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院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当今, 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态势愈演愈烈,世界大国都把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发展优先地位,人工智能已成为引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我国政府更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从 2017 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始,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从注重技术研发到促进应用,人工智能逐步走向落地,政府工作报告紧跟时势,做出明确战略性指导。挖掘培育全球 AI 明日之星,助力中国尖端科技腾飞,人工智能学院将不负你的选择!
教育部第二批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单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专业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进入ESI 世界学科排行榜前1%
QS2021 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位列全世界351-400 位
“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虚拟现实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单位
每年选派50% 以上本科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进行暑期访问学习
院系概况
人工智能学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优秀信息学科人才的重要基地,下辖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专业创建于 1964 年,计算机专业创建于 1987 年,学院前身为 1980年成立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在 1998 年学校院系调整中改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响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服务北京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目标,加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北师大以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主体,在 2019 年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建了人工智能学院。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建制性教学科研机构和学校直属二级单位,人工智能学院植根于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沃土,结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国家央企的使命责任,以“博学慎思,知行合一”为发展理念,弘扬“文理兼修、鼎承国器”的家国使命情怀,实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双向开放、双向融入”,构建人工智能领域国际一流的教育平台和科研平台,努力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标志。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4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专业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院信息学科与我国信息技术同步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科研和应用人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54 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五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3 人(全国每年200-300名)、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1 人、校“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 1 人(全校十余人)、校教学名师奖 6 人(全校每年 10 人)、校励耘优秀青年教师 3 人、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7 人。近年来,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实力得到不断增强,涌现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一批青年学术骨干,为学院教学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才培养
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重点专业方向,以“智能科学”为主轴主线,强化数理学科的支撑作用,在持续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精神,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数理优势,打造“人工智能+X”专业培养特色。本科人才培养强化对学生数理基础的培养,强化 AI 实践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课程体系注重 AI 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和长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聘请 AI 领域知名学者和高水平教师为学生授课,在学院已有各类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中电科”奖学金机制。学院本科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获评教育部国家级一流课程,并建有 4 门以上 MOOC 课程。
注重学生实训实践
学院大力建设教学支撑平台,强化课程实验与实践。为培养综合型、实践型的高层次人才,建有大规模GPU 计算集群,并设立机器人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设计实践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有力支撑课程教学与课程实践相结合。
学院与多个国内外著名 IT 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加强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泛机会参与国家、北京市、学校等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基金等研究项目以及本院老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平均参与率超过学生总数的 50%,近五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 50篇,学生科研素质普遍得到锻炼和提高;实施导师学长制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行本硕博一体化统筹培养,超过 30%的优秀本科生可保送研究生继续深造。
专业竞赛表现优异
近年来,我院学生在 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等活动中成绩优异:2014-2020年六次从亚洲赛区的激烈竞争中晋级 ACM-ICPC 国际大学生竞赛全球总决赛,并在 2021 年全球总决赛线上赛道中获得第 12 名,在大陆参赛高校中排名第 5,创造了北师大在 ICPC 世界总决赛中的最好成绩;我院电子竞赛队获得 2017 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018 年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019 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此外,多名学生获得过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世界总决赛亚军、iGEM 国际合成生物学竞赛世界总决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及一等奖。2019 年本科生在国内外各项专业竞赛中获奖百余项,获奖者占学生总数的 50%以上。
多元国际交流平台
人才培养国际化。近五年来多次资助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参加暑期课程和夏令营等项目。我院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的“中英人工智能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入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9 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第二批获资助项目”名单,为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合作国际化。先后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都柏林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常年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院访问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专业介绍
学院设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个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
本专业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需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人工智能+教育、心理”等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的优秀人才。
主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交互式 Python 编程入门、人工智能数学基础、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人创新设计、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多智能体系统、深度学习、智能感知与移动计算、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与伦理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植根于“博学慎思,知行合一,厚德至善”的发展理念,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牢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工程设计与开发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交互式 Python 编程入门、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
毕业生去向
每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约 65% 以上的学生保送或考取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 20%以上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知名大学深造,多人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工作,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 100%。
优秀学子
樊雨萱
2021 届毕业生。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十佳大学生提名奖和最佳人气奖,在校期间曾获得iGEM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银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H 奖,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中电科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江澜
2020届毕业生。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中电科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杰出校友
汪成为
1956 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院士,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解放军总装备部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刘尚合
1964 届毕业生。静电与电磁防护工程专家,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静电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7 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国家发明专利 6 项。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807940
网址:http://ai.bnu.edu.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