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识
教
育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三转型”改革的背景之下,北京体育大学积极参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规划与建设,于2019年3月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着力推进北体大通识教育改革和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努力打造“金课”,切实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助力“人文北体”,实现体育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探索中国体育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有别于以专业为导向的传统大学教育,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旨在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精神,有见识,有担当的“人”。为此,通识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身心双修”,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为中心”,鼓励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索。
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今年6月在北体大通识教育中心、人事处、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初步确定首轮重点建设的通识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在教务系统上线,随着新学期的到来,面向全校本科生如期开放啦!
课程信息
西方政治哲学与文明智慧
时间:周一13-15节(1-16 周)
地点:教学楼106
主讲教师:蒋小杰
西方政治文明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政治文明和现代政治文明。课程选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典政治哲学代表人物,选取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通过选读这些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以文本阅读、概念辨析和脉络梳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哲学思考层面之中。
任课教师简介
蒋小杰,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多年从事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尤其对西方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及施特劳斯思想的探讨,在《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等核心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十数篇,代表作为《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为人文学院副教授。
“带你回到古希腊”
本通识课程为系列课程,以阅读西方经典文献为主要方式,每学期重点选读一本经典著作,主要按照章节展开精读。本学期核心文本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动讨论,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提问,并适当安排课下小班讨论,以期使学生在开放的对话环境与活跃的讨论氛围中从总体上把握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议题和政治智慧的叙事方式,拥有政治哲学的独特视角,提升文本阅读能力、理论研讨与批判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与经典对话:透过电影看名著
时间:周二 13-15 节(1-16 周)
地点:教学楼311
任课教师:景虹梅
电影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已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那些改变自文学名著的电影则成为引导现代人走近“经典”的重要桥梁。电影为我们理解和诠释名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名著也为我们理解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课程将文学名著与电影对照起来,引领学生深入名著/名片的文学/艺术世界,领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理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并探讨经典的永恒价值和现代意义。
任课教师简介
景虹梅,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电影与文学研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丰硕。代表性作品有专著《黑色幽默经典小说主题研究与文本细读》,参与编写教材《电影学概论》《电影学论纲》,论文《逃避还是突围?——90年代第五代电影的反思之一》《背叛还是迷恋?——90年代第五代电影的反思之二》《激情燃烧的岁月——“十七年”电影的辉煌与尴尬》等。
“在影像与文字的交融中领略经典的魅力”
本课程以电影为桥梁,借助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电影名片作为“引子”,围绕若干部精选出来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及改编取向诸方面,进行文学原著和电影改编版本之间的互文本解读。通过串讲、文本细读、讨论的方式,增进年轻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兴趣和热情,开拓学生对文学原著的理解维度,启发学生对经典之现代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书目及影片包括《哈姆雷特》《悲惨世界》《飘》/《乱世佳人》《欲望号街车》《铁皮鼓》……
冠军之道
时间:周三 13-15 节(1-8 周)
地点:教学楼104
任课教师:卢秀栋、李娜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70年来,中国历届领导人对体育都非常重视,也充满了期望。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以冠军的精神为建设体育强国多做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冠军之道,将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带领大家进入体育世界。“冠军之道”课程以奥运会冠军教练和奥运会冠军为主讲人,从运动项目亲历者的视角来讲授本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历史、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运动项目的训练竞赛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国际组织的结构、管理、变革以及奥运会冠军的成长历程中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等 。
任课教师简介
卢秀栋,北京体育大学功勋教练员,国家级教练、硕士研究生导师。跆拳道奥运会冠军教练,1997年-2008年任中国国家跆拳道女队主教练;曾两次赴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学习(2010-2011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国际学院研究生,2016-201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运动科学学院做访问学者);200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为跆拳道运动理论与实践、教练艺术与科学、体育人文与领导力。
李娜,中国游泳运动学院副院长,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冠军,AASF亚洲游泳联合会跳水技术委员会主席,WADA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运动委员会委员。2010年-2012年作为体育文化交流大使前往英国利兹大学公派留学两年,为中国奥委会在2012年伦敦奥运前首次建立海外备战基地作出贡献。
“冠军,不是一个称号,而是一种人生。”
课程内容基本设8个专题,每周一专题。课程设计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4个专题由跆拳道奥运会冠军教练卢秀栋主讲,第二部分后4个专题由跳水奥运会冠军李娜讲授,课程将采用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分析、实践体验、展示报告等方式进行。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跆拳道运动和跳水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的发展历史、项目的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以及奥运会冠军的成长历程。引领学生在了解运动项目基本架构体系、发展理念、世界跆拳道、跳水运动的发展演变与规律等重要问题上做一些梳理,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效研讨问题的能力。
身心智慧:中国武术之技艺道
时间:周一 13-15节(10-17周)
地点:教学楼203
任课教师:武冬
中国武术是中国人在求生存中,用生命书写书出的宝贵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名片之一。为什么中国产生了武术,西方产生拳击;为什么太极拳诞生在中国,印度出现瑜伽;为什么中国武术要求人体保持拧倾曲园,芭蕾舞要求开绷直立;究竟武术的一拳一腿,一站一卧,一个抱拳礼,一套拳术,一件兵器有怎样的故事、文化、思想?
任课教师简介
武冬,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导,北京市教学名师,武术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副主任,国际武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自幼随父习武,研修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掌)、翻子拳、劈挂、通备、戳脚、八极等数十多种拳种,曾获国际太极拳比赛冠军,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冠军、最佳教学演示奖、等多项奖项。独立开设《武术经典文献导读》、《传统武术健身功法》、《传统武术实用防身术》等课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研究》,在研及完成省部级课题12项,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连续赴美国、意大利、希腊、法国、日本、加拿大、泰国等多个国家讲学,组织比赛。
“学文习武,君子以文武兼修。”
本课程以问题为起点,从武术的身体形态,攻防方法,拳种形式出发,解读武术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技近乎于道”“至武乃文”的中国文化思想。
本课程以中国武术中的基本功为示范,抽取中国武术最为鲜明的技术特征为“知识”载体,重在以“武”为基,以“术”体,从对一套拳法、一个桩法的修习中体悟中国武术之“道”,进而体悟中国文化之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整体思维、评判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能体悟传统文化,辨民族大义,思国之未来,识文之大观,通武之精神,成为“文武全人”。
《周易》与中国文化
时间:周三 13-15 节(1-16 周)
地点:教学楼 415
任课教师:赵娟
《周易》作为中华文明的经典——“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课程试图从《周易》占、经、传、学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周易》与卜筮文化的关系、经传文本编纂及成书过程、不同《周易》文本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卦爻辞的基本解读方法、易学诠释的“两宗六派”以及海外《周易》的经典译本和域外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周易》对个体自身以及当今中国文化的启发和意义。
任课教师简介
赵娟,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2009-2010年以联合培养的方式在柏林自由大学交换学习。2014年4-6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访问学者访学于德国汉堡大学。2012-2018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艺术理论与美术史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人文学院讲师。博士论文《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从一个文化史的视角,对《周易》筮法、经、传和易诠释中的“时间”观念进行了探讨,试图厘清《周易》时间观念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基础性意义。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本课程以《周易》经传文本为中心,通过课堂导引、经典细读、小班讨论、课程报告等形式带学生走进经典,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站在“古今中外”的视野上,深入认识自我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对生命和人类有所感,有所爱,汲取中国传统的智慧,独立自主思考和探索当下社会和世界的未来。
语言与生活
时间:周一 13-15 节(1-16 周)
地点:教学楼113
任课教师:乔东鑫、王辰
语言的工具性及融生理、物理、心理、社会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本质特征,使得语言学成为了极富魅力的学科。同时,语言承载了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每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一项核心能力,浓缩了人的综合素质,反映着一个人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又是人文素养中最直接、最显性的表现。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语言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语言学问,语言背后是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语言与生活》将从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力求以最新的语言现象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锻炼学生多维度看待语言问题的思辨性。
任课教师简介
乔东鑫,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本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写作、大学语文等公共课教学研究等。
王辰,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及语言习得。多次参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习得等相关教材,近期更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学会思考,学会说话,学会生活。”
《语言与生活》这门课既是一门基本技能课,即如何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和思维;又是一门可以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的课。本课程采取“问题、分析、小结、拓展”四步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本课程以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在日常语言生活中观察语言事实、分析语言现象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语言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进而使得学生懂得语境对于语言产生和理解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在交际中能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并且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和语言涵养,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西方文学经典与人文精神
时间:周三 13-15节(1-16 周)
地点:教学楼212
任课教师:田艳
熬夜伤身,但使我快乐,到底要不要熬?要不要在朋友圈宣泄负面情绪?在爱情中,真的是谁先认真谁就输了吗?如果世界上真有后悔药,你吃吗?还有那个经典的难解之题:女朋友和妈妈同时掉进河里,我该先救谁?每当我们不知该如何抉择,如何行动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事实上,这些在当下生活中遇到的经典问题,我们都可以去问问安提戈涅、但丁、哈姆雷特、浮士德、拉斯科尔尼科夫……
为什么要阅读西方文学经典?
因为所谓经典,就是能穿越历史的尘埃,为我们的当代生活注入亘古不变的智慧与活力。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结,让我们从阅读经典开始。
任课教师简介
田艳,20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西方文论及美学,有着丰富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授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全校公选课教授经验。博士论文《“新神话”及其自由理念:以德国早期浪漫派为核心》,以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理论为切入点,在深入研读其核心人物相关著述的基础上,揭示出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文学、哲学以及政治诉求。
“诗意地栖居……”
《西方文学经典与人文精神》以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为核心(主要选取4到5部作品进行深入讲解),对相关文学思潮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围绕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揭示文学经典所具有的不朽魅力。同时结合当代生活经验,回溯经典,深入探讨文学与自我、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力图集趣味性与知识性、故事性与理论性论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文本细读、课堂问答、课后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大名著导读(一)》
时间:周三13-15节(1-6周)
地点:教学楼103
任课教师:邢学波
四大名著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研读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任课老师简介
邢学波,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专业方向为中国小说,著有本专业文学评论论文、译著、编著若干,杂感文集《别忽悠》、长篇小说《斯文扫地》等,以及100余万字的通讯、消息等新闻作品。
“一方古物一风雅,一纸诗书一年华。”
本课计划从中国小说演化轮廓勾勒开始,依次介绍四大名著的成书、作者、版本,以及主题思想、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代表性章节,分析讨论,领略其思想精华及艺术风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放在世界文学发展、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大背景里,对比体悟,从而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鉴赏、写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北体官微丨20190920期
内容来源丨人文学院
编辑整理|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 卢 雪