年“壮士出川”代表人物潘文华的表亲。在抗日的军队中担任“师爷”一类的角色。

中央美术学院

朱奕泓-造型学科基础部-讲三国的外公

设计思路:外公喜欢和我妈妈以及她的兄弟姐妹们讲三国演义,而外公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就是曹操,所以表现曹操的形象从书中跃然而出。

中央美术学院

冯墨涵-设计学院-山水通鸣——屏风

设计思路:用布面画置换到屏风上,既透气又能遮挡一些凉风。能为使用者很好的遮风,同时还可以吸收新鲜空气。

中央美术学院

牟英洁-设计学院-青山劲松图

设计思路:这幅作品意在纪念祖父。祖父是一个正直刚强的人,一直受人尊敬和爱戴。卷轴正是为了表现他劲松般的品格。

中央美术学院

郭雨琦-设计学院-传承

设计思路:生与死,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哲学命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肉体的出生与死亡,不如说是精神的传承与消逝。泱泱华夏,千年文明,这不是一瞬间的故事,而是一个漫长行进的过程,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组画。

任课教师寄语

中央美术学院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书画鉴藏史。

“教学相长,开卷有益。在读书中进步,读史中成长,读图中升华。”

中央美术学院

耿朔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美术考古和汉唐美术研究。

“美院的校园很小,美术史的世界却很大。希望通过课程讲授与师生互动,能帮助同学们跨进美术史的大门,去寻找触动人心的画面,去看见古往今来的美好。”

中央美术学院

于帆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新中国美术史视觉文化研究、电影研究、媒介理论研究等。

“近现代美术史是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关键环节,对历史复杂性的正视和宽容是我们对其进行理解的前提。”

中央美术学院

戴裕洲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讲师。从事书画印创作研究。

“正心修身,意诚笃行。”

中央美术学院

赵伟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宗教美术尤其是道教美术和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研究。

“当老师最开心的事:我讲的,你懂了;更开心的事:没讲的,你做了。”

中央美术学院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3日至12月17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北区14号楼1层展厅

总策划:李军

学术支持:王浩、黄小峰、于润生

策划:赵伟

策展团队/展览执行:许金凌、于敬彦、谭子鸣、耿振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宣传部/文

宣传部 李标/摄影部分资料由人文学院提供

本期编辑丨赵晶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央美术学院-可视的艺术史丨中央美院本科生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作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