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情牵热土
2016年4月24日,对于耿丹学院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大约200多位原北京维尼纶厂牵切纺车间的老职工们。老职工们在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里畅谈当年,让整个校园处处充满温情。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校址就是当年的北京维尼纶厂,如今校园里的建筑还蕴含着浓厚的旧工业化气息。校园标志性的建筑——大烟囱,旧厂房改造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那一排排挺拔的大杨树和一棵棵烂漫的樱花树……
也许我们谁都无法留住匆匆而逝的时光,但一份真挚的情谊,其实早已幻化成一幅古老的油画,早已凝固成一份珍贵的记忆。如今在这片土地上,隆隆的机器声已渐渐远去,响起的确是朗朗的书声……
从北京维尼纶厂到耿丹学院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正在建设中。当时靠农业供应的纺织原料,占纺织用原料的百***,生产棉花要占用大量耕地,这就与解决吃饭问题发生了矛盾。根据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解决天然纺织原料不足的矛盾,要靠发展化学纤维,但是中国没有这个技术。当时,日本是化纤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了获得维尼纶生产设备,在与日本没有官方关系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民间贸易协定的方式,从日本进口全套维尼纶生产设备。这些设备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安排和关怀下,花费当时极为宝贵的外汇进口的第一套成套西方现代化设备,年产量为10000吨维尼纶,相当于20万亩棉田。1963年11月开工建厂,1965年9月建成并一次投产成功。从此,新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工厂——北京维尼纶厂诞生,为解决人民群众穿衣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维尼纶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受到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等领导同志的特别关心,朱德在刚刚投产和“文革”动乱岁月,几次来厂,最后一次是拄着拐杖,在夫人康克清的陪同下来看望全厂职工的,其情其景感人至深。从1964年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末,维尼纶产量大幅度增加,部分填补了纺织工业对原料的需要。进入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像雨后春笋那样拔地而起,北京维尼纶厂随着历史的洪流,光荣的完成了它的使命,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近四十年的沧桑岁月,历史的河流冲走了北京维尼纶厂连同在那里曾发生的一切,只有记忆的碎片串缀起昔日的足迹。冥冥当中似有注定,“把维尼纶厂建成一所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这是五十年前维尼纶人提出的口号。如今在这片土地上,这座新中国第一代现代化工厂如今已经蜕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民办高等学府,2005年7月,在原北京维尼纶厂的旧址上,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这片沃土又一次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耿丹学院于2005年7月15日经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成立之初,仅设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公共事业管理等五个本科专业,首批招生81人,并于9月13日,耿丹学院召开了首届新生开学典礼,由此开启了办学路上的漫长历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耿丹学院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史。十年的风雨砥砺,见证了耿丹学院从无到有,从稚嫩到笃实的发展历程;十年的春华秋实,记述了耿丹学院硕果累累,桃李天下的办学成果。
2005级学生毕业典礼(首届毕业生)
2005级毕业生合影(首届毕业生)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http://www.gengdan.cn
yuanban@gengdan.edu.cn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