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校园」出品
昨天,人大人的朋友圈
是不是被这样一张图刷屏了?
原来,劳动人事学院的小杨同学课后前往图书馆学习时,在一层报刊阅览区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被这潜心阅读的背影感动,小杨将这暖心瞬间记录了下来。朋友圈的同学们纷纷转发并留言,将其称为“一些值得分享的图书馆瞬间”。
勤学苦读的背影究竟是谁?
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缘起:一场美丽的误会
经多方求证,这张暖心照片的主角并非方汉奇教授,而是后勤集团退休教职工刘振存老师。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87岁的刘老师经常在报刊阅览区出现,一坐就是一下午。阳光正好的周五下午,官微记者们见到了风尘仆仆、前来阅读的刘老师。由于刘老师听力欠佳,官微记者们进行了一次“特别的”面对面的书面采访。
1958年,刘老师来到人大,在后勤负责机器修理工作,一直到1990年退休。年龄渐长,他的听力下降,所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到学校图书馆看书,用书籍与世界交流,发现了读书的快乐。
我们给他写道:“您爱读书,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们看到您都很感动。”——官微记者
刘老师摆摆手笑了,“我文化不够,就是来随意看看书,有时候看看那个……”他轻拍了一下脑门,“有时候这脑子,说说话就忘了。”87岁高龄的他,虽然听力有减退,但是声音洪亮,视力很好,阅读很快。
启发:一次言传身教的现场
“也许一切已经有了答案”。背影身份的谜底已经揭晓,而如何求学治学这个宏大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每个人大人投入无数精力和时间来探索。
在得知老先生的真实身份后,小杨同学也有稍许的不好意思,此前汹涌而至的转发已经让她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但她善意地说道:“希望不要惊动方老先生”。
“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小杨同学如此感悟。分享的本意只是为了记录这一深受感动的时刻,同学们在朋友圈和微博的转发则共同成就了这寒冬里的一段美丽故事。虽然错认了老先生的身份,但这样一次言传身教的现场又何尝不是人大校园里暖心美好的瞬间呢。
“
不管怎么样,我的初心是为了把这份正能量分享出来。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学校,每天动力都upupup!
”法学院的小常同学也分享了她在看到朋友圈这条消息时的感受。临近期末,难免偶尔感到疲惫懈怠。而图片中的这位老先生孜孜不倦、潜心阅读的样子,让她备受激励。这也道出了其他同学的感受,“这就起来学”“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成为了同学们发表最多的评论。
感悟:一次学风的传承
故事背后,还有一个不容被忘记的名字,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学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
“书到用时方恨少”,方汉奇教授曾在应光明日报社邀请拍摄“书香中国”系列公益广告时写下了这样的寄语。
方汉奇教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度过的。在这方书房中,装着200年的中国新闻史。他曾是国内收藏中国新闻史书、报刊最多的个人。他的书房是所有房间里最大的,类似一个四边形,四面墙都摆满了书柜,顶天立地,上面2/3是按照书籍实际高度设计的开放书架,下面1/3是存放大量报刊的带门书柜,而且每个书架都可以容纳两层书摆放,相当于两个书房的摆放量。先生过去在书房里配有望远镜和梯子,便于取书。
“这里既是书房也是会客厅,更是研究生博士生的课堂,我们每次来这里都和先生一样享受着坐拥书城的快乐。”
方汉奇教授在2020学年开学典礼上
对新生同学们的亲切叮嘱
仿佛仍在耳畔……
最好的年华,要去做最应该做的事
希望你们多读些书、多坐冷板凳
多泡图书馆
还希望你们好好锻炼身体
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
都需要强健的体魄……
这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也给了人大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
正是校园里这些
善于发现的人大人和美好的瞬间
汇聚成了冬日里的温暖陪伴
人大故事生生不息
人大学风代代传承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图书馆 后勤集团 劳动人事学院 新闻学院
采编:浩爽 顾小白 凯怡
视频:郑钰
部分图片:崔晨
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文中朋友圈内容引用已征求本人同意
编辑 设计:顾小白
校对:曹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