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老师在北京联合大学工作,2016年11月26日到马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4月28日的《北京日报》报道了唐武老师在马安村的奋斗故事。
《北京日报》——《劳动,改变中国》特别报道
幸福说:期待通过我们的规划,早日把马安村打造成为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听说您是来的新书记?我没吃没喝,您看怎么办吧!”
“那不能让您饿着,来,跟我一起吃两口。”
唐武入村第一天,村民老隗就来堵门了。他给老隗和自己各泡了碗面,吃完,老隗一抹嘴,走了。唐武打开本,记录下了第一篇工作日志——“老隗吃面”。
唐武是房山人,在北京联合大学干了二十多年的学生思政工作,现在挂职马安村,成了村里的第一书记。
老隗的事,给唐武提了个醒,想给村民干实事,就得先摸清村里的家底儿。这一摸,吓了唐武一跳。
马安村,位于房山西北部,离大名鼎鼎的十渡风景区只有几公里,却是挂了号的贫困村,像老隗一样困难的不在少数,全村416户、706人,低收入户超过一半,村里还背着上百万元的贷款。
有忧,也有喜
村里有块响亮的招牌——“抗日模范村”,这给了唐武灵感。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房山史志办,以及河北涞水、张北、石家庄等地的档案馆,唐武跑了一圈,有些兴奋,“咱村还真不简单。”
马安村是平西红色第一村,平西抗日战争中,村民英勇抗战,没有出过一个叛徒。
“得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红村’。”唐武有了目标,他先后阅读《平西烽火》《平西儿女》《房山革命史》等二三十本书籍,又走访村里多位老人,请他们回忆抗战烽火……渐渐地,“红村”的设想清晰起来。
去年暑假,唐武请来联大艺术学院的学生,把“老帽山六壮士就义”等抗战故事,绘在了村居的墙上;老人们的回忆也被整理成了抗战口述史;村里还建起了红色长廊,集中展示“村民参与东戍片战斗”等战役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大学生们还把抗战故事做成AR视频,并给村里建起了网站……
“红村”的名号渐渐响了,参观者越来越多,唐武变成了“导游”,为参观者讲述马安村的英雄儿女。
这才仅仅是个开始。村里还保留着与南岭保卫战等相关的多处抗战遗址,唐武和村委们商量,要在村里打造“四区两中心一基地”,即抗战红色文化瞻仰区、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区、圣泉湿地保护区、高端民宿精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红色文化活动体验中心,以及平西红色抗战文化传承教育基地。
春日时节,建设开始。村民们被请来翻地修整,按天算钱。老隗有了工作,每月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
马安村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仅去年,马安村就接待社会各界参观人士5000多人,成功申报10个扶贫项目,实现脱低102户、182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万元。红色旅游也催火了传统民宿的生意,民宿老板赵献玲算了算,去年一年接待游客量翻番,“这生意越来越有奔头儿”。
为了这红火的日子,唐武付出了很多,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家。每周,不会开车的唐武往返于和平里的家和马安村,要换两趟公交车,还得步行三公里,单程就得三个半小时。15岁的女儿今年中考,只能由妻子照看……
回到村里的宿舍,唐武掰着指头算了一下,打开工作日志,写道:“低收入户还有31户42人,今年的小目标就是帮他们全部脱低摘帽。”
作者:《北京日报》记者任敏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张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