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初消北园深,小雨偶来草地淋。
劲风古柏在歌晚,石堆山脚展现新。
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
花台透露红珠落,彩蝶双飞护粉尘。
这首题为《北院幽深》的佚名诗作将清华北院的幽深精致与古朴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图书馆迤北,是清华创建前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H.K.Murphy)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一~三院、同方部同期兴建,1909年开工,1911年竣工。其8栋住宅与1座会所呈“7”形分布,为单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建筑面积3484平方米。每栋住宅有房间5个以上,客厅宽敞明亮,南向朝阳为整面玻璃窗,与向外延伸的廊窗相连,室内卫生设备齐全。后院附建家务侍服人员用房。
北院幽深,不仅在于其时代久远与柏竹清幽的环境,更负载着清华百年历史。清华最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中国教员与美国教员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美观的北院住宅主要供美籍教员居住,被讥称为“小租界”“美国地”。中国教员则困居旧舍或苦于无房,为争取平等居住权组成“清华教职员俱乐部”和“清华华员大学会”,要求学校添建住宅。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学校陆续建成南院、西院住宅,教职员住宅紧缺的矛盾才得以缓解。
随着清华改办大学以及民族教育独立进程的推进,中国教员逐渐成为清华的主要力量,北院转为一批著名学者的居所,梁启超、叶企孙、萨本栋、陈岱孙、施嘉炀、蒋廷黻、王文显、陈福田、叶公超、浦江清、朱自清、黄子卿等30余位教授相继成为这里的主人,北院幽深的文人意境缘此而生。
梁启超曾在北院2号度过了由政坛返归学术人生的最后三载;叶企孙曾在北院7号居住27年,他让自家厨师将厨房办成小食堂,留学回国的年轻教师常来进餐,借此交流思想、议论校政;叶公超在清华外文系任教期间,住在北院11号,他在南窗外种植了毛竹,赋名寓所“竹影婆娑室”……
虽然如今的北院建筑多已不存,惟北院16号朱自清旧居孑立于校河河畔,遗址成为一片芳草地。但是透过起伏的草坪和幽深的长廊,依稀可以看到曾经的北院:天气好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清华美院的学生在此端坐写生。水彩,水粉,素描……北院的幽深景致成为许多学子笔下的精美作品,也见证了清华的人文历史。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冯婉婷
图片 郭祥
编审 卢小兵、程曦、张歌明、张莉
编辑 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