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卓越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研讨会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仪式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30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友代表、荣休教师代表和学院师生近200人参加会议,共话卓越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路径、共同见证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司长田联刚,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仪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邹吉忠教授主持。
黄泰岩校长在致辞中对以白润生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学人艰苦创业、执着守业的精神表示敬意,对杰出校友为学科赢得的社会声誉表示感谢,对学院坚守“以本为本”,在探索民族高等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所取得的育人成绩表示充分肯定。黄泰岩说,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虽然错失多次发展良机,但独立建院迎来了新契机,站在了新起点,即便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但相信学院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奋力追赶,学校会全方位支持新学院发展!
田联刚司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历史深厚、根基牢固、特色明显,并对未来办学提出几点要求:要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扎根中国大地,提升为民族地区“输血”和“造血”能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发展,要形成一批能够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应用的科研成果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有责任、有担当,在人才培养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扎实政治素养和融媒体传播技能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陈昌凤会长祝贺学院成立,并期望学院在白润生教授开创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进一步传承创新,在学校全方位支持下抓住机遇谋求更快发展。胡智锋会长说,民大新闻传播学科“年头久、贡献大、建院晚、起点高”,几代学人为中国传媒影视业培养输送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期待民族影视创研中心能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形成民族影视创作与科研高地。
胡百精院长从 “主流与特色”“经典与前沿”“中国价值与人类关怀”三对关系出发,认为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天然、内生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未来必然“天高地阔、壮丽芬芳”。隋岩院长认为学院根据多年办学实践提炼总结的“竞争性人才与互补型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经验,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差异化探索而言,提供了民大模式,是为民族地区造血的办学机制。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黄泰岩校长和胡智锋会长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创研中心共同揭牌。
在成立仪式的最后环节,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荣休教授白润生先生,校友代表、84级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西藏日报副总编益西加措,校友代表、85级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主任夏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教授,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共同为新闻传播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亲笔题写的院名揭牌。
卓越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研讨会共设四场,分别围绕“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担当”、“跨学科与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融入主流与彰显特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四个主题展开。30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负责人分享了各自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围绕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标准的定义、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导向的利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的限度、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特色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对谈与讨论。四场对谈分别由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担任主持与评议人。
随后召开的卓越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与会者分享了各自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围绕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标准的定义、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导向的利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的限度、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特色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对谈与讨论。研讨会还安排了“美美讲堂”演讲专场和“美美客厅”专场。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肇始于1960年开办的民族干部新闻研究班。1984年正式开办新闻学本科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当代民族报刊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今年恰好是新闻学专业创办35周年,研究生培养30周年。35年以来,培养了近4000名毕业生,佼佼者获得范长江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近10年,新闻传播学科2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竞争性与互补性型”的人才培养路径,既坚持人才培养对标一流高校,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又坚守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地区社会需求,通过实验班培养多语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与非民族院校形成人才培养互补结构, 2014年与藏语研究院合作开设的新闻学(藏语实验班)被誉为“国门工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摄影|李红亮
编辑|蔡丹红
责编|王致贤
主编|李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