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灿烂丨张乾志:与“环境”坚定同行

北京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凡星灿烂丨张乾志:与“环境”坚定同行

北京师范大学

BNU

张乾志

北京师范大学

2017级环境学院本科生。获评国家奖学金一次,京师一等奖学金三次,大四获得“海英之星”奖学金、周廷儒奖学金,并以专业与总评第一的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在科研方面,针对地区间贸易隐含的水污染物与增加值及其带来的环境不公平问题进行研究。在竞赛方面,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利用能值法核算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获得M奖(一等奖),并获评竞赛一等奖学金。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一届“十佳大学生”称号。

被问到自己身上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时,张乾志似乎有点害羞。想了好一会之后,他慢悠悠地笑着说,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可能是乐观吧。不管面前有多少事情,我都没有想过放弃。

“空闲时间当然是去自习”

对于张乾志来说,保持良好的成绩并非特别追求,而是一种惯性下的常态。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已经成为张乾志的日常活动。去年疫情期间他给自己定下的标准是一天一篇,进入科研或毕设的特殊阶段后,阅读任务又大幅增加。说到这时他用了一个“沉迷学习日渐消瘦”的俏皮表情包来表达自己最近的状态,颇有几分苦中作乐的喜感。

平时的张乾志并不喜欢和专业绩点或班级排名“死磕”,反而一直秉承的是尽力而为的心态。不过分对成绩抱有执念,但也不至于陷入自由散漫,张乾志让自己在松弛和紧绷之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已经保送到清华大学直博之后,他仍然并没有给自己任何松懈的机会。面对“假设有一个空闲的周末你会用来干什么”的问题,张乾志依旧选择了去自习。“有空了当然是去自习,”他带着几分惬意说道:“平时那么多事情,很难抽出时间来放松自习呀。”

回溯在北师大四年的学习历程,张乾志把大二时跟着本科阶段的导师进组视为一个值得铭记的里程碑。自那以后,张乾志一直与导师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往来,他感激导师一直支持自己前进。带着特有的真挚和诚实,他说:“时常会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老师对我们这么好。”他希望能拿出点实在的成绩来作为回报。

北京师范大学

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张乾志已经学会了与压力和平共处,甚至主动寻找压力。他坦诚地表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懒,而要保持前进的话,就要习惯自己去找压力,不让自己停下来。对大多数人而言,持续存在的压力或许意味着压迫和挫折,但张乾志却把它等同于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希望:“有时候逼一逼自己,能做完很多没有压力时做不完的事。”

一步一“脚印”

降低碳排放,进行产业转型既是国家21世纪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主要目标,也是近年来环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作为北师大环境学院的一员,张乾志也希望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主动参与了导师项目组“碳足迹工程”的科研项目。从2019年秋到2020年冬,张乾志与“碳足迹”相伴了一年时间。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手机也是学习工具,张乾志关注的部分公众号

经过了一年时间的精心打磨,张乾志所在团队向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杂志投递出了最终的论文成果。意料之外,在这期间官方更新了论文中引用的重要数据“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受此影响审稿人要求张乾志及其团队将数据全部进行更新。这一要求实质上意味着张乾志一行人需要把文章的核心内容再做一遍,在时间和能力方面都算是“极限挑战”。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并没有自乱阵脚。与课题组的师姐一齐上阵,用将近一周的时间替换了全新的数据,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张乾志沉浸在环境科学内在的无穷魅力,并甘愿为其步履不停。

科研带来的并非只是成绩上的光鲜亮丽,张乾志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套认识周遭事物的“环境逻辑”。在大众眼里,生活中各类物质的碳排放量往往取决于其生产过程;但张乾志研究的“碳足迹”理念创造出全新的计算公式——当谈论某物质的碳排放量时,应当将其全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全部考虑在内。制造原材料、提供生产能源、处理废弃物等环节都需要纳入考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物质生产实际会增加的碳排放总量。

就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瓶装饮用水,看似小小一个,但他们的消费背后其实驱动了整个产业链上的能源消耗。未来,或许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不仅能知道他的价格,还能知道他产生的碳排放是多少,用直观的数字实现整个社会对于碳减排、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

想要实现碳减排,关键不仅在生产,更在消费。若能将碳足迹的计算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大众便可以记录下每天各种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长久以往,无论是居民对于环保行动的参与感,还是国家的碳减排目标,都能较目前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觉得可能以后,我们碳足迹的计算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便是张乾志从始至终的朴素心愿。

“碳足迹”理念在这群有志之士的推动下正在逐步扩散,而张乾志自己的脚步也从未停下。时刻关注着学术前沿动态的他主动加入了UCL(伦敦大学学院)一位教授主办的“气候变化经济学”公众号:他们都希望用更加通俗的方式,使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成果被社会大众了解和接受。不满足于当前的成果,张乾志和小伙伴们成立了环育蔚蓝工作室,更进一步接地气地设计了针对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课程,并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展开教学。截止目前,张乾志已经设计了40余节课程,在6个地区成功开展,覆盖超过8000人次。能够将自己所学点滴传递给他人,张乾志从中感受到被社会需要的存在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张乾志进行授课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面对“更喜欢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问题,张乾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四次社会实践、三年专业实习,让他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探究环境的现实意义。北京的门头沟,河北的坝上、南宫、廊坊……北京及周边的大小地区几乎都留下了张乾志的探索痕迹。纸上得来终觉浅,他坚持“学环境还是要多走走多看看”,用外出实践弥补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与情感。

前往河北某工厂参观实习时,工厂负责人自豪地告诉张乾志一行人:“我们的重工业可以说是高能耗,但绝对不再是高污染。”这句话给张乾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国内各产业领域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有目共睹,对于环保投资的力度也大幅增加。受环境科学的学术训练影响,张乾志用坚定的口吻提醒着大众,不应当一昧追求经济而忽视了能源和环境的代价,反复强调着“万事万物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极限,必须对自身行为加以约束”,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

张乾志在社会实践中与村民交谈

2020年冬,张乾志前往廊坊市受污染严重影响的一个乡村进行考察。在深入当地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当地的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处理,但村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还是不敢使用管网提供的洁净的自来水,究其原因是村民对环境方面的知识水平有限,难以理解政府的举措和成果。“要实现环境保护,不仅要靠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更需要教育和科普方面的努力”,在这样的启发之下,张乾志一边尝试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普及环保观念,一边更高频率地进行走访考察。每抵达一个新地方,张乾志会了解这个地区的发展模式、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一深入的过程又无形中加深了张乾志对于各地区发展以及后续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帮助了他进一步搭建和优化其设计的课程体系。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在生活感悟反馈于课堂,张乾志将看似相互独立的两条环保路径合并,打造出一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道路。

卸下学霸的光环,张乾志表现得和寻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喜欢看美景、吃美食、和朋友一起外出游玩,也有着个人的几个小爱好。并不局限专业学习的一小块领域,张乾志还对摄影情有独钟。行走在师大的校园中,游人、飞鸟、春花、秋叶都成了张乾志的拍摄对象。如果能有机会的话,他希望在读完博士后回母校任教。“北师大是培育我的家园,回到这里,更有回家的感觉。”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配图为张乾志的摄影作品

北师大校园里,优秀的年轻学子,凭着理想、凭着信念、凭着热爱、凭着执着,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平凡的生活如星辉熠熠闪亮。凡星灿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采访了2020年度宝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阳光体育之星等获奖同学,讲述身边榜样的故事。

-bnuweixin-

撰稿:漆梦云

排版:杨越梅

责任编辑:曹畅 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师范大学-凡星灿烂丨张乾志:与“环境”坚定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