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完善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5200余名研究生。在39年的研究生培养历程中,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大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高级人才,他们大多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工作后活跃在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领域的重要技术和管理岗位上,成为“古都北京的保护者、宜居北京的营造者、现代北京的管理者、未来北京的设计者、创新北京的设计者”。
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树立典型,激励青年学子奋发有为,即日起,学校在校报、校园网、官方新媒体推出“优研云展”专栏,将分别展示在校博士生、在校硕士生和毕业研究生等优秀研究生的学术成果、科研能力、实践特色、工作成绩等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
熊瑛,2015级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俊奇教授、车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遗产环境保护、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围绕水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水污染生态修复和治理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实践,共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2016年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在水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中,主要依托中国大运河的北首——通州北运河,针对运河遗产的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开展研究。多次对北运河通州段两岸河岸带的各项设施、用地、植被、排水口等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细致的文献调研和现场踏勘,总结出北运河通州段村镇河岸带硬质化严重、生态用地被侵占、生态系统失衡、运河遗产保护欠缺、河岸带排水口无序排污导致水污染严重、公共开放空间缺乏、水土流失等问题的诱因,针对社会发展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日益突出的矛盾展开了持续的深入研究。开展的工作包括对北运河通州段河岸带进行保护性评价体系研究、规划指标量化研究和修复关键技术集成体系研究。着眼于北运河通州段河岸带的现状,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评价及相应的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实现河岸带用地和各项设施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协调运河遗产保护和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建设“蓝绿交织”的运河遗产保护带具有重要意义。
“
在传统村落环境保护研究的工作中,对我国北京周边的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层面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传统村落雨污水对传统村落水环境造成的环境问题,开展传统村落雨污水的多介质生态床处理技术研究,解决雨污水引起的传统村落水污染问题,将雨污水深度处理后作为再生水回用,最大程度的实现节能减排,缓解传统村落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对保障传统村落的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研究的工作中,通过对全国首个“海绵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海绵城市建设、太原市长风西大街生态雨水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山西大同御东新区文瀛湖环湖雨水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香港SCO雨水回收系统设计等项目的实践,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低影响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良性水循环,对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环境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生态景观设计手法的结合,为项目实施地带来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平面图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实景
“
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的工作中,依托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研究项目,针对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等长江流域湖北段水系水体的环境问题编写驻点工作组专报,多次参与政府及技术沟通会议,形成长江流域(湖北省部分)水环境治理意见,为长江湖北段部分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做出了贡献。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李心怡
责编:王洋
审核:汪长征、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