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俄罗斯,
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
“战斗民族”、“普京”、“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这些字眼。
这个一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国度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BFSUer的脚步
一起走近一个矛盾的俄罗斯!
行栩慧
13级俄语学院
现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交换
去年秋天,当我站在莫斯科的土地上时,一阵风绕着我回旋吹过,加上本身与北京10度的温差,我浑身一个激灵。俄罗斯用它特有的方式和我打了第一个招呼。羽绒服在这边要从10月穿到4月,大半年的时间里人们需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这个看起来神秘又寒冷的国度,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带给了我无数不能从书本中了解的惊奇和感叹。
俄罗斯,这个国家从一个扁平的形象,逐渐变得立体。这个混合了欧洲的热情和亚洲的内敛的国度,免不了在国内受到诸多误解。在这里每天我看得到它的刚强,它的温柔,它的疲惫和它的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国人,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与我们一直紧密相关的国度。
勤劳与懒惰
可能大家都早有耳闻,受苏联陈旧制度的影响,俄罗斯公共机构工作效率底下。网上有人流传俄罗斯海关人员懒惰、消极怠工,机场出关的时候往往会耗费非常多的时间,速度堪比树懒“闪电”。但就我的体会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谣传,我进出海关从没有这种体会,相反是俄罗斯海关小哥都颜值颇高,他们按照惯例询问我一些来往目的地的问题时,我还希望他们问得详细一点,结果小哥都是手起章落,招手示意下一个。
但工作效率的问题也不是空穴来风,我有幸在俄罗斯感受了一次公立医疗。一天刷牙发现自己好像有一颗龋齿,便决定去体会一下俄罗斯的医疗服务。我们来到俄罗斯是购买了医疗保险的,但牙科并不包含在保险范围内。在缴费的时候,他们的办事效率的的确确使我十分惊讶。缴一个挂号费,花了快20分钟的时间,还是在前面没有人排队的情况下。我在一个充满苏联风情的小窗口付钱后,里面的工作人员示意我去长椅上等一等。我疑惑,这在中国,打印一个单据,不是分分钟的事吗?10分钟后,工作人员拿着一叠纸来让我一一签字,包括各种单据和确认书。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治疗中,这种缴费过程起码重复了五六次,每一次都是签名签到手酸。这种繁琐的程序,不仅在医院被保留下来。在其他公共机构,也大都保留了繁琐的文书工作。俄罗斯在工作方式方面,的确还映射出不少苏联的影子。
咖啡馆
花铺
但不得不说,俄罗斯人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勤劳的。虽然俄罗斯受到了非常多欧洲的影响,但与欧洲商场超市晚上七八点就打烊不同,俄罗斯的商场大多营业到晚上10点以后;另外还有很多24小时咖啡店、超市、便利店,乃至花店;任何时候预约出租车,司机都能按时到达;网店的货品,付费后莫斯科市内区域大多可以隔天送达;连我们宿舍楼下管门禁的大叔,也是3班轮班倒,昼夜值班。我惊讶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工作强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给人带来了很多生活的便利。我想,这个角度的俄罗斯,和当今服务业蓬勃发展的中国一样,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人们需要工作来养家,更需要拼命工作来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如果把解体后俄罗斯的公立机构比作一个老小孩,需要不断剥离自己体制中陈旧的部分获得新生的话,俄罗斯的服务业则是一个惹人怜爱的青年,处在一个积累和上升的阶段。
古老与现代
我刚走进我的寝室的时候,内心是有点抵触的。经常故障的电梯,擦不出颜色的地板,漏水的浴室,形同摆设合不上的柜子门,几张摇摇晃晃的桌子……我住的这栋宿舍可有一定年头了,怎么说也至少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去宜家大采购,带着一张长两米的购物小票回到寝室,一点一点改造这个要住快一年的地方。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的寝室,大多数莫斯科大学的宿舍,都是苏联时期的建筑沿用下来,多数都很陈旧。
除了寝室,我们的主校教学楼,台阶的右侧,早已被无数上楼的学生,磨出了完美的凹陷下去的弧度。莫斯科最古老的地铁红线,车厢和我们看到的90年代苏联电影中一模一样。我们到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旅游时,还能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交车在服役,他们在拐弯时,往往会因为载满了人,吃力地往一侧倾斜着。
古姆商场
而俄罗斯又的的确确是非常现代化的:莫斯科新区摩天大厦高耸入云;商场装修得豪华气派;三个机场除了最老的一座航站楼,其他都很新颖美观;各式电子产品在年轻人的手里把玩;俄罗斯的电气火车内部不输中国的高铁动车,甚至还会赠送眼罩和耳塞;古姆和卢比扬卡的商场里,陈列着欧洲同步上市的最新的奢侈品款式……
陈旧和现代一直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中和谐并存着。
粗犷和细腻
俄罗斯人民常被称作战斗民族,我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的确是名不虚传。冬天最有俄罗斯特点,最有激情的运动当属冰球了。冰球场一直是一个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地方,也是在规则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肢体冲突的地方。打架反而成了冰球的保留项目,无论队员还是观众都肾上腺素飙升。如果冬天来到俄罗斯,在外面冰雪交加时,一定要来到火热的冰球场,感受一下全场震天的呐喊。
冰球场上的冲突
五月的时候,我去了一趟贝加尔。在贝加尔湖不远的阿尔尚山,那里是蒙古和俄罗斯的交界,有一望无际的平原、隐藏在深山里的11处瀑布和到处放养的牛羊。但最让我惊讶的是,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吸引来了很多俄罗斯游客,他们带着自己的七八岁的孩子,手脚并用地在完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上坡度极陡的山坡寻找瀑布。父母在前面爬,孩子跟在后面,父母对孩子也不特殊照看,只是偶尔提醒一句“小心点”。看小孩子都可以轻松地爬上去,我不服气,就和小伙伴也决定爬上去。只是第二天醒来后,双腿隐隐作痛,抗议着昨天的冒险行为,更不得不佩服俄罗斯人的战斗民族本性。
俄式桑拿也值得一提。他们先在桑拿房中蒸个十几分钟,然后跳入冰冷的池水,间或用桦树枝拍打自己的身体,冬天还免不了去雪里打个滚。中国人最忌讳的一冷一热,在他们这边反而成了一种享受。
而俄罗斯也并不总是粗犷的,他们也有自己非常细腻的一面。五月九日胜利日是俄罗斯人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除了坦克导弹和健步走过红场的步兵方队,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老兵的尊重,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下一代的传承。
胜利日老兵伉俪
胜利日穿军装的孩子
而对于孩子,俄罗斯人更是十分温柔细腻的。在剧院看芭蕾和歌剧,总能看到穿着礼服裙和打着领结的小朋友,一本正经地坐在座位上看剧;在画廊和展览中,也总能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很小的孩子来接受艺术的熏陶,把画背后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博物馆和画廊甚至还有专门针对孩子而准备的讲解词,用来启迪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
战斗民族的血液里,也流淌着细腻和浪漫。正如二战时期,哪怕列宁格勒被长期围困,人们口腹之欲都无法保证时,剧院都在正常演出。俄罗斯人民永远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宽松与严谨
留学,当然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学习。与中国强调语言的强化训练不同,俄罗斯的老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更加宽松和灵活。文学和历史老师常常把课堂延伸到户外,在天气好的时候,带我们到莫斯科的名人故居、历史古迹去,摸着克里姆林古老的墙砖,给我们讲莫斯科八百多年前的故事;或是站在普希金的故居里,遥想三百多年前诗人的思绪。我们漫步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亲眼分辨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感受这座城市历尽的沧桑和变迁。
除了有游览式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们也会鼓励我们自己准备演讲,自己去讲解某一个故事、某一个话题。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们要查阅比课本上多得多的资料,要准备讲稿,要熟记于心。这种形式对语言运用的提升,都是很明显的。
骑行在贝加尔湖畔
贝加尔湖
老师还鼓励我们在假期四处旅游,让我们不要在寝室中度过这宝贵的交换时光。所以我们飞去俄罗斯最西端生产琥珀的波罗的海城市加里宁格勒,感受德国和俄罗斯文化的交融;我们坐一天一夜的火车穿行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到达贝加尔湖畔。租辆自行车,初春的风吹鼓身上的衬衫,骑累了就在路边停下来买条烤秋白鲑,品尝贝加尔特有的味道;我们还在金环城市和当地人一起共度送冬节和妇女节,沿着卢布上描绘的景色一个个景点打卡。金环城市的中国人远没有莫斯科、彼得堡那么多,所以我们到那边有一种被当做稀有物种的感觉,还意外在三八节那天受到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并收到一束美丽的郁金香。
和朋友们在一起
旅行中我们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人,各种预料之外的事。每天都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境的对语言应用的“考题”。比如我们去西伯利亚之前并不知道偌大的包含5个时区的俄罗斯,全部铁路时间都是按照莫斯科时间运行的,而不是和航空一样标注本地时间,所以我们不得不在火车站等到凌晨3点。无聊中我拿起相机开始拍照,没想到一群火车站搬运工招呼我给他们合影,紧接着就聊了起来。聊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聊俄罗斯的历史变迁,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倒是很快就过去了。
火车站搬运工
但我们的俄罗斯教授们,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是非常严谨的。我们每个人需要提交学年论文,从最开始的选题,到之后的推荐文献,修改论文一稿二稿乃至参考文献的格式,老师们都事无巨细。他们也非常耐心地解答我们的各种问题,包括学术的,也包括生活上的。文学老师对于各个作家作品中的选段都信手拈来;历史老师对于名画背后的故事,建筑的形式,历史的变迁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而语法和词汇老师则在现代俄语的不断发展和标准俄语的规则中不断权衡,努力教给我们更加地道的表述方式。
我想用“矛盾”来形容这个国家,并非包含贬义。任何一个发展的事物内部都充满了矛盾,矛盾也是多元化的一种体现。我们作为俄语学习者,更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小小的努力,为两个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增添一点小小的力量。
莫
斯
科
红
场
克
林
姆
林
宫
国
家
大
剧
院
贝
加
尔
湖
供稿 |行栩慧
编辑 | 新闻中心 杨丹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