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升级“北京味道” 联大校长说要这么做 | 服务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全面升级“北京味道” 联大校长说要这么做 | 服务北京

编者按

2019年暑期工作会,北京联合大学校党委在会上确定:学校要在办好北京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过程中,全面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凸显联大在北京高等教育中“北京味道”的独特定位。

联大如何全面升级“北京味道”?让我们听听校长李学伟怎么说

关键词:

优化学科专业体系

强化学校发展动力

完善办学体制机制

提升服务北京能力

北京联合大学

校长李学伟

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学伟介绍,办学41年来,学校从量到质的发展得到社会认可。现有本科专业64个,隶属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其中,有15个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学校现有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和1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拥有李德毅、周成虎2个院士工作站及2个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社会评价对学校排名来看,2009年以前在498名左右,在“校友会排行榜”上,跃升至2017年的307位。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的功能定位在变,经济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在变,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在变,新时代科学技术与学科在变。面对挑战,必须主动思考一些问题,”李学伟说,学科专业体系如何发展,如何优化?学校发展动力从哪里来,如何完善办学体制机制?如何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这些都是学校面临棘手和紧迫的问题。

他说,学校要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落实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专项任务。学校将进一步压缩办学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好的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服务北京、服务市民的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认识到学校已经进入了新的转折期,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进入了发展的攻坚期和关键期。

专业“瘦身”:适应办学体制的变化

李学伟介绍,面对挑战,我们不得不改革,国内外高校一直在优化整合与改革发展。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外高校都在大量整合学科专业,有的国内高校专业减少到了四分之一左右,有的国外高校甚至调整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调整之后的大学轻装上阵,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为发展学科、提升水平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北京联合大学

他说,目前,学校必须做的就是按北京市的发展需求和要求,对专业“瘦身”,即专业体系的优化整合。必须转变观念,迎难而上,及时拓展自身的学术或学科视野,提升专业的育人水平。

他认为,在校生逐年减少,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制约我们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从学科专业的发展来看,学校的专业数量庞大,教师相对分散,部分学科缺少领军带头人。未来,随着疏解任务的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校生的预期规模将减少至1.6万人左右,学校专业数量到底多少专业适合学校今后的发展?个人认为稳定在35-40个左右可能比较适合。

在不断完善办学体制机制上,除了提出专业“瘦身”外,李学伟还提及,今年学校即将开始学分制改革,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绩点制、导师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管理体系,构建涵盖注册、排课、选课、上课、实践、考核、重修等各主要教学环节在内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将会适当减少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学分和课外学时,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未来将逐步实现由学科团队支撑的课程设置,有教师小组同共同讲授一门或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全域开课与上课的能力。

专业调整:突出办学的“北京味道”

“专业调整必须坚持需求、标准和特色等基本导向。”李学伟说,我们提出的“随行就市”,构建适应型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遵循。

他说,随行就市,不只是片面的强调变化和调整,一是在稳定的特色型专业和扎实的基础学科的基础上优化形成适应型的专业,形成适应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二是需要我们建立具有较强的交叉融合能力、学术视野宽适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相近专业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可以根据需求微调,开出更多相近专业都能上的课程;三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需求,不断强化学科团队、科学研究,以及建立科研机构,形成支撑多学科的科技与学术团队、平台和研究院所中心等,强有力地支撑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北京联合大学

李学伟强调,专业结构调整,一是要明确认识新时代专业培养的目标,把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到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变革之中,有的专业突出办学的“北京味道”。各专业可进行“专业+”特色创新,鼓励各专业主动适应产业创新和跨界(学科)融合,基于学校多学科特点开展专业群建设,培育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二是完善好OBE理念下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为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全域视野下,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主线将每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总体视野中,注重课程的关联性,重视学科的要求,整合、开发课程资源,构建由课程体系,到课程模块,再到每门课程的能力素质,形成逐层落实的完整实现体系。

三是教师具备全域(相近专业)开课能力。在专业全域视野下,教师应该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作性,应具备开出多门课的能力,淘汰“水课”,努力提升打造“金课”,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保障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因课制宜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兴趣。

教师队伍:科研教学能力双提升

教师是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李学伟说,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的科研部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需要双提升。

他说,教师科研学术能力是教师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学校发展依靠高水平应用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科学术水平是关键抓手,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是发展学科的载体。一方面要强化研究机构与团队建设,重视科研学术工作;第二方面要强化学科建设,明确学科方向,组织跨学科的学术团队,这是提升教师学科学术前沿,拓展视野的重要工作。只有强化科研学术研究,产生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才能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企业行业的需求特别是北京的需求,我们必须找准定位和目标谱系,联合攻关,打造应用型团队,能够解决区域行业应用问题,才能有机会引领应用型市场或行业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

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李学伟介绍,一是要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瞄准一流“金课”建设目标,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获得感”;二是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载体,以创新教学方法为主要途径,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学习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要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和完善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各项考核的评价标准,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四是要有教学学术研究,就是针对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群体,研究教学规律、学生学习习惯、形成有效教学方法,这对我们应用型高校非常重要。

服务北京:主动适应北京发展功能定位

李学伟介绍,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北京发展的功能定位,学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整体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特别是科研项目从课题数量、课题类型、经费总量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教师参与科研的人数明显增加,竞争性项目与经费突飞猛进;教师科研成果产生的专利数量显著增加,高水平学术论文呈上升态势,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在服务北京经济发展方面已初现成效。学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北京学、基于大数据应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法学等领域;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等,许多成果被领导批示或应用。目前,学校与国家铁路局、中国铁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朝阳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等多家单位存在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

北京联合大学

他说,2019年5月,学校北京学和工商管理学科获批成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以北京学为例,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基于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设计学等学科合作申报,建设了一批科研平台、人才平台、教育平台和智库平台,并努力向首都高端文化智库方向发展,在高目标、大课题、标志性成果等方面体现出高、精、尖的水平。北京“三山五园”“一城三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北京中轴线保护研究等,受到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这在服务北京方面具有示范性。多年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服务北京的应用型科研创新体系。校企融合、国际合作是面向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顶层的设计融合,需要制度、业务、发展、模式等维度的相互融合互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商、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学校发展与北京区域产业相结合、与国际发展需求相结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

李学伟介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注重与北京行业、产业、企业的联系和对接,围绕解决北京重大关键问题,依托重点研究基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针对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药、高铁旅游经济、北京学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商业化应用前景,在研项目进行技术分析与布局分析,提升研发价值,增强科学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打造具有北京特色和全国影响的新型智库,提高服务区域决策的能力,更好、更有针对性、有特色地服务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来源:校新闻中心

排版:张梦楠

北京联合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联合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联合大学-全面升级“北京味道” 联大校长说要这么做 | 服务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