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故事
褐色墙桓、镂空花纹、黄金穹隆……北外校园里一幢幢或古朴或恢弘的楼宇见证了千万学子每日清晨踏进教室时的容色焕发和每晚睡前与室友互道晚安时的温软安闲——它们是沉默的朋友,把光阴里每一块琐碎的细节都尽收眼中。
正如路易斯·康所言,“世界由精神和物质所组成,前者是时间的依据,是建筑表现的主体;后者则是空间的依据,是建筑表现的手段。建筑是一种人文秩序的象征, 是一种凝聚的思想的象征。”
北外的一砖一瓦都是种特定的符号,仿若一个小小机关,轻轻戳开就能发现沉淀其中的旧日往事。砖瓦无言,却诉说着一所学校生长壮大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北外
1948年12月,北外(时外事学校)正式迁至北平,暂驻良乡县城。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学校奉命进城,全体师生六十余人从良乡进驻北平御河桥3号原日本兵营旧址。1949年11月,外国语学校转移至外交部领导后,于同月迁至西苑华北革命大学内旧楼。1954年8月,外国语学校由西苑迁至西郊苏州街新校区
——由此,新的故事在这里开始书写。
我们错过了母校曾经历的风雨飘摇与许许多多的精彩瞬间,但那仍存的一砖一瓦还记着当年的故事。
电教楼
东校区宽大、厚重、均衡的前苏联建筑风格的整体建筑风格讲诉着那个时代的背景;整个校园灰、黄色的主色调设计,“辉煌”的寓意中渗透着老一代北外人的无限祝福与憧憬期待;沿用至今的主楼由建筑大家梁思成设计,如今的校园的雏形由著名建筑师张镈等亲自操刀布局,风雨多年后这些建筑上也依稀可见当年的匠心。
1983年,联合国拨款60万美元修建电化教学楼,装备了先进的同声传译设备和视听设备,为当时的联合国译员培训基地(我校高翻学院的前身)及全校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1990年,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向我校阿拉伯语系捐赠661,000美元,用于建造阿拉伯语教学楼,为我校建成中国最大的阿拉伯语教学基地奠下基础。北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骄傲都深深镌刻在校园的砖瓦砂石中,不会被遗忘,也不会褪色。
○
○
BFSU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中提到,当我们称赞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和精神方式。同样地,我们对校园里每一个熟悉的建筑怀有的爱意与亲切,不仅是对建筑的艺术价值本身的认同,更是被砖瓦背后的故事所塑造的北外精神、北外气质、北外风度所吸引,在这里,一砖一瓦皆有故事,一砖一瓦皆是风情。
文章来源
青传记者团 王静怡
责编排版
王云芃
招办邮箱
zsxc@bfsu.edu.cn
面向全校师生长期有偿征集优秀稿件、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