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成果丰硕 弦歌不缀薪火相传
从1952年到2017年,从小月河畔到军都山下,从政法人才的摇篮到以法政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崇高理想,刚毅坚卓,励志笃行,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搭建起铁骨钢梁。
进入21世纪以后,法大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以卓越的办学成就,迈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之中,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重镇”。作为国家“211工程”、“985法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的高校之一,法大依托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办学核心,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坚定的步伐向着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的办学目标迈进。
第一篇:立德树人创新驱动 培养一流拔尖人才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育人全过程,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以德为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抓思政教育,树理想信念
左上:新生入学宣誓。
左下:博士生赴西柏坡上在校“最后一堂课”。
右一:“我秀我的大学梦”优秀作品:外国语学院曹元琪《我的大学梦》。
右二:研究生国情教育主题活动一览表。
右三:自2014年3月起,《法大人物》专栏已推出200余期。
左上:听“局座”聊战略,话中国海洋权 ——博闻论坛第四十七期张召忠专场。
左下:著名国际刑侦专家李昌钰做客名家论坛。
右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教育部重点编写教材专家名录(第一批至第三批)。
右二:2016年,由我校牵头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成为11所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右三:推出“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网站”,截至目前制作《中国政法大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简报》32期。
担社会责任 孕公益精神
上图:法大学子致力于公益法律援助。
办艺体活动 塑健康人格
1 2
3
图1:2015年5月,校艺术团再登央视“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
图2:2016年5月,由多院系学生参与的人文大戏——莎翁经典悲剧《麦克白》在学校礼堂上演。
图3:
新闻通讯社学生连续三年在首都大学生记者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冠军。
深化改革 引领法学教育发展
作为以法学为优势与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终引领着全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专业特色化:引领法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入选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和“西部基层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
2012年,“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开学典礼隆重举行,成思危先生为全体同学上专业第一课。
2010年,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项目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
课程精品化:打造“有灵魂”的本硕精品课程
教学信息化:创建“4+1”智慧学习环境
着眼需求 聚力卓越人才培养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紧扣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呼应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四跨”培养模式,培育“四型”法律人才。
改革本科生招生选拔机制
优秀国防生表彰。
少数民族学生在上课。
推进多科性特色发展
创建同步实践教学模式
左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左下: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签订“应用型法学博士”合作培养协议。
右一:审判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卷宗副本来源地。
右二:模拟法庭。
右三:庭审直播教室。
积极投入国际竞赛 参与国际组织实习
上图:2016年10月,“法辩”首届国际大学生华语辩论公开赛决赛在我校礼堂举办。
上图:2013年,学校与“致诚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在暑期共同开展“本科生国际联合实习项目”,该机构主任为我校1995届校友、十八大代表佟丽华。
上图:近年来,学生参与部分重要国际竞赛获奖情况。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上图:2016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正式启用。
桃李天下 沐风播洒法治阳光
学校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二十余万名。在这之中,一批批法大学子根植基层,在祖国各地播洒法治阳光,用最实际的行动实现着法大人的法治梦。
上图:2016届毕业生到知名律所工作人数统计表
校友取得的突出成就
基层校友寻访
左上:2016届毕业生中共617人选择到基层单位工作,共覆盖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左下:在2016年的基层校友寻访活动中,我校学生志愿者深入全国24个省市,采访了80余名基层校友。这活动被评为教育部第三届“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
底图:2014年4月,受所在单位厦门海关的委派,我校2001级校友林长华到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专职从事扶贫开发工作。
右一:我校1991级校友、援藏干部马新明与孙伶伶夫妇相约奔赴西藏拉萨,用自己的行动续写了一段雪域高原情。
右二:我校1979级校友、香港李伟斌律师行首席合伙人李伟斌,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过程中,通过解决其中的跨境法律难题,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损失。
右三:我校1988届校友霍建强(Raymond Huo MP),于2017年初在新西兰成立“新西兰一带一路智库”和“新西兰一带一路基金会”。
第二篇:集聚资源协同创新 打造一流科研高地
学校坚持学术立校,并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意义,认真研究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将其贯彻到法学各专业,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并始终以繁荣法学研究、推动法治建设为己任,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各种重要课题,立足实际,破解现实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为传承丰富中华法律文化作出了贡献。
瞄准国需 凝练科研方向
古为今用
上图: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撰写了贯通古今的《中华法制文明史》。
上图:“法大文库”系统收藏并全面展示了法大学人的学术成就。
上图:2011年10月29日,法律史学研究院召开中国古代法制与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图: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为教学及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资源。
上图: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的专著《碑刻法律史考料》荣获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西为中用
2013年4月,德国司法部部长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访问我校比较法学研究院。
罗马法与意大利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罗马法原始文献、意大利近现代法学名著的翻译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中心主任费安玲教授荣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和证书。
2007年10月7日,欧盟法研究中心召开“欧盟法与欧洲一体化”国际研讨会。
黄道秀教授翻译出版了逾千万字的俄罗斯法律文献,被誉为中俄法律研究和中俄法律交流“第一人”,2011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为黄道秀授予友谊勋章。
汇聚贤才 创新咨政育人
上图:我校法学学科2007年被评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涵盖学科目录内所有博士点,同时自主创设了8个博士点。学科目录内所有二级学科全面发展,同时发展法庭科学、财税法、金融法、体育法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
上图:学校率先自主设置了法与经济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上图:十位教授入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多位教授入选“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
学校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全校科研总平台,其智库成果先后多次获得中央主要领导的批示。同时我校还拥有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111计划”法学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为推动双一流建设,我校陆续成立了多个在编新型研究院,着力吸取外部优质资源,助力法大科研。另外,172个非在编研究中心为我校形成了覆盖全校范围的立体化科研平台系统。
1 2
3
图一:2016年4月23日,诉讼法学研究院召开“庭前会议制度实证研究项目”结项研讨会。
图二:国家治理研究院举办“数据开放与立法”高峰论坛。
图三:2014年6月19日,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伟教授受邀在香港大学作讲座。
立足前沿 关注社会热点
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与多家全球顶尖智库联合发起“全球治理智库连线”。
学校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国家战略以多种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开设“党规之治”等特色研讨课程。
学校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相关法律问题成立研究中心并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国内**资本金融研究院,旨在解决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法律与金融结合当中的实际问题。
上图:网络法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研究网络法的专门机构,现已设立国内第一个网络法硕士点、博士点。中心参与国家网络安全立法,并为公安部、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家部委提供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
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创新问题为研究重点,为国家提供立法建议和决策咨询。
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以战略研究为重点,以学术研究服务中国外交,定期举办“中国周边安全”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城市管理协会中国中心于2012年5月联合申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培训与技术交流”项目成功入选“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 。
学校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开展多项课题研究。
创新学术 推出精品力作
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倡议,以我校首任院长,当代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钱端升先生名义设立的“部级奖”。该奖旨在促进中国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推动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目前已成为我国法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图为石亚军教授为获奖者颁奖。
国际法学院与国际知名的Martinus Nijhoff/ Brill出版社于2015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外文全球治理学术刊物。
学校主办的《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行政法学研究》、《证据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均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法学期刊。
第三篇:凝心聚力经国纬政 育人启民法泽天下
为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大始终秉持“经国纬政、法泽天下”之精神,以“育人、咨政、启民”为社会服务宗旨,推动法治昌明与社会进步。
咨政建言 力促科学立法
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民法总则》的论证、研讨、通过,国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几乎全都存在法大人的身影。
法大参与立法数据统计。
1954年,钱端升先生作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的顾问,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钱端升,后左三)。
2012年以来,学校教师深度参与30余部重要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
我校教师参与了大量国家立法活动。
多人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授课
打造智库 推进依法治国
近百人担任两会代表、委员及各级政府机关的特约咨询员、特邀监督员或顾问。
组建15支各具特色的“法大智库”研究团队,打造了自己的智库平台《法大智库建议》,智库团队提出的建议,获得习近平等中央领导批示30余篇次。
法治政府研究院以四大品牌项目“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中国法治政府奖”、“法治政府论坛”及“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弘扬法治政府理念,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上图:2013年至2016年,法治政府研究院连续四年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并发布《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及《法治政府蓝皮书》。
上图:《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6)》新闻发布会暨法治高峰论坛。
上图:2010年发起设立“中国法治政府奖”,现已成功组织了四届。该奖是第一个由学术组织发起设立、由专家和社会公众依据科学的评审程序和评价标准对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制度和措施进行评选的奖项。
上图:华建敏同志为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获奖单位颁奖。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获得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认定,是首批获得认定的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报告覆盖了20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中心成功开发了司法文明指数,连续发布了2014、2015、2016年度报告,助力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在中心的积极推动下,“司法文明”首次被写进中央文件。
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是**通过国家认可和资质认定的高校司法鉴定机构。
面向全国为社会提供各类司法鉴定服务,业务范围涵盖三大类九大领域。
每年出具的鉴定案件5千余件,多为疑难、复杂或有重大社会影响案件。
法庭科学博物馆是国内**集法庭科学(含法医学和物证技术)文献文物收藏、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
证据科学研究院创建国内唯一的法庭科学博物馆,馆内展列600余件该领域珍贵藏品。
对法庭科学相关古籍的整理、修复和数字化保存是博物馆的展藏和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投身社会 传播法治精神
学校教师、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普法活动,为普法工作做出贡献。
长期开展法律援助,建立健全公益法律援助服务体系。
法律援助中心是一个以学生法律援助工作为核心,以法律学习与实践为目的的公益性社团。
重视诊所教育,将法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上图:10年来,提供法律援助6000多件,接听热线电话、回复信件、接待寻求法律援助的社会底层百姓来访、代理简单法律事务16000余人次,受理案件2800多件。
帮贫扶弱,由王灿发创立的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因在数百起案件中为贫穷者无偿提供法律援助而享誉海内外。
走向国际 参与全球治理
我校教师通过国际组织任职和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发挥学科特长,传播中国的法治声音。
左上:黄进教授应邀出席加拿大自然资源管理与法制:当前面临的挑战”国际论坛并作发言。
左下:霍政欣教授(左二)在多哈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发言。
右二:李曙光教授参加印度破产会议并发言。
右三:张莉教授在法国参加第二届“核能法律与诉讼国际研讨会”。
参与国际法规则改革,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全球治理。
第四篇:坚持开放式办学 开创国际化新局面
从北京政法学院阶段开始,我校就非常重视对外办学,邀请苏联专家来校讲课;新世纪以来,我校自2009年起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对外传播中华法律文化为主的国际学术交流。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法大作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华法律文化和对外法学交流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近千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三百余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初步形成。
兼容并包 养才知华友华爱华
2014年起,学校为师生开设了“中国政法大学小语种兴趣班”,由我校港澳台侨学生及留学生担任授课老师。
留学生在智慧教室学习。
波斯语课堂。
走出国门 讲述中国法治故事
孔院不仅是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更是共建两校甚至两国间学术研讨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双方在法学、政治学、哲学等专业学术上的交流合作都更加紧密。
2016年11月18日,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和孔子学院举行“重塑传统”学术会议,庆祝中文系成立60周年。布大孔院非常重视学术研究,连续举办过中罗儒学、哲学、法学、文学论坛,为中罗学者搭建了很好的学术平台。
上图:中罗论坛之“重塑传统”国际学术会议。
上图: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白罗米荣获“2016年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称号,并被授予“孔子学院奖章”。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为其颁奖。
出入并举 搭建中欧学术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除了对外交流“走出去”,法大还致力于将国际化优势教学资源“引进来”,以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
前来中欧法学院讲课、讲学和访问的国际学者、政府官员总数达900余人次。
上图: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教授到我校讲学。
上图:我校首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澳大利亚首次国家优秀教学总理奖获得者尤金·克拉克教授。
寰球结友 访学闻道一带一路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各美其美,存疑求同;蜚声国际的外籍教授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上图: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会谈中表示,将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这对中欧法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是极大的鼓舞。
上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交换生宿舍国际晚宴。
上图:第三届“华沙——北京大学生论坛”期间,波兰总统杜达先生在其府邸接见我校师生代表一行。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法大作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华法律文化和对外法学交流的重要窗口,2009年起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截至目前,法大先后与48个国家和地区的225所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2016QS排名前500的院校占总合作伙伴数的46.9%。
党建筑基
中国政法大学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坚持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系统性、规范化推进,结构性、信息化推进,创新性、科学化推进,逐步构建起以“十大工程”、“八大样板”、“德育新体系”、“党建新体系”、“和谐校园”为主体的总体框架,开创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握方向,奠定了基础,增强动力,增强动力。
夯实党的建设 统领学校事业发展
1955年3月学校第一届党代会。
2004年11月学校第六次党代会。
1993年2月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照片。
2010年11月学校第七次党代会。
十大工程
2002年,校党委正式推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工程”。并获得了2002年度北京市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创新工程”优秀成果奖。
八大样板
2004年以来,学校开始推行“八大样板”,并获得了“2004-2005年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及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
上图:八大样板示意图。
党建新体系与德育新体系
2006年6月,校党委研究通过《中国政法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之党建新体系》和《德育新体系》,至此,我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图:党建新体系、德育新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体化从严治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校党委发布了《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从严治党一体化推进党建工作计划》和《中国政法大学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学校党建进入新时代。
2015年廉政文化展。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准则汇报会。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思政育魂
阵地育人,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多媒体格局,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微模式”。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体系”。
2014年学校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标准”。
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牌教师团队。
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教学成果。
“八个法大”,打造““健、雅、怡、彩”校园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本期推送为65周年校庆特展党建和办学成果部分。
65周年校庆特展地址: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逸夫楼一楼大厅。欢迎师生校友参观。
法大微信 【第20170602期】
图文来源:新闻中心
内容编辑:骆红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